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渡峽山
霞山東部,自西北向東南,有龜山和佘山兩座山峰,海拔113.87米,高約48米。隔河相連的石頭山(蝴蝶山)地勢平坦低矮,形成了峽山市場的屏障。霞山西南靠近大南山。大南山水資源豐富,水流多流向東南,流量差距較大。所以東南多充水島,上源無數坑,流向秋風嶺,這裏水流平緩,汪洋浩瀚。解放後,人民政府在此蓄水修建秋風水庫。從這裏蜿蜒穿過古厝鄉進入梁穎鎮,又分支成幾條支流,其中壹條向西流入司馬浦鎮流入廉江,另壹條流入峽山鎮,名為峽山河。夏山河也叫夏山大溪。發源於七溝,流入上東鋪、李安堂、陳河坡壹帶,經下東鋪至西崗、劉謙、乃納白水帶至丹崗鎮、橋東等村,在和平鎮流經練江龜頭海。在西港,大沽溝和四聯的水流入沙溪和陳濤,陳河坡的水流入連南和東溪練河。廉江航運進入南流或東流溫時可通航至峽山鎮。下山河水量豐富,灌溉著這個鎮的大部分耕地。十八灣的水從夏甸流到連江岸邊,再轉向西南,流入楊晨和拱橋,曲折到壹營附近,形成了向南彎,向北流的十八灣,再流入南豐、朝東和龍梅出連江,是峽山鎮西北的灌溉和輸水大動脈。第三,按地質年代劃分土壤。峽山鎮原為沼澤沖積平原,因大南山大量水土流失,泥沙沖積而成。在大南山附近,屬於半沙質土壤,約占全鎮耕地的40%,適宜種植水稻、小麥、甘蔗、花生等農作物。毗鄰連江,屬粘質土,約占全鎮耕地的60%,適宜種植水稻、小麥、生橙、紅薯、香蕉等農作物。四。氣候霞山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以高溫為主,年平均氣溫20℃左右,1月最低氣溫8.4℃,但1961年1月18日出現l℃的低溫,全年最高氣溫壹般為36℃,其中1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約1800 mm,日降水量壹般最多100 mm。4-8月是雨季。五、常住人口據考證,峽山鎮居民多來自閩南的泉州、漳浦等地。他們中的壹部分人在戰亂中避難,南遷,主要是從河南中州到福建南部。到了宋代,又有壹批來自北方的避難者,因晚於“河洛”而被稱為客家人。時至今日,南山邊上仍有居民說客家話,而東溝村的九鬥則是淺山客。峽山鎮的村落在宋代形成較早,如峽山、洋內、壹營、花橋等。到明朝初期,霞山已成為朝陽的主要首都(名為黃龍首都,管轄83個村莊)。峽山鎮常住人口17萬人,暫住人口4萬余人。峽山鎮海外居住人數達65438+萬人。據鎮僑聯統計,港澳臺僑胞約4萬人,泰國僑胞約5萬人,馬來西亞、新加坡僑胞約4000人,菲律賓僑胞約400人,印尼僑胞約100人。此外,東非海岸還有美洲、澳洲、歐洲、毛裏求斯的夏山人。六、歷史沿革霞山古稱“鶴山”,因地處龜山、佘山而得名。明朝萬歷年間,大理寺掌門周光浩在霞山建“明農山房”隱居。但見山青翠如玉,便在石頭上刻了“玉峽”二字,於是峽山又叫“玉峽”。金代隆安元年(公元399年),設朝陽縣,縣治置於林坤鼓山腳下,霞山屬朝陽管轄。唐永徽元年(公元665年),朝陽入海陽,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海陽被拆,設朝陽。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攻潮州,縣治由林坤遷至新興鄉(今綿城)。當時朝陽已經設置了新興、興仁、豐根、鳳凰四個鄉,霞山屬於興仁鄉。宋紹興二年(公元l132),朝陽並入海陽,十年(公元1140),海陽被拆,設立朝陽。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建縣大路花赤熊依攤築土城為城廊,轄縣內14團。元末被土人占領,隋晨占領城池,謝軍占領岐山都城(今和平),路虎被景隆(黃龍渡地區)占領。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知縣楊誌在境內丈量土地,記錄人數,制作了役地圖。14團為16鄉首府,霞山為黃龍首府,鄉位於霞山。嘉靖年間,朝陽地區變更,設置10都城,霞山仍屬黃龍都城。清雍正十二年,吉安巡檢司遷至霞山(公元1735)。民國初年,朝陽撤都,縣設9個行政區。霞山屬於朝陽五區,區部設在霞山市場。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霞山屬朝陽,為第五區。1956,區與鄉合並,1957,霞山成立人民公社,1958,1984撤銷社區,1987撤銷區建鎮。峽山鎮現轄36個村(居):峽山、上東鋪、寨尾林、東山、四聯、洋內、東塘、沙溪、陳濤、李楠、義營、汕尾、桃溪、連南、西崗、東溪、龍梅、新安、花橋、朝東、拱橋、工商、朝東。7.經濟霞山是粵東重鎮。清朝雍正年間,吉安巡檢司遷至霞山。民國時期是朝陽縣第五區公所所在地。建國後,朝陽縣的工商、稅務、郵政、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都在霞山設立了派出機構和分局;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發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相繼在霞山設立辦事處或營業所。2003年,汕頭市區劃調整。原潮陽市分為潮陽區和潮南區,隸屬汕頭市管轄。