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李毓秀的名言
李毓秀名言:
老人站著,年輕人不坐,老人坐著,生活就是坐著。在妳尊敬長輩之前,妳應該放低聲音,不聞不問,但這並不合適。進是必然的,退是必然的,問其所以然,不動則已。
唯德,唯才;不如人,要有上進心。如果衣服,如果食物;不如人,不要難過。
有能力就不要自私,有能力就不要輕視;不媚富,不驕貧,不厭舊,不喜新;人不閑,不攪事,人不安,不說話;人都有缺點,就不要揭了,人都有私事,就不說了。
無心,叫錯,有意,叫惡;如果妳能改變它,妳就會失去它。如果妳掩蓋它,妳會得到壹個錯誤。
見賢思齊,即思齊,漸遠漸遠,漸收斂;見人惡,即自省,若有,改,不警。
隨便妳怎麽說,先信任,騙跳,可笑;多說不如少說,但最好不要自作聰明。
親愛的我,為什麽很難做到孝順,討厭我,孝順方顯;親有,諫多使,我喜歡我的顏色,我喜歡我的聲音,我不想諫,我喜歡諫,我陪妳哭,我不怨。
事情雖小,不要精於此道。擅長了就虧了。事情雖小,不要藏著掖著,藏著就傷了心。
父母叫,不應慢行,父母點,不要偷懶;父母要尊重,要聽父母所教,父母要有責任心,要聽話。
弟子規,聖人訓,孝為先,信為次,愛群眾,而善良有余力,則學文學。
在孩子天性被玷汙之前,好話容易進;偏見,長久而不易改變;老朋友的善良和自信,必須從小培養;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會家長讀經典,培養孩子的根本智慧和決心;更覺因緣之理,敦倫盡其所能;如果年輕時不教,長大後習慣成了也沒辦法!
祖宗雖遠,祭祀必誠。兒孫雖蠢,必讀經書。棄經棄德是公安腐敗的根本原因。人心貪婪、懶惰、墮落的原因是,要想給世界帶來和平,就必須從根源做起。扭轉犯罪趨勢的唯壹方法是教導孝道。誤以為根是枝端,認的枝端是根。為了解決問題,就制造問題。君子只有他的事,這才是強國求和的基礎。
清代教育家李星名言節選。
李星(17851863),字伯子,號西陵,四川墊江縣(今重慶墊江縣,墊江縣於1997年成為重慶)南郊馮家灣人。有10冊代代相傳的《西陵外國人》和《淩克詩稿》。
李星的名言:
不要讓人愛,也不要讓人愛和尊重。
交朋友,只取利,不取弊。
人用言語奉承人,卻想討好別人,卻不知人鄙視自己;人用言語自誇,卻想得到別人的欽佩,卻不知道別人嘲笑自己;輕笑也不丟人。
公生明,明生賤;連勝偉,魏興業。
壹個女兒在手,壹塵不染;身無分文,憂國憂民。
妳不壹定要有壞鄰居,不壹定要有壞朋友,但妳可以兩者都有。
老師提問,朋友解析疑惑。
陽稱善以悅彼,陰養惡以快,大戳這個朋友之道。
好好學習忘記工作,學會偷懶。
昔日勤王去玉井,桃花立馬要長纓。萬裏與盜賊作戰,獲得了白衛軍戰士的美譽。金印傳給三將軍,錦旗用來認川營。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聽到雜紡之聲。
我知道玉兔很圓,九月已霜寒。傳達的信息是門關著鑰匙關著,夜潮留在月亮上。
摘錄自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
程顥(ho)(1032 1085)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理學創始人。伯純,明道人,湖北黃陂人,北宋羅城(今河南洛陽)宜川人。賈佑是個秀才,沈宗朝被封為太子,讓他監督禦史遠征。反對王安石新政。在學術上,程顥提出了天為唯壹理、心為天的命題,做到了就是知性。他認為仁者與物完全相同,所有的人在知道這個道理的時候都是仁者,所以必須真誠恭敬(同上)。提倡心靈感應。承認世界上的壹切都是對的。
程顥的名言:
心生道。心有靈犀,工具生於形。同情是生活的方式。
調侃不僅有害,更是野心之流。不是開玩笑,還憋著壹頭的氣。
那些決心說得輕松的人,那些帶病不確定的人。
讀書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的事情,思想要堅定。
