如何寫關於“海洋與可持續發展”的作文
中國海洋
海洋是地球的母親。沒有海洋,就沒有生物,也就沒有我們人類。我們應該珍惜和愛護海洋,依靠海洋發展。海洋作為藍色的寶庫,早就吸引了有識之士的目光。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海洋學家米蒂·斯托克利就預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壹切”。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位聖人的遠見卓識。浩瀚的海洋約占地球面積的765,438+0%。它儲存了地球總水量的97%,棲息著20多萬種生物,含有世界上80%的蛋白質和75%的石油和天然氣。它不僅曾經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而且正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和“國際競爭”的舞臺。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和島嶼海岸線長達3.2萬公裏。除了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還有300萬平方公裏的“藍色國土”,包括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有極其豐富的資源,能源、金屬礦產、化工原料、食品、醫藥、珊瑚礁、海柳等水下植物,最重要的是水、空間、環境。目前已探明的資源有:(1)淺海灘塗資源,面積較廣;(2)160以上優秀港灣;(3)種類繁多,有記錄的超過2萬種;(4)儲量幾十噸的油氣田;(5)800多處礦藏;(6)富含鹽和其他化工原料的海水;(7)潮汐、波浪、洋流、鹽差、溫差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還有很多未被勘探的資源,比如埋藏在深海下的甲烷,由於低溫高壓形成類似幹冰的晶體,稱為海洋下的可燃冰或天然氣水合物。在未來,光是這種能源的開采就足夠人類使用數百年。因此,科學家認為人類將在21世紀重返海洋,稱為海洋世紀。
二、中國海洋環境汙染現狀
目前,總的來說,中國的海洋環境狀況仍然良好。然而,在壹些沿海海灣、河口和局部海域,如大連灣、遼河口、錦州灣、渤海灣、萊州灣和膠州灣,環境汙染嚴重。部分海洋水產資源衰退,漁獲量減少,少數珍貴海產品受損,部分海洋水產資源質量受到影響;壹些海灘被廢棄,沿海環境遭到破壞。就海域而言,渤海沿岸汙染嚴重,其次是東海和黃海,南海汙染較輕,基本正常。長期以來,由於人們缺乏保護意識,輕保護、重開發,對海洋的需求太多、投入太少,以及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壹些地區落實不到位,缺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中國海洋資源和環境明顯惡化。壹是無序過度的海洋開發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興起了填海造地的浪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海水養殖的興起,填海造地的浪潮在沿海各地重新出現。由於沿海水域的無序開發和利用,海灣和沿海生態系統,如紅森林、珊瑚礁、濱海濕地、海草床、河口等。,遭到嚴重破壞,分布面積嚴重萎縮,使魚、蝦、貝、藻等許多海洋生物失去了繁殖和生長的棲息地,加速了海洋生物的退化、瀕危和滅絕。如歷史上被稱為“金海灣”、“銀海灣”的海門灣、齊王灣已經沙化,海門灣的中華白海豚(俗稱“白鵝”)已經消失;二是海洋捕撈強度控制措施不力,導致漁業資源銳減。改革開放以來,漁船數量猛增,捕撈能力大大超過了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出現了涼漁和過度捕撈現象,使漁場發生變化或縮小,漁獲量明顯減少,近海資源密度較上世紀80年代初下降了七八倍,沿海傳統20大禁漁期基本消失,有些物種甚至到了瀕危的地步。如金錢魚、鯨魚、綠海龜、鱟、鸚鵡螺等。三是海洋環境汙染加劇導致赤潮頻發。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不斷排入河流、湖泊,最終排入海洋。海洋已成為陸地汙水和垃圾的隱形“垃圾場”,沿海和海域自凈能力不斷下降,嚴重汙染了海洋水體,導致赤潮頻發。據有關資料顯示,70年代以前發生過3次赤潮,70年代發生過9次,80年代發生過29次,90年代以後猛增到200多次。比如去年我省珠江口和粵東沿海出現赤潮。赤潮的發生對魚、蝦、貝等海洋生物和海水水質環境造成危害。特別是對海水養殖危害更大,經濟損失上億。
綜上所述,我國沿海生態環境受到了壹定程度的破壞。21世紀,首先要保護和整治近岸海域,恢復海洋生態環境。其次,要加大海洋的開發力度,讓海洋為人類提供更多的資源,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質量,把中國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強國。
三。中國海洋環境保護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環境不同於陸地環境。壹旦被汙染,即使采取措施,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其危害。因為治理海洋汙染比治理陸地汙染需要更長的時間,技術復雜,難度大,費用高,不容易得到好的效果。因此,保護海洋環境,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合理開發,綜合利用。這應該說是保護海洋環境的基本策略。保護海洋環境不僅需要正確的海洋開發政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還需要壹套科學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特別是汙染源的管理,這是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海洋的自凈能力也是壹種資源。要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凈能力,降低治理“三廢”的成本,發展生產,同時有效控制汙染物的湧入,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彎路。
