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佛學院?有什麽條件嗎?
有積極的看法。
謹慎!
我鄭重地對妳說,
1.妳出家的真正目的是什麽?真正出家的目的應該是什麽?清楚了嗎?
2.妳能守住五戒嗎?比如禁欲?
3.妳真的想留在紅塵,滿足出家的要求嗎?離心就夠了嗎?妳對佛教中的自信有什麽積極的看法嗎?
認真讀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學最廣論》再談出家,為時不晚。
認真讀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學最廣論》再談出家,為時不晚。
皈依佛教
梵語pravrajya^.音譯的意思是對妳吠叫。即離開家庭生活,專心修行沙門凈行;還指出修道是沙門和僧侶的代名詞。對於“在家”的對稱。出家遠離世俗塵埃,所以也叫出家塵。出家必須剃掉胡須和頭發,拋棄衣服,穿顏色不好的衣服。所以出家也叫墜飾、剃發、墜發染衣、剃發染衣、墜染。七弟子中,除了優婆賽和優婆伊,其余五僧即比丘、比丘、比丘、比丘、比丘、比丘都是比丘,稱為五僧。
出家在印度自古就有,早在吠陀時代就有為了解脫而放棄家園的人。後來,婆羅門繼承了他們的時尚,在山中閑置的地方專心修道。而佛教則是從佛教出家開始,到後來有僧人組織邪教。關於尊出家放生的筆記,在《修行經》、《瑞應太子經》等都有詳細記載。
《摩訶僧法》第二十三、二十四條列舉了太年輕、太老、欠債、外道等二十六種不得出家的僧人。為什麽在家會覺得舒服不舒服?比如在家裏,妳對金銀、畜牧等感到不舒服。,而當妳出家的時候,妳對貪婪感到心安理得。大保集經八十二俞家長老會也廣談在家出家的得失,如在家塵封,出家奇妙;被家具束縛,出家也沒事;在家取惡,善出家;在家膽小,出家為僧;在家順流,在家逆流。此外,《大智慧論》第十三卷闡明了在家和出家的區別。想在家專攻道教,家業廢了,就難了。出家了,就解脫了混沌,壹直專註於道上,所以很容易。《修行者論》第四十七卷揭示了出家和在家學習的利與弊,都是說出家比在家更寬厚。此外,《仁義愚行》卷四也說,家世功德無窮。
但大乘並不局限於持戒,而是以菩提心和利他行為為基礎。所以反對聽到和尚只把剃度作為出家的本義。魏墨秋道:“我聽了佛言,父母不聽,不能出家。”維摩詰說:‘然而,當妳發現了多羅阿姨的三德三菩提心之後,妳就會立即出家。《大莊嚴法經》(1983年7月17日):“菩薩出家不以剃度為僧名,(略)不以護法為僧名;若能廣開四無量心,安置眾生,便是出家。"
任何想出家的人,都要有壹顆善法之心,然後剃掉胡須和頭發,穿上袈裟,接受法律的懲戒。出家可以分為三種:有心出家,有心出家,身心出家。小乘和大乘的出家,都是身出家,心出家。大乘菩薩居士,如維摩詰、胡仙等,屬於立誌出家者。
來自:佛光詞典
出家(凡pravrajya^,pabbajja^,西藏拉蔔圖!byun%-ba)
“在家”的對稱性。指告別家人,拋棄世俗,專心修行佛法。也被稱為灰塵。《論聖教顯現》三雲(大正31.494 c):‘出家者,謂持端莊儀容,棄世俗環境,受禁,求清凈自住。
印度自古以來就有出家的習俗。在吠陀時代,有人放棄家園,尋求解脫。之後,婆羅門等人也受盡風災,進入深山僻靜處,專心修道。就佛教而言,是從佛教出家開始的,甚至後來的邪教都以出家為重點。
關於石尊出家的筆記,據《出家記》、《睿嬰太子出家經》卷載,說石尊半夜星宿出來,令其車藏愛馬,騎馬出城,在僻靜處下馬,脫下寶冠、花圈,取劍剃去胡須。所以,誰要出家,先要善佛法,再從老師那裏剃掉胡須和頭發,穿上袈裟,受戒為法,才是正派的和尚。《瑜伽師論地》卷21雲(大正30.397a):
