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壹個怎樣的人?
杜甫生長在壹個有著“奉儒守官”文學傳統的家庭。他的祖父杜是後吳時期著名的詩人,也是官辦酒席的壹員。父親杜憲,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7歲開始學詩,15歲詩歌引起洛陽名士的關註。從20歲開始,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為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兩次長期流浪。第壹次是在江南。他去過金陵、姑蘇,穿過浙江,在屯溪泛舟,直到天目山腳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他開始第二次漫遊齊國和趙國。晚年回憶當時情景:“齊趙之際,秋馬頗野。”在這兩次流浪中,他看到了祖國美麗雄偉的山川,吸收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開元二十九年,居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大概此時娶了妻子楊。天寶三年,李白在洛陽相遇。他們遊歷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談論文,有時也談時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行長安,李白準備重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了,再也沒見過面。杜甫寫了許多感人的詩來懷念李白。
這個時候的唐朝還是比較強大的,糧倉也是相當充實的。然而,玄宗開始歡騰,擴張邊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潛伏著不穩定的危機。杜甫對此早有預感,只是沒有正視。他過著爬山涉水唱歌打獵的浪漫生活。據他自己交代,這期間他寫的詩可能有幾百首,但流傳下來的只有二十幾首,主要是五言詩和五言古詩。雖然也有《望嶽》等優秀作品,但總體來說,還沒有超過杜時期著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從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杜甫在長安生活了10年,其生活、思想、創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長安,目的是求官位,出政績。天寶六年,有壹技之長的人被玄宗選到京都,杜甫參加了考試。然而,由於李的破壞,壹個著名的中國書,沒有候選人入選。天寶十年,玄宗舉行了三次隆重的祭拜老子、禦殿、天地的儀式。杜甫寫了三篇《贈賦》,得到玄宗賞識,命丞相驗其文,待發,再無下文。他不停地寫詩,送給有權有勢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但都無濟於事。最後,遊尉率政府加入曹駿,這是杜甫在長安逗留的最後壹天,也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晚年的玄宗徹底改變了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治作風。有壹位宰相腐敗傲慢,而他卻軍國主義,他自己在宮裏也玩得不亦樂乎。人民被苛捐雜稅殘酷地剝削著。杜甫被“困於溫飽”。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出入貴族大宅,充當“客人”,陪他們吟詩作賦,飲酒作樂,並得到壹點資助。同時,他結交了壹些和他壹樣窮的朋友,也廣泛接觸了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窮街陋巷到高尚園林,從高樓林立、亭臺樓閣競相奢華的曲江,到人們開始招兵買馬前必去的鹹陽橋。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客觀認識了統治階級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在杜甫的詩裏都有體現。天寶十壹年後,他寫出了《車庫車店》、《二為路》、《堡壘前》、《堡壘後》等不朽名作,並開始為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表現手法。天寶十四年冬,杜甫探望住在豐縣的妻子,寫下《從北京到豐縣,我要背五百字》,表達“窮年憂李淵,腸中嘆熱”的深情,以“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概括社會尖銳矛盾,描寫“入門報□,小兒子餓已死”的家庭情況。這是他的十年。這壹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有100多首,大部分是五七言古詩。
左拾又從肅宗流放到德元載(756年)到甘源兩年(759年)。安史之亂後,他南下,很快占領了洛陽和長安。杜甫這時在漳州。他聽說唐玄宗逃到蜀西,肅宗在靈武即位,就把家安置在城北羌村,獨自北上靈武。不幸被叛軍截住,送往長安。杜甫陷賊近半年。他眼看著肅穆的平定之都荒涼淒慘,聽著唐軍在陳濤、青阪兩次反攻後全軍覆沒的消息。他悲憤交加,寫下了《傷心陳濤》、《傷心清阪》、《春望》、《哀江頭》等詩篇。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到肅宗暫居地鳳翔,被任命為左補遺。不久後,因為搶救房子,蘇宗被得罪,受到審判。8月回□周探望妻子,完成了堪比《從北京到豐縣五百字》的長詩《北伐》,描繪了旅途上的淒涼風光和家中的貧困,表達了對時局的見解。