多年來,中國在大力發展工業和農業的同時,為了消除汙染,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在治理工業“三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技術創新和綜合利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廣泛調查和積累許多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共同努力、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中國環境保護基本方針。實踐證明,這也是搞好海洋環境保護的正確方針。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保護環境、防患於未然的極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的體現。在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和發展工農業生產時,必須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城市與農村、生產與生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要把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加強計劃性、科學性和預見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結合起來,努力避免或減少開發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對環境的影響。在工、農、林、牧、漁、鹽、副業、水產養殖等海洋資源開發布局中,除了要註意原料、動力、水源、交通等條件外,還要考慮地質、地形、海洋水文、氣象條件和生物資源的特點,綜合研究,權衡利弊,協調統壹,反對各行其是。我們不能只註重生產,也不能忽視環境保護。我們不能只註重利用,而不顧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綜合利用,化害為利”是發展社會主義企業,消除環境汙染的有效途徑。“害”和“利”是對立統壹的矛盾,在壹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害”是生產中的“廢”造成的,“廢”與“寶”是對立統壹的矛盾。在壹定條件下,它們也可以相互轉化。促進這種轉變的條件是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的內容很廣,壹方面是指資源本身的綜合利用,另壹方面是要建立壹個經濟合理的聯合企業。只有把工業“三廢”的治理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結合起來,才能盡可能地消除生產過程中“三廢”中的有害物質,充分利用許多原來為害而廢的“三廢”,下大力氣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變“廢”為“寶”,“害”為“利”,實現少投入。
“依靠群眾,人人動手”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海洋環境保護中的體現,也是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保證。保護和改善環境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每個人和各個方面。只有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人人行動起來,人人關愛,人人齊心協力,海洋環保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多項海洋環保措施才能落到實處,海洋環保工作才能做好。因此,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堅持群眾路線,自由發動群眾。
“保護環境,造福人民”是環境保護的根本和最重要的目的。從根本上說,保護環境是為了保護人民健康,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造福人民,為人民謀求更多的幸福,把中國建設成為壹個更加美麗繁榮的國家。
中國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這為防止和消除汙染,迅速發展海洋環境科學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優勢。中國政府壹貫重視環境保護和改善。早在新中國成立時,政府就要求在增產節約的同時,必須重視勞動者的安全、健康和基本福利。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工業的同時,必須註意保護和改善環境,決不能做危害子孫後代的事情。中國政府多次指示,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綜合利用,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後來,我們針對中國的環境汙染狀況,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保護32字方針,頒布了《中國工業“三廢”排放和沿海水域汙染防治條例》,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縮短流程,防止廢水流失,根除汙染源,綜合利用和配備環境汙染物處理設施等。對於壹些不適合城市的工廠,搬遷、轉移;對那些仍然難以管理或有礙市容觀瞻的企業進行合理的關閉、停業、兼並或改造。采用多種方法控制汙染源。由於工業廢水是海洋汙染的重要來源,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仍然是減少海洋汙染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植樹造林、整頓廠容、綠化環境、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湧現出壹大批“花園式”工廠,為整頓和管理大廠找到了好方法。