霞山成為潮南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潮南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霞山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之壹。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65438+萬人。明清以後,霞山人紛紛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經過努力,他們取得了成功,其中許多人成為了企業家或名人。海外華僑熱愛祖國和家鄉,先後捐資兩億多元支持家鄉興辦校舍、醫院、水改、橋梁、道路等福利事業,投資興辦產業,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真誠的貢獻。霞山被譽為“百年商埠”。從明朝開始,這裏就是粵東的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後,街道黨政致力於實施峽山鎮建設總體規劃,建成了峽山商場、華南貿易廣場、南星、金源、西溝、李楠等綜合市場10多個,沿街商鋪上萬家,市場面積65438+萬平方米。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商品。霞山在全國大中城市都設有營銷點,貨運公司50多家,經營網絡遍布全國。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網站和網頁,形成了壹個信息豐富、完整的市場體系。霞山是“廣東省經濟強鎮”之壹。農業主要種植水稻,包括紅薯、蔬菜、生橙、香蕉等作物,以及養殖業。各級黨政從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出發,針對霞山地廣人稀的實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加大農業投入,興修水利,進行農田基本建設,開展高產競賽,科學種田,年年實現“噸谷鎮”。行業包括刺繡、錫箔、煙花、鞭炮、石雕、木雕、繪畫、紡織、建材等傳統工藝和手工藝品。建國後,發展了木工、五金、塑料、印染、紡織、加工等集體企業。改革開放後,霞山的商貿優勢、僑鄉優勢、民間資本和民間力量得到了充分發揮。各級黨政引導企業走正道、辦產業、抓支柱、建品牌,努力推動民營企業向更高層次、更大規模發展。全街道私營企業1,000余家,從業人員6萬余人,形成了精細化工、針織品、文具三大支柱產業和皮革塑料制品、拉鏈膠帶、電子電器等傳統優勢產業。相繼建成霞山、汕尾等壹批工業小區。2003年新建了壹個比較有規模的工業園區——峽山西經濟走廊。壹期、二期覆蓋宜營、楊芬、尚晨、工商兩個產業功能區,現已有37家企業入駐宜營功能區。街道擁有雅千、雅佳、金萬年、雪柔、飄納、華龍、雙雄等壹批高新大骨幹企業。民營企業在進口大量先進生產設備的同時,與高等院校掛鉤,高薪聘請國內外科技人才,加強工人技術培訓,努力培育品牌,爭創名牌。註冊商標6580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4件,中國名牌產品1件,廣東名牌產品18件,廣東名牌產品5件,廣東民營科技企業5家。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2008年,街道地方生產總值36.68億元;工業總產值11528萬元,工商稅收2.83億元,外貿出口值2.55億美元。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是街道幹部的知識。20年來,鋪設了30多條12-32米寬的水泥路,完成了全長8.45公裏、寬48米的北環大道壹期3.3公裏水泥路面。鋪設通往60個自然村的56公裏輸水管道;建設13層電信綜合樓,配3個機房,程控電站裝機容量6.2萬;已建成兩座110 kV輸電變電站。大型、高檔酒店(賓館)11家,其中四星級酒店1家,三星級酒店2家;同時也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消防安全的管理。霞山以其吸引力和強大的輻射力聞名海內外。霞山文化底蘊深厚。有百年歷史的著名六都中學和壹批鄉村學校,擁有珍貴的民間藝術和文化遺產。改革開放後,街道、村(居)黨政多方籌集資金,願意投資重建六都中學,在夏回、蕭聲建設兩所完全中學,新建、改建村級學校。學校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教學質量大幅提升,中考、高考成績在潮南區名列前茅。建文化宮、電視轉盤、有線電視臺、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幼兒園;組織文化體育隊伍,開展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完善醫療、防疫、保健體系,擁有醫療衛生設備先進、配套設施齊全的潮南區人民醫院和潮南區人民醫院;加強環境衛生管理,註重綠化美化,新建“霞山園林雕塑”,保護修繕祥符塔、鳳泉巖、伯恩橋等文物古跡。通過多年的文明創建活動,霞山人進壹步樹立了社會公德,強化了法制觀念,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