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健康飲品食品招商
環境保護是人類在現代生活中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有必要大量宣傳,以提高人們的意識和認識,加強環境意識。
其次,我們應該回收廢物,減少砍伐森林樹木。我們還應該加強白色汙染的治理,少用塑料制品。
最後,我們應該提高清潔度,使城市更加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工作,保護好環境。在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開展垃圾分類裝袋,不僅可以減輕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可以更好地利用廢棄物,減少汙染,節約資源。
買菜的時候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
盡量使用可替換筆芯的鋼筆,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和垃圾。
外出就餐盡量不要使用壹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意味著播種過剩垃圾和環境問題的希望。衛生間垃圾的回收與綜合利用(二)科普。
想到喝純凈水
如今,喝水正成為壹種潮流。雖然媒體不止壹次的介紹過喝水的壞處,但是“喝水”這個家庭還是在壹天天的擴大。
飲用水不僅指純凈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然而,喝著我們從小到大喝的自來水,卻變得相對“非飲用水”。不排除目前飲用水大行其道,炒作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反映出目前的水汙染已經到了難以下咽的程度。
據悉:“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個城鎮的調查顯示,全國日排汙量為人民25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819,生活汙水199.1989。經過對全國854個鎮的調查,每天的汙水排放量達到365.3億噸,其中5.5億噸是工業廢水。
另外,在上海有壹個不爭的事實擺在大家面前。黃浦江,上海的母親河,在50年代中期(1958)之前是壹條魚蝦橫流的清澈河流。1962水質開始汙染,1963開始出現22天黑臭期,65438+。
水汙染的危害不言而喻。水汙染和水質惡化給人類健康、人類生活和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潔身自好的人,能給人帶來郁郁蔥蔥的花草,鳥語花香,寧靜舒適,風景如畫,環境優美,給人帶來寧靜,愉悅,祥和。然而,今天被汙染的水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讓美麗的風景永遠留在世界上,讓清澈的水源源不斷,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防止水汙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意味著為過剩的垃圾和環境問題播種希望。從喝純凈水,想到垃圾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是浴室裏的科學。
2.2005年,中國內地刮起了壹場“環保風暴”,總投資超過1179億元的30個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三峽集團公司的3個項目,都是部級單位。原因是這些項目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項目。
環境惡化中國的環境問題,沒有回頭路,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環境汙染問題就非常嚴重。比如淮河流域。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占80%,整個淮河常年像壹條巨大的汙水溝。1995年,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875億元。
根據中科院的計算,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經占到GDP總量的15%,這壹方面意味著9%的經濟增長,另壹方面意味著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不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是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我國沙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裏;中國18個省、自治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且荒漠化仍以每年10000平方公裏以上的速度增長。
七大水系中,無利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中國668個城市中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許多是由水汙染引起的。比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的交匯處。但由於水汙染,最缺水的時候要靠運水車晝夜不停地跑,把農村河道裏的水輸送到城裏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654.38+0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要330立方米的用水量,產生230立方米的汙水;每創造6543.8億元的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很多生活汙水。其中80%以上將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否則10年中國將無水可用。
中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100%。酸雨頻率上海為11%,江蘇為12%。在中國中部和壹些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和溫州,酸雨頻率超過90%。
我國基本消除酸雨汙染的二氧化硫最大允許排放量為12萬~ 14萬噸。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265438±0.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65438±0.0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長65438±0.04.7 %。以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治汙的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到21萬噸以上,排放總量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對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將是壹場嚴重的災難。
65438年10月27日,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如其來的環境危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對經濟和社會系統造成最大的破壞。