雲何良法欲?也就是說,如果壹個人從佛學院或者弟子院得知佛法已經學了,並且獲得了明確的信仰,就應該從中學習。如果妳在家煩惱,如果妳住在壹個多塵的地方,妳還是會徒勞無功。因此,我應該放棄我所有的妻子和家庭寶藏,用Penai的好的說法,我正在放棄我的家庭法,並對遠離家鄉感興趣。既然出家了,就要勤於改正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做到圓滿,生於善法,善法。雲鶴為什麽要出家?也就是說,妳得了善法,想增長力量,就要經過四因緣出家,受足規訓,或者受勞策教。"
在儒家經典中,關於出家的敘述數不勝數。比如《大乘莊嚴》卷十三說,出家有三種:(1)受他人驚嚇出家(苦,沙門達那-拉蔔達),和(2)自己出家(佛法,dhha)。瑜伽老師的《地論》第29卷裏有兩種和尚:(1)善道出家的人說自己在比那耶中,就是比丘,比丘,米沙,沙彌尼。(2)凡納耶惡言中出家者,稱為外道,或根本無衣,或衣衫襤褸,或以灰塗之。《摩訶僧法》第23卷和第24卷列舉了26種不準出家的人,如偷盜、更節約、無縫隙、太年輕、太年老,甚至是異端、醜陋。《四部法》卷四卷二引用齊文宣王小梁紫的話,說出家有十八難:(1)舍父母情,(2)斷妻子恩,(3)棄權位,(4)忍饑挨餓,節食,(5)嗜食素菜,口感極佳,(6)。(10)不見五色,(11)不聞八音,(12)不躲不玩,(13)不沈迷生老病死,(14)不貪睡。
大乘的出家原則是修菩提心和利他心,但不局限於出家的形式。所以反對聽到和尚只把剃度作為出家的本義。比如《維摩詰經》說(大正14.541C):‘維摩詰說了,但是後來妳會發現妳會出家,足夠了。’《大雄寶經》也說(大正17 830 b):‘菩薩出家不是剃發出家。為什麽?如果妳能下大力氣去解脫壹切眾生,妳就是有名的菩薩出家,而不是因為妳穿了染了色的衣服。出家不是以自律的名義出家。精進和勤奮,叫做出家,是為了滿足壹切佛法的理由。"
另外,出家和在家是有區別的。比如《中阿經》第三十六卷列舉了在家舒服和不舒服的苦樂,指的是在家的人遭受金錢、金銀、珍珠、畜牧、谷米、奴婢的不舒服。出家是受盡貪嗔癡的自由。在家裏,金錢、金銀、珍珠,甚至奴婢都讓人自由成長;出家以不隨三毒的不適為樂。《大寶經》卷八十二和《魚枷長老會》也廣泛談論家和家的利弊,說家裏塵封不如出家。被家具束縛,出家也沒事。
《論大智慧》第十三卷載有居家旅行難與離家旅行難之雲(大正25.161A):
妳要專心道,妳的所有就廢了,妳要專妳的所有,妳的所有就廢了。拿不拿,放棄,這是壹個兩難的選擇。出家了,永遠不會迷茫,很容易專心上路。很難再在家裏鬧事,讓它成為萬惡之源。如果壹個和尚,比如有人出在空寂的地方,但是他無念無慮,內念去除了,外事也沒了,就很容易向故人取經,修持戒律。"
《瑜伽師之地》第四十七卷揭示了在家學習出家的功德,意思是出家的功德是廣大的,遠勝於在家。出家的功德在《德愚經典》卷四《出家功德》中也有廣泛的描述。
◎附:歐陽漢存譯《原始佛教思想》第三章(節選)
(1)真正的出家及其動機:家裏任何人只要信佛,按他的教法修行,就能達到解脫的大目標。雖然,壹句話,這個世界是以欲望為基礎的,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欲望和自我是很難修煉的。這只是表面上,限於家裏的果子,為第三不歸,不承認是涅槃。所以我們可以把偉大的理想往前推,可以把讓這個現實出現的方式往前推,就是靠出家當乞丐,過著無我無欲的生活。放棄家庭,財富,愛情,斯奈也會離開我,堅持自己的欲望。比如第三十八屆〈Maha^tan的“中央”!哈三%哈耶-薩迦>雲:
家居生活有阻礙,有塵埃,但出家的生活是豁達自由的。在家裏,很難致力於梵文,直到生命的盡頭。今天最好把頭發剃了,穿長袍(爛衣服)。從呆在家裏到無家可歸,如果是這樣,他會放棄更少的錢或更多的錢,他會放棄多少親人,剃光頭發穿上長袍,從無家可歸離開家。"
