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是什麽?
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在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壹個獨立的部分,但心理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說,心理素質直接反映了壹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幾個方面密切相關,並有機地融入到每壹項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當我們強調思想道德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靈魂”時,學校德育顯然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獨立於道德教育之外,更多的是體現從內部開展的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動。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加強德育。但有些學生的認識或行為習慣,不僅僅表現為思想道德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反映出心理問題。如果在教育中只強調外在的社會化要求而不進行心理輔導來促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形成其人格特征,往往收效甚微。例如,從宏觀上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實施這些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如何將這種社會化要求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形成完整的人格,需要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出發進行引導。因為對於學生來說,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如何正確對待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是形成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基礎,也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不愛媽媽還能愛國嗎?我是唯壹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集體主義呢?因此,引導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再來看學生行為偏差的壹些具體問題,比如小學生打架。在道德教育中,我們通常采用批評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論事,事過境遷,增加了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果能分析出這種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幫助學生了解在壓力下如何自我調節,效果可能會更好。再比如“說謊”這種不良行為,除了教育學生要誠實,還要從心理疏導的角度進行引導。比如“狼來了”的故事,說明了說謊有後果的危害性,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讓學生明白,當他們“孤獨”沒有同伴陪他們玩的時候,不能因為閑不下來就無事生非,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調節(比如從事壹些積極的活動),可以避免說謊帶來的消極後果;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有時會遇到學生為了掩蓋同齡人的不良行為而撒謊的現象,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事實。要從如何交友,如何正確對待“忠誠”入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青少年身體發育的提前,以及文化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中學生早戀時有發生。我們不應該過早地得出不當行為的結論,而是要加強對他們的青春期教育。除了傳授壹些青春期生理知識外,尤其要幫助他們掌握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知識,以及如何與異性交友,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當然也要進行理想教育。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是融為壹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將道德教育的社會化要求內化為個體內在素質的重要手段。不失時機地在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於保證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也與智育密切相關。智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學素質的基本途徑。學習的成功不完全取決於老師的教,而取決於學生的學。就學生而言,能否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取決於他們的心理素質。以目標系統為學習目標的協同運行、直接參與智力活動的運行系統和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動力(維持)系統是學習運行的基本機制,三者缺壹不可,是學習心理的構成。如果目標體系的確定具有鮮明的社會化要求,那麽操作體系和動力(維護)體系就是個體學習成功的內因,誰也代替不了。學校對學生學習目的的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社會化的壹般要求上,只能使學生達到“要我學”的程度,對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潛力影響不大,但如果提高到“要我學”的程度,這種內因或驅動力就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學生對學習目的意義的理解實際上反映在情感和意誌的心理素質上,如“為振興中華而學習”的遠大理想;熱愛科學、學習、追求真理的強烈求知欲;學習興趣濃厚;鍥而不舍、不怕困難的良好學習習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也是保持有效學習的基本條件。另壹方面,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智能系統的運行,因此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的好壞非常重要。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是智育的重要任務,實際上是智育過程中對學生認知心理功能的調整和潛能的開發。
此外,心理素質與人的體育活動、藝術活動和生產勞動密切相關。在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相互影響的。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也有助於形成勞動觀和習慣。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會極大地影響其他方面的素質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對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和實現教育目標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