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的發展是怎樣的?
據相關媒體報道,這是美國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朱迪思在研究了13名受試者後得出的結論。
這種結構與青少年的不成熟行為直接相關,是壹種什麽樣的神秘組織?它是如何在青少年行為中發揮作用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尹文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青少年行為不成熟與大腦發育不完全相關的說法早就有了,並不是壹個很新的結論”。
大腦發育是壹個從後向前逐漸消除腦細胞鏈接的過程,很大程度上重復了人類大腦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
大腦進化最早的部分,也是人的大腦發育中最早成熟的部分。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朱迪思教授表示,青少年的壹些不成熟行為可以歸因於他們大腦前部的不成熟腦葉。
報道稱,朱迪思教授對人類大腦的掃描長達10年,包括4歲的兒童到25歲的成年人。
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青少年大腦成熟的過程。
結果表明,大腦發育是壹個由後向前逐漸消除腦細胞鏈接的過程。
發現人在成長過程中,大腦也是經歷壹個從後向前逐漸成熟的過程,最後成熟的部分是大腦前部的突起部分,據說主要負責推理和解決問題。
朱迪思教授還指出,10年以上兒童大腦的發育很大程度上重復了人類大腦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
大腦進化最早的部分,也是人的大腦發育中最早成熟的部分,主要負責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是大腦皮層上那些臨時的腦葉是最後成熟的部分,負責思考和推理。
據悉,在腦細胞之間起連接作用的物質通常被稱為“灰質”。這項研究是為了觀察人在成長過程中灰質密度的變化。
研究表明,隨著年輕人的成長,灰質密度在降低,這說明腦細胞之間的聯系在減少。
這壹發現與壹些原創理論不謀而合。
有壹種理論認為,隨著大腦的成熟,神經細胞之間的壹些聯系會減少,這樣剩下的聯系就可以加強。
支持這壹理論的是心臟病專家傑伊·基德博士。
另據了解,基德博士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臨床中心做了壹項大規模研究,歷時13年,旨在揭示從兒童和青少年到成年早期的整個大腦發育過程。
基德博士實驗的主要任務是為每個年齡段的誌願者建立壹個“單獨的相冊”,記錄他們大腦發育變化的過程。
報名的青年誌願者有1800多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每兩年去壹次基德博士的實驗室,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給他們的大腦“拍照”。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大腦的灰質以每年0.7%的速度緩慢減少,直到二十出頭,這就像修剪壹棵樹,許多不必要的腦細胞在這個階段迅速消失。
另壹方面,腦白質像年輪壹樣逐年增厚。
白質就像電線上的絕緣體,可以讓神經信號的傳遞更快更有效。
額葉位於大腦的最前端,是大腦發育成熟最晚的部位,與人的行為有直接關系。
正常情況下,額葉對其下部腦組織有控制作用,當額葉發育不成熟時,這種控制作用就會很弱。
“為什麽青少年容易出現情緒極端、行為過激等不成熟的表現?這與大腦最前端的額葉尚未發育成熟有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尹文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尹教授告訴記者,人的大腦按照進化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爬行類大腦、哺乳類大腦和人類大腦皮層最發達的部分。
其中,爬行動物大腦主導與本能相關的行為;哺乳動物大腦主要指大腦中的邊緣系統,與人類的情感活動密切相關,由哺乳動物發展而來;大腦皮層可以控制爬行腦和護理腦。
在人腦的發育過程中,大腦皮層從後向前發展——枕葉、顳葉、頂葉、額葉。
額葉位於大腦的最前端,是大腦發育成熟最晚的部位,與人的行為直接相關。
針對額葉對青少年不成熟行為的影響,尹教授表示,在人腦中,邊緣系統及其核團與人的情緒密切相關。
他進壹步解釋說,以杏核為例,杏核控制著人的憤怒、恐懼等情緒,很容易被喚起。
正常情況下,額葉對杏核有控制作用,但額葉未發育成熟時,對部分年輕人來說,杏核的控制作用較弱。
“在三位壹體的腦結構中,上層腦組織對下層腦組織有抑制作用。
據尹教授介紹,爬行動物基本沒有大腦皮層,哺乳動物有壹些陳舊的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而人類的額葉最發達。
“很多實驗觀察表明,左腦控制右腦,大腦前部控制後部,大腦上部控制下部。
”他說。
朱迪思教授的研究從神經發育的角度尋找壹些心理和行為現象的原因,找到壹些聯系。
同時,也有人認為青少年大腦發育不全和行為不成熟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這壹點仍然值得商榷。
報告中提到“控制人右手運動的大腦左半球比右半球更成熟。”
這也可以解釋,當孩子開始上學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用右手寫字。"
針對這種說法,尹文剛教授告訴記者,為什麽大多數人用右手寫字,有很多原因和理論。
據他介紹,有壹種觀點認為,人在胚胎時期就傾向於用右手。
也有觀點認為這是基因決定的,右手有利於進化等等。
至於“控制人右手運動的大腦左半球比右半球更成熟”的說法,只是最近的發現,可以起到壹定的豐富科學數據的作用。
“為什麽大多數人習慣用右手”還是個謎。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黃對此提出質疑。
她說並不是“因為大腦的這種發育規律,青少年才會抑郁,所以大部分人都用右手寫字。”
它們之間可能有很強的相關性,但究竟是因果還是因果,或者是同壹因素的兩個方面的結果,並不是馬上就有定論的。甚至有可能它們的成因不同,恰好這兩種結果同時出現。
她認為,心理和行為異常的原因很多,來自後天環境的很多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而這些來自環境和生活事件的因素都可能影響大腦發育。
不過,針對這項實驗,黃博士也表示,這項研究是從神經發育的角度來尋求壹些心理和行為現象的原因,也發現了壹些聯系,從結果來看很有意思。
她告訴記者,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神經連接不斷優化,冗余連接被消除,剩余功能被強化,與基本生存需求相關的功能優先發展,更高層次的功能在後面。這些都是比較公認的規律。
但前額葉發育不完善或某種程度的功能障礙,必然會導致心理和行為異常。
最後,黃博士說:“朱迪思從神經心理學和神經行為的角度取得了壹些進展。
精神疾病的治療很困難。如果能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治療將更有針對性,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技術。
但神經發育過程中會發生什麽問題,其關鍵機制是什麽,還很模糊,相信是下壹步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