這是佛陀在論證了世間修行難徹底之後,經常贊美的壹句話。老公剃頭發不好,沒有固定住所。不僅僅是出家的表象,而是他真的能為了世間執著的理由,離開家,專心精神,專心自己永遠的解脫。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如前所述,這也是從婆羅門體系的第三或第四階段繼承下來的。但是,婆羅門教體系,直到晚年,才能到家。另壹方面,佛陀不在乎年齡,無論老幼。任何感受到人生痛苦的人都要勸他出家,這和婆羅門制度有很大不同。蓋如佛說,人生有壹定年紀,十歲出家。雖然也是有目的的,但據說妳會變老,以道為目標,沒必要局限在永遠不忠的人身上。這個佛教團體有各種各樣的和尚,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就是這個道理,被佛賞賜的結果也是。
所以佛陀所謂的出家,是需要很大的決心的。原則上,不真實就永遠解脫了,真正能體會到人生無價值的人,絕不會有這種期待。無論如何,夫人,在頭發未幹,氣血充盈的時候,是不容易棄世的。試引諸佛弟子先例,不能忘了動機是純的,道是強的,道是硬的。今天,雖然我們沒有時間壹壹描述他們,但如果我們列舉壹些先例,我們會看到他們是和羅(老鼠!t!Hapa^la)就是其中之壹。據和羅說,他出生在壹個令人擔憂的國家,是壹個好家庭的獨生子。自從被佛祖教導後,我就壹直在痛定思痛地思考人生,想要擺脫,很難停下來。雖然我爸媽抽泣著勸阻我,但我也聽話,就這樣走到了最後,我是個乞丐。似乎這種態度是堅決的,就是可以被全世界帶走。這個故事載於《漢書·中國經》卷三十壹,《賴藝與指南針》(第二十八經《中國中部》,《〈鼠!t!hapa^la·薩提亞)和Theraga^tha (776 ~ 805)等。,尤其是龍老哥的敘述和出家後的表情,有益於人的敬畏。佛教詩人Aśvaghoṣa寫了《雲來與羅格》。相傳很多和尚都是因為念誦這首歌而出家的,這是真的。綜上所述,佛家秩序,真正的理想和尚,是建立在這樣的動機和決心之上的,也就是佛自己出家是因為純粹的動機,所以他這樣做才出家的。
需要註意的是,在佛教的弟子中,有很多人是因為特殊的個人經歷和痛苦的人生而出家的。而作為佛法工具的人,是指因為個人的體驗而出家是真實的,而不是因為壹切生命的無常、苦、空、無我。比如上面說的佛、、羅,還有大兒子耶舍,他們都沒有別的罪,也沒有特別的苦,但是他們也有這個大願。特別是無常和因果報應的觀念是最大的動力,佛陀甚至他所有的弟子都因為這個出家了,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總是被期望在無限中繼續發展,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深入思考,我們將是最難過的人。如果妳想要世界上最重要的財力、權力、名譽、愛情等。,妳不能為任何人做任何事,所以妳不能離開它,但不要想辦法挽救它。這壹切都在雲來和羅誌的懷抱中,而且是詳細的。綜上所述,上壹篇文末提到的,適合通過判斷人生的壹切價值來獲得出家的壹瞥,這是出家哲學的基礎。
(2)因動機不純而出家:實事求是地說,今天也是如此。凡為佛弟子者,未必因純動機而出家。尤其是佛僧團力量強大的時候,依附的人很多,所以很多人因為動機不純而出家。蓋有個弟子,以出家為佛。他雖然沒有具體的職業,但應該不愁吃穿,而是以此為樂。也有因為國家大事困難,賊靠盜墓,債務,恐怖而為了溫飽出家的。甚至有想偷佛的外道也出家了,所以雖然是佛門弟子,也不必熱心。這其中,不可信的人很多,也各有不同。因此,佛陀可分為四類:第壹類是道的勝利者。二是能說義而不能行。第三,以修道為名,但為生活。第四種是犯德行的人。這不是以佛弟子為標準的分類,而是可以適用於壹般的薩摩亞人群體,不必討論,但佛弟子也應該包括在內。也就是說,真正出家的人只是第壹種。至於第四種,是邪教的恥辱,是別人的不足。