今年九月,唐軍於十月收復長安、洛陽。蘇宗10月底回京,杜甫此時也回到長安,仍擔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蘇宗新貴與玄宗舊臣在朝廷鬥爭的影響,被調至化州四公參軍。從此告別長安。
甘源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去河南參觀他的故居。他在歸途中,親眼目睹了百姓在官吏殘酷壓迫下的苦難,寫下了《新安官》、《潼關官》、《石湖官》、《新婚送別》、《辭舊無家》等六首著名詩篇,被後人稱為“三官”、“三別”。
杜甫回到愛荷華時已是初夏。此時饑不擇食,李在朝廷專權,玄宗舊臣室被排擠。杜甫對政治失望,秋初毅然棄官西征周琴。不到周琴四月,初冬去了銅鼓;在銅鼓停留壹個月,走艱難的蜀道,年底到達成都。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在國內失去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無法抵禦海外蠻夷的入侵;經濟上,由於連年戰亂和自然災害,農村壹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加劇,導致人口銳減,生產力下降。杜甫個人也經歷了非常復雜的變化:流放、陷賊、被皇帝遺落、流放中國、流落荒涼的洛陽路、居、入蜀——無論是人事關系還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種生活經歷比長安時期要豐富艱苦得多,所以詩歌種類繁多,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其中絕大部分是杜甫詩歌的代表作。
西南時期流浪,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間,杜甫在蜀中度過了8年,在荊襄度過了3年。杜甫說自己在夔州“漂泊在天地之間的西南”(《豐碑頌》)。其實他在成都生活了五年,生活比較穩定。上元元年春,在成都城西浣花溪邊建草堂,結束了四年的流放生活,獲得了安身之所。他離開了多災多難、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壹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似乎對他殷勤備至,使他從多年的辛勞和憂慮中暫時得到休息。他還寫了許多詩歌,用無限的愛歌頌自然。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那些被流放、無處棲身的人們。在《秋風破草堂之歌》中,他唱出了名句“安得有千千萬萬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
去年年底,來到成都,出任成都尹兼禦史,給了杜甫很多幫助。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嚴武被召入朝鮮。成都少尹和許圉師知道他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到子洲和朗州。
寶應二年春,持續七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認為有希望回到洛陽。他脫口說出了黃河兩岸被帝國軍奪回的七大法則,表達了他內心的喜悅之情。這是杜甫壹生中最快樂的壹首歌。但是,幸福只是曇花壹現,國內的亂象並沒有得到澄清。西部吐蕃大舉入侵,十月攻陷長安。杜甫對此表示無限擔憂:“西京安全嗎?”沒人來。“他寫了許多詩,闡述了他的政治思想。
廣德二年(764)春,任成都尹、劍南,杜甫三月回成都。嚴武推薦杜甫擔任我們參謀和工業部的外交部長。杜甫在我省幕府住了幾個月。因為不習慣幕府生活,他多次要求回到草堂。最後,嚴武同意了他的請求。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猝死,杜甫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在五月帶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船東去。“蜀郡五客,子洲壹年”(《去蜀》)結束了杜甫“流浪西南”的前半部分。
杜甫九月到達雲安,因病無法前進。直到第二年春天病情好轉,他才搬到夔州。他在夔州居住不到兩年,創作非常豐富,有四百多首詩,占杜甫詩歌的七分之二以上。詩中歌頌了夔州貧苦的勞動人民,描寫了這裏險峻的山川,反映了四川的動亂和對長安、洛陽的向往,懷舊作品數量大增。然而,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瘧疾、肺病、風濕病和糖尿病不斷困擾著他。
由於夔州氣候惡劣,朋友不多,杜甫於大歷三年(768年)正月出發前往峽谷。三月到江陵。本來想北上洛陽,因為河南亂,堵車,沒能成行。我在江陵住了半年,搬到公安住了幾個月,年底到了嶽陽,寫下了生動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隨燕行》。
在大理的四五年是杜甫生命的最後兩年。他居無定所,往返於嶽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度過。大歷五年冬死於長沙與嶽陽之間湘江上的壹條船上,享年59歲。死前寫了壹首36韻的長詩《風雨舟枕眠》。詩中有壹句“戰血猶在,軍聲猶動至今”,他還在想著國家的災難。杜甫死後,靈柩葬於嶽陽。那是43年後,也就是憲宗元八年(813),他的孫子杜才葬在河南首陽山。
在11年間,杜甫寫了1000多首詩,占杜甫全部詩歌的73%以上,其中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格律詩,還有長詩。
