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
魯迅本來是抱著尋求救國之道的願望去日本學醫的。他說:“我的夢想很幸福。我要畢業了,回來治療像我父親壹樣被誤診的病人的痛苦。我將在戰爭期間成為壹名軍醫,同時宣傳中國人民的改革信念。”但是在他看了這部電影後,他學醫的想法改變了。
他說:“從那以後,我就覺得學醫不是什麽急事。壹切愚蠢軟弱的公民,無論多麽堅強有力,都只能做無意義的宣傳品和看客。”“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當時認為提倡文藝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提倡文藝運動。”?
魯迅最終為了文學放棄了醫學,是因為中國人的愚昧和麻木,這讓他深深感到醫學只能拯救病人肉體的痛苦。要真正拯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拯救人的精神,喚醒人的意識。魯迅把個人意願與祖國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壹起的精神,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擴展數據
《朝花夕拾》是壹部回憶散文集,也是唯壹壹部魯迅散文集。寫於1926,原載芒草《起死回生》。作者是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朝花夕拾》的作者魯迅運用敘事加議論的方法,以其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壹組他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人生經歷,表達了對過去親人、朋友、老師的懷念,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
阿昌出自《阿昌與山海經》。阿昌小時候是魯迅的保姆。她睡不好,喜歡仔細觀察,踩魯迅最喜歡的藏老鼠,讓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當她真誠善良的壹面展現出來時,比如《山海經》,那是送給魯迅的,魯迅不禁感到尊重和感激。阿昌是典型的封建社會農村勞動婦女。她結實、勤勞、真誠、善良。
父親來自五典俱樂部。在《五典俱樂部》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看似非人,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了表達主題。父親利用孩子貪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誦,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對孩子天性的壓制和破壞。
藤野先生來自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非常尊敬的導師。他不修邊幅,但在學習上卻很嚴謹。他為人正直熱情,十分關註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視形成鮮明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壹直激勵著魯迅奮進。
範愛農筆下的範愛農·範愛農是當時社會上壹群充滿愛國情懷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經歷了對黑暗不滿、對革命期待、對革命失望的心理過程。社會的迫害和生活的窘迫把他們逼入了絕境。
參考百度百科-朝花夕拾(魯迅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