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雜和安靜的組成
第壹章:喧囂與安靜的鋼筋水泥城市,穿梭於高樓大廈,忙碌奔波,卻從未感受過那種寧靜的快樂。閑暇時,妳會選擇逃離生活的繁華都市,奔向風景名勝或歷史古跡嗎?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個,但有多少人想過,這似乎就是條件反射行為背後的原因?
如果妳走在竹林中,當妳看著鋪天蓋地的綠色,聽著風吹動竹葉的聲音,妳會感到如此陶醉。如果妳在河邊,沿著堤岸,聽著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吹著帶著泥土的清新風,從未如此愜意。
這些美景是大地賜予我們的,而現在,綠色的土地上覆蓋著毫無生氣的鋼筋水泥。在感嘆城市快速進步的同時,妳會為這些綠意的消失感到難過嗎?的確,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正在飛速發展,這種進步帶來了什麽?經濟效益?還是外人的誇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鄉間小路已經被寬闊的柏油路取代,種莊稼的土地已經被填平了...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裏,我能看到的只有來來往往的車和匆匆而過的人。本該屬於我們的和平與和諧去了哪裏?
我們的家園漸漸失去了它應有的綠意,卻慢慢被灰色覆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建築,灰色...也許,現在的人追求的是快節奏的生活,已經漸漸忘記了大自然身邊的快樂。商業建築和樓宇成為人們最常懷念的地方。沒有新鮮空氣,只有天空不再藍。這些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高層建築總是缺少壹些東西,毫無生氣。我們唯壹的家園,我們的地球,不堪重負,疲憊不堪,仍然要支撐我們人類的家園。
面對這壹切,我們能做些什麽?妳有沒有問過自己,在這樣壹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能做什麽?我們需要的不應該只是物質需求。我們需要的是我們壹直缺少的,我們需要綠色的生活。沒有綠色就沒有活力,沒有人願意生活在灰色的城市裏。文明在不斷發展,城市也在不斷進步。到處都是喧囂的城市,繁華多了,寧靜少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從自己做起,慢慢改變。可能很難,可能會有很多艱難險阻...
家只有壹個,需要我們切實的保護。不要讓快速發展成為我們的絆腳石。
周說,“世界越來越吵,我的生活越來越靜。”在這個越來越嘈雜的世界裏,每壹個像他壹樣的思考者都渴望壹個安靜的角落。沈默是壹種思想自由,應該存在。沈默不是沈默,保持沈默的人要有睜開眼睛的胸懷,走出安靜的房間,與人交談。
在傳播渠道如此廣泛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保持那份寧靜的空間,卻越來越渴望保持。安靜帶來幹凈,帶來壹個除了我什麽都沒有的空間。梭羅造了壹個湖,拋棄了雅典執政官身份帶來的喧囂,保留了壹個安靜的空間和壹顆平靜的心;阮籍吟詠溪流,吟唱山林,也是為了不受打擾,自得其樂的自由,也是為了亂世的壹點清靜。保持安靜也是為了保持獨立,保持心靈凈土。
只有在安靜混亂的世界裏,才能獨立思考。“要空,要靜,要信”的靈感都來自於壹個安靜無言的世界,但我們通常會在喧囂中迷失自我,迷茫。不缺釋迦牟尼,七天七夜,只缺壹棵菩提樹,壹片無人居住的靜土凈土。
沒有不受幹擾的獨立思考,怎麽會有洞察力,怎麽會有風平浪靜的社會氛圍?靜水如鏡,錦鯉中遊;潮水拍打著海岸,漸漸退去。日本的安靜孕育了獨特的思維和精致的習俗。中國很吵,似乎百家爭鳴。但細看之下,珠聯璧合的也就那麽幾個,但大多只是不拘壹格,執著的文字。安靜,不僅能讓個人靜心,也能讓社會有思考之風。
但是,守住自己的心不等於遠離別人,安靜不等於沈默。熊培雲認為,要在喧囂中擁有獨立思考,以獨立思考融入群體,關起門來自學,充其量是言和;王陽明只有通過與人交談才能達到。同樣,把自己封閉在安靜快樂的世界裏,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只有實踐世界,知行合壹,才能讓自己更完美,讓社會更和諧。蘇格拉底在鬧市討論,孔子在杏壇傳道。四浩入朝,謝安出山。難道不是壹個嘈雜的心靈嗎?如果在“伊斯蘭國”橫行、地溝油當道、外患無窮、內憂無窮的今天,我們仍然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地做壹個“伊稀先生”,對我們自己、對世界有什麽好處呢?
閉上眼睛,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擁抱心靈的和諧與喜悅,在壹個沒有幹擾和牽連的世界裏,安靜而開放。推開窗,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在完善自己的同時,涼熱熱。這樣才能無愧於天地,最終安於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