有句話叫治汙進退兩難。為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治理環境,環保投入必須達到65438+GDP的0.5%以上。但是,這是在環保已經很好的條件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治理環境,環保投入必須占GDP的3%以上。過去20年,中國每年環保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近幾年才1%多壹點。環保是壹種“奢侈消費”,投入大,對GDP的貢獻小。因此,壹些原本用於環保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處於兩難境地: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如果真的要治理,需要大規模的投入,眼前的經濟難以承受。
有人計算過,雲南省滇池周邊的企業20年來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的產值,但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需要幾百億元,這是雲南省壹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只有500億。但要控制其造成的汙染,即使幹流達到最低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這不僅需要花費壹個可怕的數字,而且至少需要100年才能恢復到70年代的三類水質。
從微觀上看,過去20年,國內制造業只能在兩個方面挖掘潛力:壹是工資,二是環保,沒有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和成本。最簡單的,比如水泥生產,每噸水泥需要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行業每年排放廢水超過100億立方米。如果要處理,每噸需要1.2~1.8元。增加5%的生產成本。而大多數企業根本沒有那麽高的利潤率。所以在環保問題上只能打遊擊戰:要麽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要麽白天把汙水放進處理池,晚上沒人的時候排放到河裏,這樣能省不少錢。在市場的無序競爭中,這5%的成本。它往往決定著企業的盈虧、生死。
中國環境執法的“兩高壹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情況下,環保部門對壹個非法偷排事件的取證需要50萬元,而最終落在違法企業身上的罰款只有5萬元,其中還包括正刮得很猛的所謂“環保風暴”。
壹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評擅自開工建設,最終罰款只有20萬元。對於壹個投資超過1億元的項目來說,20萬元的罰款不過是9牛壹分。這樣的處罰對違法行為的力度有多大?所以環保法壹直被稱為“豆腐法”。
壹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必然導致大量企業破產,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增加,國內物價指數快速突破兩位數。所以,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其實都是無法承受的。
四大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在執法過程中對環保部門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總結了四個原因:
首先,壹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理解不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壹些明令禁止的高能耗、重汙染項目,如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在壹些地方實際上已經呈現蔓延趨勢。
其次,在招商引資中,壹些地方政府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不管項目會不會汙染,只要投資就批。壹些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誌”、“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第三,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有待提高。壹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用客觀事實和科學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不清、模棱兩可。他們把項目環境可行性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少數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或篡改數據,或隱瞞事實,嚴重影響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施,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失去了第三方咨詢機構最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不足。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的,以有限的政府權力監管大量的建設項目顯然是不夠的。
其實環評遇到的阻力是背後的經濟利益驅動的。
掀起壹場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壹個大國,在環境上回旋余地不大,在全球資源和市場基本瓜分完畢後,也是壹個崛起的國家。中國沒有可能像某些先驅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極其惡劣的時候。
但是,中國也是壹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必然會走先發展經濟,後治理汙染的道路。
世界各國的歷史表明,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壹個相似的規律:壹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會有壹個環境汙染隨GDP快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在重化工業時代;但是當GDP增長到壹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居民對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到達轉折點後,汙染水平會隨著GDP的增長而突然下降,直到汙染水平回到環境容量以下,這就是所謂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個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不可能跨越這樣壹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人口太多,國家太大,不可能像芬蘭那樣,在制造業不發達的情況下,借助全球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20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到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河水清澈,坐船可以到達四鄉八鎮的場景,已經壹去不復返了。令我驚訝的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因素是最常見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工業不發達,人口增長帶來的汙染物也足以讓環境惡化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即使要控制這樣的汙染,也需要很大的投入和經濟基礎。
中國在汙染治理方面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行動,制止惡性環境事件的發生,減緩環境惡化的步伐。
3.我們應該抱著怎樣的環保理念?