杜甫詩歌創作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緊密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壹。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景,生動地記錄了他壹生走過的旅程,達到了唐代詩歌在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他的詩歌能使讀者“知其人”、“議其世”,起到“能啟、能觀、能群、能怨”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但是,杜甫的詩作為“詩史”,並不是客觀敘事。他們以詩的風格書寫歷史,卻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作者的心情。阿清朝人蒲啟龍說:“少陵之詩是壹個人的氣質,三朝之事必寄於他人。”(《讀——傑《少陵年譜詩品》)杜甫的詩大多涉及玄宗、肅宗、代宗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人民生活等重大問題,卻處處滲透著詩人的真情實感。比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兩部代表作《從北京到豐縣,唱五百字》和《北伐》,包含抒情、敘事、規訓、推理、觀察自然、揭露社會矛盾、內心沖突、政治抱負和主張、個人經歷和家庭不幸、國家和人民的災難以及對未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含了如此豐富的內容,作者情緒起伏,語言馳騁,證明了他在這個不幸的時代對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現象有著敏銳的敏感。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我報告,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照。個人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兩者也達到了高度的藝術融合。再比如《與君子共赴慈恩寺寶塔》《愛江頭》,篇幅雖短,但也有這個特點。
從天寶後期開始,杜甫寫了大量的時政詩,無論是陳述政治觀點,如子洲寫的《洗兵》、《有感》。或揭露統治者的荒淫殘暴,如《兩為道》、《兩憶往事》、《雲安三絕句》等;或寓言諷刺,如《鳳凰臺》、《病橙》、《死棕》、《客從》;或對窮苦百姓的同情和關懷,如《茅屋被秋風吹破》、《又是武郎》;是個人感覺和事實的結合。也有很多長篇故事,有的記錄了國家近十年來的大事,如《懷府書懷》、《到現在》;有的敘述地方亂象,如草堂、入衡州;有的追憶往事,如《強行漫記》、《送別》;更何況,正如蒲啟龍所說,“舍世還是舍身”(《讀解,讀杜提綱》)包含著強烈的抒情成分。
戰爭主題在杜甫詩歌中占有相當數量。杜甫對不同類型的戰爭持不同的態度。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人力物力,如《車房鋪》、《夔州上書》、《又到後院山下》;對平定叛亂、抵禦外侮是支持性的,如安史之亂前期的《觀西兵赴關中待命》、《觀兵》兩首,吐蕃入侵時寫的《年譜》。這些詩譴責和贊美的是非常清楚的。還有壹些關於戰爭的詩歌,既有贊美的,也有譴責的。著名的兩組詩,堤前和堤後,描寫了士兵在參軍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實際上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詩人對戰爭的不同看法。這兩組詩歌頌了戰場上的英雄景象,軍人如何善於作戰,勇於犧牲,取得勝利;他還譴責國王沒完沒了的邊疆探險和領主的驕奢淫逸,使記錄失去了積極意義。這兩組詩通過壹個士兵的告白,概括了無數英雄士兵的不幸命運。再比如《三官》《三別離》,更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沖突。在洛陽的路上,杜甫看到暴力警察強行征召年輕男孩和孤寡老人。他指責這些人,譴責那些官員,但壹想到壯丁的缺乏和當前的敵人,他就改變了語氣,盡可能對被征召的人說幾句安慰或鼓勵的話。杜甫的《軍車店》寫於元代。
杜甫寫了許多關於自然的詩。他唱歌的目的常常是聯系自己和時事。詩評和歷代評論對杜十力的高度“情景交融”進行了大量的論述。而杜甫的詩,不僅情景交融度高,而且情、景、時事交融。作者在寫場景、抒發感情的時候,很少離開現實,想到的是那個戰亂紛擾、民不聊生的年代。如他被困被占長安時寫的《春望》和他入蜀時寫的《劍門關》,最具代表性。杜甫晚年在這類詩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如五律《客亭》、《江上》、《江漢》,七律《登樓》、《腐乳》、《亭中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交融、時事交融的名篇。
此外,杜甫還寫了壹些關於繪畫、音樂、建築、舞蹈、器物和農業生產的詩,也吸收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氣息,不失為壹部豐富多彩的文化史。明代朱允明寫了杜甫的《秋興八首》。
杜甫的文集裏也有壹些詩,時代氣息不強,個人感情淡漠,尤其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寫的壹些詩。經過多年的遷徙和流離,杜甫到了成都,建立了草堂,開墾了田地,得到了暫時的休息。所以他仔細觀察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動態,感受到無限的愛和深刻的體驗。如《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寄心》、《追思遠行》、《《春夜喜雨》》等詩,我們可以想象杜甫當時的心情。這種詩當然不能和上面討論的詩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人性的另壹面。他不僅對國家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對微小的生物也有愛好。他隱居近物(屏跡),喜歡看“細雨中魚出,清風中燕斜”(水檻送心走),覺得“花柳更無私”(倒遊)。
