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采取什麽措施來保障我國農村老年人的健康?
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動方式的改變,導致相當壹部分老年夫婦和獨居老人依附農村,也使養老關系中的載體和對象發生了分離,增加了養老的難度。這就造成了壹系列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目前我縣除了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自己的勞動收入和子女補貼。據了解,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但由於子女不在身邊,很多農活都要雇,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農忙時不願意花錢請人幫忙,導致勞動強度很大。隨著孝道觀念的弱化,子女在外打工謀生的壓力越來越大,子女補貼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所以老人的生活還是挺節儉的。2.生活缺乏照顧,養孫子負擔重。因為孩子不在身邊,日常生活中的壹些小事成了農村留守老人的難題。同時,子女外出打工後,部分老人獨居或與配偶同住,多數與孫輩組成“隔代家庭”。還有很多留守老人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年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留守老人基本上沒有子女可以照顧。所以老人極其害怕生病,害怕被人照顧。很多老人談到“有孩子在身邊放心多了,有個照應。”而留守老人照顧0到4歲不等的孫輩,負擔極其沈重。有的孫兒太小,走不開,給老人種地、做家務帶來很大不便。3.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心裏壓力大。如果只照顧孫子的日常生活,只會增加老人的壓力,增加勞動強度。而子女教育的心理負擔更重,主要是農村老人大多不識字,無法輔導子女學習,擔心學習成績不好。尤其是現在農村交通通訊得到了很快的改善,電視、網吧無處不在,孩子在外面時間長,害怕會發生什麽意外。老人總覺得管孩子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等孩子上了中學,因為在壹起的時間大大減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的家庭管理力不從心,讓老人極為擔心卻又無力監督管教。4.缺乏家庭氛圍,精神生活單調。老年人口身體素質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決定了老年人在晚年不僅需要經濟保障,更需要精神慰藉。農村的老人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往往對物質生活不抱太大期望。因此,來自子女的精神安慰對他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調查顯示,子女外出後,電話成為留守老人與子女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方式。此外,孩子們在假期會去他們家鄉的家中拜訪。事實上,有些老人連這麽簡單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沒有。有些孩子已經走了好幾年了,卻杳無音信。有些老人甚至“不知道子女是死是活”。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農村留守老人大多過著“壹個人出門,壹盞燈進門”的孤獨生活,這讓他們感到孤獨。尤其是獨居的老人,覺得有時候沒地方說自己的感受,打發不了時間。他們很可能有抑郁癥狀,覺得生活很無聊。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老人行動越來越不方便,與外界的接觸也相應越來越少。除了看電視聊天,老人基本沒有其他消遣,精神生活極其單調。5.看病難問題突出,健康保障有待加強。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老人率常年高達70%,很多人生病。由於子女打工帶來的收入增加和新農合的實施,留守老人的醫療條件有所改善,但仍處於較低水平。留守老人壹般小病只能治療,普遍存在生病不起,吃藥不起的情況。而且老人發病往往很突然,家裏沒人或者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對於農村留守老人來說,“抗小病,緩大病”已經成為壹種潛意識。除了這些主要問題,農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很容易成為小偷的目標;家中缺少青壯年男性,也容易成為弱勢群體,導致利益受損。三。對策建議綜上所述,勞動力外流導致的家庭結構和生活距離的變化,直接和間接削弱了家庭的養老功能,導致對老年人的代際支持,特別是經濟和情感支持減少,同時導致代際家庭增加,增加了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精神和養孫的負擔。因此,為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壹)堅持政策導向,努力營造良好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和諧發展,也是為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政策導向體現了壹個價值取向的問題。因此,在制定政策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從人性化的角度看待和對待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提高生活質量,穩定家庭關系,構建和諧社會、農村、家庭。在經濟布局上,盡可能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充分發揮當地非農產業成本低、能兼顧打工和種田的優勢,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既緩解農忙季節與農村公益性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又緩解無人照管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2)堅持制度支撐,完善保障體系。第壹,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壹步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的投入,確保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放寬條件,擴大農村低保比例,爭取將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第三,推進新農合,做好宣傳,擴大覆蓋面,特別是把留守老人納入新農合。如果財力允許,可以在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切實解決農民特別是留守老人“看病難、費用高”的問題。第四,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給予進城農民工市民待遇。在住房權、勞動保障權、子女教育權、醫療、福利等方面給予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降低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徹底實現農民工的身份和職業轉換,促進農民工轉移從“單飛”到“異地安置”,實現從臨時轉移到永久轉移,盡可能減少留守老人,讓盡可能多的農民工擁有壹個完整的家庭。