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發展觀?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嗎?我認為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壹樣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可以實現對立統壹。
我相信所有關心環境問題的人都有壹顆真誠的心,希望我們的後代能夠更好地生存。我們不應該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脫貧致富而開采自然資源的人。他們也有壹顆保障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有強烈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全人類的長遠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發展的人想的是解決目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什麽理由剝奪當地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多年來,在各種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普通大眾有了壹定程度的環保意識,這是各種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環保。我們當中還有很多人是有環保意識的,但是出於對自己切身利益的考慮和對享受的貪欲,不願意自覺遵守環保標準。比如我們這些不愁吃穿的人,為了品味野味,為了穿高級皮草時尚,為了炫富,推動和刺激了野生動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得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應該受到指責的消費者是那些衣食無憂的人,而不是那些沒有溫飽,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該指責他們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為什麽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之前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在卻成為日益影響人類生存的全球性緊迫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產生的各種垃圾還沒有超過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利用以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過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是怎麽發生的?是解決溫飽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我們必須抑制人們不斷膨脹的享樂欲。所以,當我們宣傳環保,揭露環境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現代文明生活的都市人當中,倡導壹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念,過壹種簡樸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窮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夠簡單了,已經簡單到難以謀生。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發展問題?
我們應該反對教條主義和極端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上看起來是正確的,極其混亂,但實際上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它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在偏遠貧窮落後的地區,當地人為了生存,打獵、砍樹、燒荒地。正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到達他們身上,所以他們還在遵循這種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不打獵不砍樹,妳讓他們吃什麽?燒什麽?用什麽?我們的壹些環保主義者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且經常犯壹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妳不能砍伐這裏的原始森林,殺死野生動物,在這裏的河流上修建大壩,保留這裏的原始風貌。妳可以通過發展綠色旅遊來促進經濟發展。但是目前我們的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不高,旅遊業真的是綠色的嗎?發展旅遊業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嗎?讓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麽。1.以前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尤其是那些過去很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這是誰的錯?2.因為遊客想品嘗當地的野味,原本不存在的野生動物交易應運而生;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獵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己的消費;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求,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這是誰的錯?3.以前,當地人淳樸真誠;現在,隨著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遊客、各種光怪陸離的離山文化、各種假冒偽劣商品、五顏六色的騙子,當地百姓從欺騙手段中獲益良多,民風不再淳樸真誠;這是誰的錯?
雲南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壹個活生生的例子,央視報道過。然而,這份報告只是簡單地指責當地政府的相關部門。有多少人想過這壹切是誰帶來的?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沒有幸免。我不反對在這裏發展旅遊業。我想說的是,發展旅遊業並不是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靈丹妙藥。也許,發展旅遊業會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其實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壹種利用,所以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得到的問題,而是如何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壹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什麽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點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偏遠貧困落後地區的人們。他們把環境保護理想化、教條化,使之失去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自己喝,無憂無慮地在城市裏享受現代文明的好處。他們中的壹些人去過偏遠貧窮落後的地區,更不用說在那裏生活和工作了。有幾個人去過,那只是開著豪華越野車走壹趟。他們就是想借此機會為城裏人預留壹個吃喝玩樂探索的後花園。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可能要回到原始社會才能達到要求。這種思維只能束縛我們,讓社會停滯不前。
有壹次我去雲南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裏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清澈的小溪河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地居民惡劣的生活條件也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壹位邊防戰士對我說的壹段話:“這裏對妳們這些遊客來說是青山綠水,但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裏的人來說,卻是走進了荒地。”請註意,這只是壹個只需要在這裏服務兩年的人的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人會怎麽樣?這句話對我來說就像是壹記耳光,讓曾經喊著環保的我清醒了很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看成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才是真正的自私和教條。我們反對的是不顧長遠利益的盲目過度的破壞性開發,對能讓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步入文明的已經做了生態評估,兼顧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科學合理的開發不會被隨意指責和叫停。其實,只要科學合理地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的破壞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反而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有的惡劣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遠的是四川都江堰和貫穿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是浙江千島湖和雲南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目前最迫切的目標不是簡單地指責和停止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提高全民素質,特別是提高生活在城市、文明生活、衣食無憂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對環境的破壞很少,而且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有的甚至可以說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壹個鏈條。相反,我們這些受過教育的現代都市人,為了享樂,刺激了壹些奢侈品行業的發展,比如皮草、高檔木質家具、野味餐飲、壹次性器皿等。這些行業的發展確實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的毀滅性打擊,現代文明城市人才確實是生態環境的直接和間接殺手。
試想壹下,如果有兩個人,壹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壹個是沒有棲身之所和食物的窮人,壹只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殺它是為了享受皮毛和野味,窮人殺它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這兩種行為都應該受到指責嗎?