但是為什麽佛陀沒有完全拒絕這種不純潔的動機呢?按照佛為絕世祖師的說法,我有信心出家後能把我這壹代變成純粹的動力!在蓋如佛的弟子中,有很多就是這樣起步,後來成為阿羅漢的。看“長老哥”和“長者之歌”這兩個字,很重要。即佛無其他四姓,不分性別,都認為道是器。從其出發點來說,純粹的動機雖然珍貴,但也要讓不純粹的人這樣做,壹切都要引導,這樣所謂的教戒、指路的魔技也是如此。佛陀之所以成為三界之師,是基於僧伽的話。不言而喻,他因動機不純而皈依佛門,這是違佛謗僧最忌諱的。所以上面引用的和《羅經》中的說法,以及沙基帝紫晶的三族,無非是記錄了佛陀的勸誡,拒絕不純的動機,把它們變成真實的動機。
【資源】《雜阿迦瑪》卷壹;《華嚴經》舊譯本(第43卷);四分律,卷33,34;《五點定律》卷二十九;《大比丘三千威儀》卷;《論大菩薩》卷66;譯名集,第4卷;《支那佛教史誌》卷四;早期佛教と社會生活と;宮本正尊主編《大乘佛教創立史研究》;任生泰舜主編《龍樹教研究》。
來自: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現在出家需要什麽條件?
第三章收徒、訓導和僧團管理
第九條出家必須自願,身體健康(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佛,愛國守法,有壹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人同意。只有要求出家的人才能接受留寺,指定壹名老師留寺,授予三皈依五戒,經出家團壹年多的考察後正式剃頭,按規定的方法和程序發放到官邸。
第十條皈依三寶,必須自願、愛國、守法、守規矩,有壹定的信仰基礎。只有經過佛教徒的介紹,壹個人才能皈依為師。
接受壹個皈依的門徒應該以莊嚴的方式進行。皈依者必須填寫表格,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和證明人,並提交給寺廟保存。
第十壹條寺院僧團健全,道風嚴肅,管理規範,法制和生活設施完備,能夠傳授三壇大誡。可以舉行講經儀式的寺院名單,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佛教協會嚴格按照條件和實際需要,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確定;未經批準的寺廟不得擅自舉辦。
在具有傳戒資格的寺院講授三大戒,省級佛教協會必須事先征得省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並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
全國每年大約有五個寺院傳授三大戒律;每次受戒人數壹般在200人左右;禁欲期不少於四周,以便組織新的禁欲者學習禁欲法。
第十二條出家受戒人必須年滿20周歲,符合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條件,持身份證、正式記錄復印件和當地主管部門及所在寺院的證明,經所在寺院所在省佛教協會篩選認定後,方可進入教堂出家受戒。60歲以上者,除增戒或補戒者外,壹般不授戒。
第十三條傳授三壇戒律,對象主要是本省受戒人;外省出家受戒者,須征得所在省佛教協會同意,出具證明,並介紹給出家受戒者。
第14條三壇大誡傳授時,戒律必須分別傳授。傳授比丘尼戒律,有條件實行二部僧戒制。廢除焚香結疤的做法。
第十五條戒疊由中國佛教協會統壹印制和編號,由省級佛教協會發行。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棄戒歸俗者,由其所屬佛教協會或寺廟收回,交由省佛教協會註銷。
第十六條導師、剪發師、皈依師必須是愛國愛教、品行端正、熟悉教理法度、戒十夏蠟的僧人。其資格由省級佛教協會根據條件認定,並頒發證書。不合格者,不得傳道、收徒、收皈依弟子。