同時,各級要齊心協力,妥善安排城市流動人口的子女上學,降低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門檻和限制,從而減輕老年人因子女外出而產生的代際照料負擔。(3)堅持創新方式,夯實經濟支撐基礎。1,多方爭取資金。農村老年人(包括留守老年人)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家庭關系和農村大局做出了積極重大貢獻,全社會都應自覺承擔起養老責任。要堅持輿論宣傳引導、政策推動、制度推動的方式,引導各方面出錢出力,參與解決農村特別是留守老人的養老資金問題,形成家庭、企業、社會、個人、政府等各方出力、積極分擔的局面,確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的資金需求。2、發展農村地方經濟,加強對社區經濟“養老”的支持。社區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會支持的平臺。社會對農民養老的經濟支持非常重要。但這應該建立在強大的集體經濟基礎上。村組要從自身資源(不僅僅是自然資源)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正是那些不能在田間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經濟來源較少的留守老人,能夠發揮所長,在村辦企業從事壹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讓老人學會“自我保護”,為“有所作為”創造條件,增強自信心,提高社會地位,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物質保障。3.增加農業收入,增強子女養老支付能力。政府應立足實際,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提高科技在農業收入中的貢獻率。大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民致富創造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4.倡導男女地位平等,解決已婚婦女不養老的問題。兒子和女兒在贍養老人和繼承遺產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糾正只有兒子才能贍養老人的錯誤觀念,適當明確女兒在贍養老人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在采訪中發現,嫁出去的女兒基本不承擔養老的負擔,但女兒的居住距離通常比外出的兒子小(壹般是女兒在縣城結婚,兒子在縣城外工作),更方便提供經濟和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這壹點尤為重要。(四)堅持各方聯動,營造為老服務的社會氛圍。針對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顧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子女照顧老人的責任和義務,教育引導農民工充分履行照顧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切實減輕留守老人照看孫輩的負擔。1,鞏固家庭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仍將發揮重要作用。應繼續采取多種方式穩定家庭養老關系,完善家庭養老模式,使其成為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的重要養老方式。2、集中支持系統的框架。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的發展,留守老人增多,集中供養成為農村養老的發展方向。因此,構建完善的集中養老體系成為各地亟待探索的問題。在這壹點上,我們縣已經做了壹些探索。比如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心敬老院,可以集中供養500人,同時在各鄉鎮敬老院的配合下,基本解決了我縣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這樣既能緩解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又能增加新的就業渠道和崗位,還能把壹部分外出人員留在當地,實現多方受益和共贏。3.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在助老中的作用。加快通過老年人協會等組織建立誌願者隊伍,實現與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勵農村青壯年、健康青年、鄰裏等。擔任誌願者,在誌願者與需要照顧的留守老人及其流動子女之間建立長期聯系,從而形成社會扶老、養老的良好氛圍。(5)堅持暢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臺。電話是留守老人聯系子女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方式。此外,孩子們在假期會去他們家鄉的家中拜訪。目前我縣電話普及率有所提高,農村大部分都是無線電話。但這些還是不夠,社會和家庭應該給老人更多的關愛。1,積極推進農村通信建設。農村通信設施建設的投入將加快農村電話的普及,為留守老人與子女的聯系搭建平臺,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積極聯系協調電信、移動、聯通等通信部門,開發和打造適合留守老人的資費服務產品,方便老人之間的溝通。2.加強活動場所建設。支持村委會集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老年協會和老年活動室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大支持和投入,保證其正常活動。作為農村的基層組織,老年協會應該組織老年人開展壹些文藝活動、體育鍛煉、育兒講座等。,適合老年人,從而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充分發揮村委會在解決留守老人養老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村委會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閑置資產和閑置土地改擴建養老照料中心,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陣地,為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提供照料服務。根據現有條件,可以對農村小學進行多功能開發,開設各類留守老人活動中心和娛樂室。3.不斷加強孝道宣傳。教育農民工尊重父母,隨時與父母保持聯系,與老人討論重大問題,尊重他們的意見;按時給老人送錢和東西;讓老人沒有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想念家人,常給家裏打電話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和身體狀況,更好地尊敬和愛護老人。4.引導留守老人自我調節。要充分發揮農村留守老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比如可以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村裏的文化活動,參與鄰裏糾紛的調解,擔任村組的經濟發展工作人員,幫助村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融入社會。只有這樣,農村留守老人才能逐漸改變思維方式,從而更新觀念,樹立現代生活觀念,充分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