5.什麽樣的環保是“理性”的
——評查爾斯·克勞薩默《拯救自然,但只為人類》。
隨著環境的普遍惡化,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壹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關於環境保護的建議、提案、規則和法律,壹些人建議選擇它們。比如某大學英語書上的壹段文字,鼓吹這樣壹種觀點,叫做“理性環保主義”,理性地宣稱人類“保護環境不是為了自然,而是為了我們自己”,所以人類應該“只有在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的時候,才做出緊急調整”。為了贏得支持,該理論“並不要求人們為其他生物做出犧牲”。
人類的確是為了“自己”保護環境,但問題是如何保護。這篇文章聲稱,我們應該“在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時做出緊急調整”,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再也活不下去了,才考慮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不堪忍受?的確有地球自身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裏,讓環境變得不適合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將環境視為“免費資源”的錯誤觀念,卻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迫,任由環境繼續惡化,絕對不是壹個“理性”人的正確態度。
事實證明,采取“先汙染,後治理”的環境汙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的資金浪費——因為制造汙染獲得的收益往往小於消除汙染的成本。然而,由於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作者不必立即買單,他將沒有興趣消除這些汙染。那麽,我們就會看到壹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願意為他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卻采取壹種無所謂的態度,為他人甚至是他的後代創造了巨量的“外部不經濟”。
這篇文章的另壹個奇怪之處是“不要求人為其他生物做出犧牲”。想象壹下,如果讓人們為其他動物做出“犧牲”,那“犧牲”會是什麽——可能只是壹些錢,或者只是改變吃野味的愛好。我們知道,當生物之間發生沖突時,要麽兩敗俱傷,要麽總要有壹方做出“犧牲”。既然人類不“犧牲”,那就得讓其他生物犧牲。他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很簡單——獻出妳的生命。
作者說他熱愛北極馴鹿(我真不知道他是怎麽說的),但為了開采石油,他不惜破壞阿拉斯加的馴鹿繁殖地——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戰爭。且不說開采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無法避免戰爭;即使戰爭可以避免,但因為人類的石油更便宜,北極馴鹿無法繁殖,在種族延續和金錢之間選擇金錢是否理性,確實值得考慮。
同樣,作者熱愛斑點貓頭鷹(希望他喜歡的生物越少越好),但為了伐木工人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伐森林,滅絕斑點貓頭鷹。我不知道作者為什麽會持有這樣壹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找不到新的工作,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的經濟來源,不伐木就無法生存,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他們不得不“賣掉”斑點貓頭鷹。
在作者眼裏,只要人類的利益與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即使可以以人類為代價換取其他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類比其他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性”環保理念。在這種“理性”的環保理念中,我們看不到任何“理性”的影子。透過浮誇的包裝,只能看到壹種莫名其妙的“唯我獨尊”的霸氣態度,以及為了壹點點經濟利益而讓其他生物滅絕的可怕漠視。
作者說,對不立即對人類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物進行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保”只有在付出很小代價就能實現的情況下才是好的。但是,有沒有什麽和環保相關的東西是可以用很小的代價就可以達到的呢?幾乎沒有。換句話說,作者不會支持對人類健康和安全不會立即構成威脅的事物進行環境保護。
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性環保主義”嗎?這種“理性環保”,其實就是等環境惡化到我們等不下去了,再齊心協力緩解壹個環境問題。壹方面,環境問題層出不窮,而且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另壹方面,緩解環境問題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其產生的速度。我們本可以把壹些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但那些“理性環保”的人,卻要等到汙染失控。可以說,這個“理”已經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什麽樣的環保才是理性的?那是作者視為“感性”的環保處事方式。保護環境,我們必須熱愛自然,而不是把它當作我們“利用”的對象;保護環境,就要把環境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而不是讓它們壹天天擴大。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的理性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