杜甫寫了壹些詩來紀念他的家人和朋友,其中大部分是感傷和迷戀。我想念我妻子被困在賊中時寫的月夜,我想念我哥哥在周琴寫的月夜記我的兄弟們。在眾多懷念朋友的詩中,李白是最突出的壹首。杜甫贈李白,記李白,夢李白,寄李白等與李白有關的詩,有十余首。幾乎首都對李白表現出了深厚的友誼、熱情的關懷和由衷的敬佩。
杜甫視詩歌為終身事業,認為“詩是我家的事”(宗武聖日)。他7歲開始學習詩歌,壹直到去世前夕都沒有停止過寫詩。從安史之亂到抵達成都,在最艱難的歲月裏,他寫出了最深刻的詩篇。他在夔州體弱多病,寫得最多。他人生閱歷豐富,充滿愛國愛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技巧上也下足了功夫。“語不驚人死不休”(《談江上水如海潮》和《新詩長自唱》(十二首解悶詩之七)顯示了他在創作上的認真態度。杜甫也以詩評詩,在《戲為六絕句》、《解悶詩十二首》(第四至第八首)中表達了繼承優良傳統、評論古今詩人的思想。
杜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極大地拓展了詩歌的領域。明代胡振亨說:“以時事入詩,始於杜少陵。”這句話(唐寅歸錢)也不盡然,因為在杜甫之前,就有描寫時事的詩,但杜甫深入民間,洞察時弊,把所有具有社會意義的重大問題都融入到“驚人”的詩中,是很少見的。楊倫說:“六朝以來,樂府模仿抄襲,陳相因最令人厭惡。當子美出來時,她感受到了她當時的感受。當她去本傑明時,她遇到了麻煩,那裏的人很窮。她隨意設問,試圖擺脫前人的刻板印象。”(《杜詩經全》卷五)這雖然是對“三官”“三別”的評論,但也能概括杜甫的大部分重要詩作。元稹在唐代檢校工部袁外郎杜軍墓上寫杜甫題詞,說“自詩人以來,再無壹人美如孩童”,說得不為過。
杜甫詩歌的形式多種多樣。杜甫最能掌握詩歌的各種形式,並能使每種形式得到新的發展。他善於在五言古詩中記錄艱苦跋涉、社會萬象、人民生活和許多戲劇性的言語動作。他的文筆很傳神,讓人覺得不局限於五個字,語氣自然。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羌村,給八個衛,三個官,三個告別,被天府之泥喝,漂亮,嚴格,清廉等等。他善於在七言古詩中抒發豪放或沈郁的情感,表達對政治和社會的看法,如《為鄭廣文而醉歌》、《洗兵馬俑》、《元曲居銅鼓七首》、《秋風破草堂》、《睢煙行》等。杜甫的五言詩和七言詩技巧非常嫻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占杜甫詩歌的壹半以上。五言詩在杜甫漫遊時期就有所見,著名的七言詩大多是他到成都以後才產生的。杜甫深厚的感情凝聚在五律中,充分發展在七律中。五法如春望,到天盡頭李白,後遊,《春夜喜雨》,水檻寄心,客夜,九天登上子洲城,征兵,夜抒胸臆,宿江邊歌,登嶽陽樓,七法如書香,樓。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詩和幾首七言詩,極大地發展了詩行。如李《秋客百韻》長達1000字。除了少數比較自然的(如五行十韻送龔燕上朝,送周玲路送陛下赴任,七行二首清明詩)之外,大部分都堆砌了太多的典故,掩蓋了豐富的情感,或者填補了娛樂內容的空虛。杜甫詩裏的絕句,基本都是在西南流浪的最後11年寫的。由於杜甫古典詩歌和格律詩的巨大成就,他的絕句往往被忽視。但杜甫在絕句上還是有很多貢獻的,現場抒情,反映蜀中暴亂和人民生活,吸收了民歌的精華。杜甫詩畫軸清代張勇作品
當然,杜甫也寫過壹些無聊的詩,關於給有權有勢的人送禮,服務,社交。他在長安當貴族“客”,向諸侯乞位,在西南漂泊,不得不與地方官為溫飽打交道的時候,他的壹些詩,很多都是五行排列,用大量的典故贊美對方的智慧,表達自己的貧窮是為了求饒和送禮,格調不高。宋代惜春刻杜工部詩
總的來說,杜甫總是饑寒交迫,懷著濟世之誌,生活貧困卻沒有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它融合了古典詩歌的成就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對後世詩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的時候,他的詩並不被當時的人們所重視。去世40年後,他們開始比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更重要。白居易和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學思想上明顯受到杜甫詩歌的影響。李商隱近體詩中著名的諷刺時事的文章,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都得到了杜甫詩歌的精華,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都推崇杜甫,他們的詩歌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禁在獄中。他收集了杜甫五言詩二百首,並在《杜甫詩序》中說:“子美為我首言。”杜甫詩歌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文學藝術的範疇,更重要的是中國幾千年來愛民的精神激勵著讀者,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