第十七條寺廟應當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常駐僧人數量,報政府主管部門批準。在規定的名額內,凡接納住持和尚出家的,必須向戒律、法令或當地佛教協會核實(如無佛教協會,可由原寺廟證明);新出家的,按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辦理。要求常住寺院的僧人,必須經過壹年的考核,然後向政府主管部門申報戶口,辦理遷移等手續。
第十八條。常駐僧人離開寺院的,寺院應當收回戒律法令,並將戶籍轉回原地。違反嚴格戒律,不遵守寺規,屢教不改者,經寺務會議討論決定,予以除名。對利用僧侶身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敗壞佛教、影響極壞的,經寺務會議決定後,報上級佛教協會批準,開除其僧侶,沒收戒律法令,戶口調回原籍。觸犯刑律的,交由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九條常駐僧人必須定居兩年以上方可外出學習,並須征得寺廟同意出具證明,註明學習地點和交流期限。亂開證明,造成嚴重後果的,追究責任。只有接待寺出具了相關證明,才允許掛單,並按公民遷移流動條例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手續。
掛單的和尚必須遵守寺院的規矩,修行,與人合作。如有違反,經勸說不聽的,隨時點單。
以下信息僅供參考,畢竟學佛是大事。
壹、如何出家:
1.要求年滿18周歲,父母同意,信仰真誠,相貌端正。
2.妳可以在自己的省市出家,也可以在別的省市的寺廟裏出家。
3.去寺廟找方丈,做師父,出家,或者請教其他師父。
二、中國佛學院招生條件:
1.招收高中畢業以上或同等學力,有壹至二年出家經歷的學生。
2.信仰虔誠,人品學問俱佳,自願從事佛教的青年僧人。
3.沒有婚姻或戀愛關系。年齡在十九歲到二十五歲之間。
4、相貌端正,身體健康,無神經病史(包括抗奧陽性)及其他傳染病或殘疾。
5.本人由寺廟組織或佛教協會推薦到本人所在省份的宗教部門報名。
中國佛學院招生簡章
壹、招生條件:
招收高中畢業以上或同等學歷、有壹定出家經歷、信仰虔誠、品學兼優的青年僧人,自願從事佛教事業。
沒有婚姻或關系。年齡在十九歲到二十五歲之間。
相貌端正,身體健康,無神經病變史(包括抗奧陽性)及其他傳染性疾病或殘疾。
二、招聘方法:
由我當地寺廟組織或佛教協會組織推薦到我省宗教部門報名。
要求考生將學歷證明和體檢表(必須有奧數抗檢),以及僧人脫帽壹寸近照四張,連同報名表壹並寄到我院。經審核符合報考條件後發放準考證。發送:(1)報名表,(2)體檢表,(3)推薦信,(4)照片四張。
三、招生名額:
四年制本科。招生每兩年壹次,招生名額40個左右。
四。考試和錄取:
考試科目:佛學、語文、政治、史地、英語、朗誦。
考生錄取:根據考試成績,擇優錄取。
五、生活條件:
學生在校期間生活條件:學院規定每個月給每人生活費;發放壹定數量的僧服;享受免費醫療;寒暑假回老家,憑學生證可以享受半價優惠票。
六、培養目標:
佛學院旨在培養造詣很深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佛教教學人才、寺廟管理人才和國際佛教交流人才。
七、畢業去向:
畢業後學院不包分配,所以原則上還是回原推薦單位安排工作。
根據全國佛教需求,本人自願,經與原推薦單位協商,可由中國佛學院安排。
畢業後的待遇,按本科畢業生待遇,由用人單位的寺廟或單位解決。
畢業生可以報考我院研究生課程。
中國佛學院招生辦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法源寺錢潔7號郵政編碼:1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