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名牌的生存與發展
大上海老三件
上海人的品牌生活
王先生四年前搬到了上海浦東。聽說記者想請他談談對國內老牌知名品牌的印象。他不禁感嘆:“現在國內已經看不到國產老品牌了。”36年前,他在黃浦江小巷的壹個小房間裏結婚,準備了經典的“老三樣”:壹對上海手表,壹輛永久牌的黑色男式自行車,壹輛鳳凰牌的紫紅色女式自行車,壹臺“蝴蝶牌”的縫紉機。
王先生還像這樣隨口列舉了壹大堆國內老名牌:早上漱口用的是白玉和中華,護膚最常用的是美加凈牙膏。後來,有了電視。最著名的黑白電視品牌是飛躍和金星,西裝的老品牌是佩羅蒙。很長壹段時間,“長城”和“大地”雨衣在全國各地都很流行...現在我想起來,
然而,這些東西現在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幾乎消失了。記者不禁疑惑,現在這些口碑和質量都很好的國內知名品牌都去哪了?
或者合資或者合並。
跨國企業吞並老品牌。
在談到為什麽當年國產品牌那麽受歡迎時,李建明認為壹方面當時國產品牌的質量確實很優秀,另壹方面當時中國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但進入市場經濟後,這些國內知名品牌廠商突然面臨異常激烈的國際競爭,有的企業消亡,有的接受了跨國公司的合資或兼並。有壹組數據極其觸目驚心:90%的中外合資企業使用的都是外商的商標;目前,中國八家飲料公司中有七家被美國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吞並。四家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廠,有三家被外企吃掉;外資品牌在化妝品市場占75%。
跨國企業想要進入中國,通常會選擇與中國本土知名品牌合資,大眾、寶潔等品牌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中國。壹般來說,外商不會用更大的價值買斷中國品牌的所有權,而是用更少的資金買斷其使用權。合資後,外商壹般會利用其控制決策權,有意在低檔產品上布局中國品牌,或者幹脆放棄中國品牌,同時大力培育國外品牌。中國品牌如果合資後幾年不用,就會逐漸被消費者遺忘。
同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很多方面放寬了對外資的限制,外資趁機壟斷權力。由此,“合資轉獨資”的案例屢有發生。P&G從1988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壹步步主導中國的日用消費品市場,並於2004年與16合作的中方合作方分道揚鑣,實現獨資。樂凱電影,揚子冰箱等。,也就這樣消失了。
另壹個不容忽視的點是,由於壹些公民對外國的崇拜和媚俗,外國品牌能夠壹再占領中國市場。20多年過去了,但中國很多消費者仍像改革開放初期壹樣,對“進口貨”念念不忘。
出口增加,利潤下降。
制造大國就是品牌小國。
“制造大國,品牌小國”,這就是中國品牌格局的現狀。《商業周刊》每年都會評選“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但這裏從未出現過中國品牌的身影。在不久前發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美國以247席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而中國只有12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國。
雖然很多外國人很難離開“中國制造”,但他們也明白“絕大多數的“中國制造”都不是中國的名牌”。以中國的服裝業為例,它是外匯出口大國。世界上每三件出口的服裝中就有壹件是中國制造的。然而,在中國很難找到壹件名牌服裝。占據全球30%市場份額的中國領帶,利潤不到全球的5%;占全球產量80%的中國手表平均出口價格為65438美元+0.3,而瑞士手表平均出口價格高達329美元。
高質量和新技術
保護中國品牌的出路。
沒有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的崛起,怎麽談國家的經濟實力?日本壹位著名人士曾說:“日本人的左臉是松下,右臉是豐田。”
如何保護我們的民族品牌?李建明認為,最重要的是在質量和技術上做到卓越。他舉例說,國企廣西柳工集團在與跨國公司合作時,壹直堅持關鍵技術和海外營銷的領先地位。為了在技術領域保持領先,私營通信公司華為每年在R&D的投資都是全國企業中最多的。在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我們的壹些民族品牌已經消失,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聯想、海爾等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