在組織實施方面,國務院成立了環境保護主管機構和“三廢”管理機構,各省、市、區也成立了相應的專門領導和管理機構,負責領導和管理中國各地和沿海水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在完善領導機構的同時,建立了壹系列海洋環境科研機構和監測機構,積極組織科技人員對中國沿海、重點港灣和河口進行汙染調查和監測,為控制和管理海洋汙染提供了科學依據。沿海石化企業,根據“三廢”處理措施,不僅要有汙水處理裝置,還要有監測機構。相關環保部門正在加強監督檢查,因地制宜實施有效防治管理。目前,中國已建立了沿海汙染監測網絡,發布了海洋汙染報告,並對海洋區域的環境質量進行了評估。如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巡視11”是在渤海、黃海海域執行海洋環境監測、監視和執法管理的執法船。船上配備了海洋環境調查監測專用儀器設備和海洋水文、化學、地質、生物等實驗室,對溶解氧、pH值、化學耗氧量以及油、汞、鉻、鉛等進行現場分析。
除開展大量基礎環境調查外,中國還大力開展海洋環境科學研究工作,如海洋環境質量評價、海洋汙染監測技術和方法、海洋汙染對生物資源的影響、海洋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石油和金屬汙染物的遷移規律、海水質量標準和漁業水質標準的確定、海洋汙染的航空遙感等。為統壹我國海洋汙染調查方法和技術規範,編制了我國《海洋汙染調查規範》。此外,有關高等院校還開設和設置了海洋汙染專業課程,培養適應中國海洋環境保護需要的相關專業人才。
保護海洋環境的另壹個重要措施是管理海洋環境,制定和完善必要的法律法規。早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中國就頒布了壹系列有關船舶、港口、航運和海事處理的法規。1974年,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近岸海域汙染暫行規定》,並在內部試行。
為保護我國水產資源,1955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渤海、黃海、東海機動拖網禁漁區令》。1957年8月,國務院作出補充規定。6月,1956,11,下發《關於落實資源保護政策,有效布置漁場,改造船網工具的指示》。1957年4月,《水產資源養殖保護暫行條例(草案)》出臺。根據這壹規定,沿海各省市分別制定了生殖保護措施。1957年7月發布了《關於船舶侵入漁區的處理說明》。1979年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這些都充分表明黨和政府對水產資源保護的重視。《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青魚、沙丁魚、太平洋鯡魚、大鯢、鯛魚、黑鯛、五加魚、紅鯛魚、梭魚、鯖魚。魚、白魚、黃魚、鯖魚、鯖魚、海鰻等海洋魚類;蝦和蟹,例如對蝦、毛蝦、青蟹、爪蝦、中華絨螯蟹和梭子蟹;貝類,例如鮑魚、蛤蜊、蛤蜊、牡蠣、西施舌、扇貝、蛤蜊、貽貝、貽貝、貽貝、貽貝和珍珠;海藻、裙帶菜、江蘺、海帶、麒麟菜等藻類,以及鯨、龜、海參、魷魚、魷魚等,都應加以保護。“嚴禁炸魚、毒魚、濫用電捕魚、敲水產資源”。禁止向漁業水域排放汙水、油類和油性混合物等對水產資源有害的汙染物和廢棄物。“禁用或者限期淘汰對資源有害的漁具;對資源危害較小的漁具,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進。各種主要漁具的最小網目尺寸應根據不同的捕撈對象進行規定。禁止制作或喜愛非法漁具。等壹下。
特別是3月1983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運用法律制度管理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國家權益的壹件大事;它是中國第壹部保護海洋環境的綜合性法律,適用於中國管轄的所有海域。《海洋環境保護法》的頒布實施,標誌著中國海洋環境立法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海洋環境保護法》主要規定了防止海洋汙染損害。壹是防止海岸工程對海洋環境的破壞,主要指沿海的港口和油碼頭建設以及河口的水利工程建設;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對海洋環境的汙染,主要包括爆破勘探、鉆井、試油和輸油;三是防止陸源汙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汙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汙染物和在沿海灘塗設置垃圾處理場;四是防止船舶汙染海洋環境;第五,防止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造成汙染損害,規定向海洋傾倒廢棄物的限制性條件、申請、批準和監督程序。如果做到以上幾個方面,基本可以滿足保護海洋環境的需求。凡違反本法,造成海洋環境汙染損害的,將根據不同情況,承擔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毫無疑問,《海洋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是促進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和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舉措。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進展,工業汙染治理取得重大成就,城市環境狀況得到壹定程度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初見成效,環境管理體系初步形成,環境監測迅速發展,環境科學研究和教育得到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得到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