靜下心來看壹切,自然有春天的意思。
聖賢說千言萬語,不過是想讓人們放得下心,讓他們壹次又壹次地進入身體,從而找到向上的路,從學校裏學習,達到目標。
人之所以停不下來,是因為被欲望所感動。
如果妳學習,妳會壹直有這份心。不讀書,終見其義。
讀史壹定要看到聖賢治亂的契機,聖賢君子進退之源,就是如此。
所以壹個好的學者壹定是接近他所說的,容易接近的人也是不知道他所說的人。
義理之學,必須精深才能創造,不可輕狂。
小則易得足,易得足則無道進;如果靈是光,未知是已知的,無學問是有學問的。
心大了,什麽都過去了,心小了,什麽都生病了。
為了學習的利益,我們尋求改變我們的性情。
立天地之心,立百姓之路,學業有成,萬世太平。
知善為基礎,固執為基礎,膨脹為大,易見為小,人才能蓬勃發展。
言傳身教,言傳身教。白天有東西,晚上也有東西。興趣提高了,就有了即時的存在。
知之,非出於禮,非出於己。
世界之心止於知識之狹隘。
氣不變者,只死而生。
德不可忍,命在旦夕;德生之氣,生於德。
形隨性情,善逆天地之性。
慷慨而不剛毅,則無規矩,剛毅而不慷慨,則刻薄。
但聖人之道,不進則退,所造之物,殊勝也。
學者要務實,不要接近功名。故意接近名字,是假的。
要知道為什麽是孝的方式,那麽怎麽服侍,怎麽溫柔,才能孝順。
當人們說要修行的時候,都只是淺顯的文字。人既然能知道,能看到壹切都是對的,就不必等待自己的意圖,於是就有了私心。
仁之道,妳只需要說壹句話。公只是仁的原則,不應該稱之為仁。公而人體,所以是仁。只是為了大眾,我管事情,所以我是仁者,所以我能原諒,所以我能愛,原諒是仁者,愛是仁者。
忠誠和寬恕是公平的。美德是自我忠誠和寬恕,它的原因是公平。
有野心但不堅決,就難以立足;易卻不是弘,沒有住的地方。
凡人學道,當知其力,學道,當知其力。
內在的重量可以比外在的輕,妳越深入,誘惑可以越小。
讀書人被氣所勝,被習慣所擒,只能怪野心。
必不可少的是先培養,再樹立風氣。趨勢是積極的,淺薄是鼓勵和勉強造成的。
學習需要了解,治療需要了解身體。
上性不分齊,手足無措;上氣不分性,不明;第二種不是。
父與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地間無壹逃脫。
朋友教的時候,更不好教。
學者知仁,自有之,只要修於仁義。求義,就是修。
話可以省的話,就是要真誠。
善待他人,相信很多人,可樂也是。
不知道就沒事幹,不動就沒用。
聖賢感世之心,如寒夏雨,無理者,不應者,正德也。
感覺的方式是無孔不入的,個人化對感覺是有害的,所謂後悔。
不是聖人唯壹的感受方式。
君子尊內,守外義。
察跡以觀其用,觀言以得其心,知其性,積其德。
內建忠義,所以金德也;遣詞造句,誌在必得,所以妳活在行業裏。
來到書上,讓後人看到,永誌不忘的美好,是世人的自私。
聖人的本性是無情的,因為他對壹切都有感情。
所謂定、動、靜,無會相遇,無內外。
後人達不到目的,就說聖人是知識之源,學無所成,而學之道失。
仁信離不開心,難免有所期待,有所漂泊,有所默念。
誠之道在於信,信是行之果,行之果固。
但是,要學習,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要去哪裏,然後努力去實現。所謂自明至誠。
聖人之道,在耳,在心,是德,是業。
性,萬物之源之壹,必然有我的私人。
物生之時,氣來息;物極生,氣日散。
性出於天,只出於氣。清氣則清,濁氣則濁。天賦有好有壞,性也不差。
世界的原則,本來就沒有錯。妳還沒發情緒不是很糟糕嗎?
愛是自愛,仁是自性。怎樣才能把愛當成仁?
楊復活了,事情會回歸到極致。肯定是這樣的。有生就有死,有始就有終。
屈伸的意義只有在呼吸之間才能看出來。屈伸才合理,沒必要把屈過的氣恢復成伸過的氣。
沙漠裏沒有我,壹切都已經有了。不應該是第壹個,也不應該是最後壹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起源和終結,不能壹分為二。
中者為天下之本,天地之間,雍容直上直下。
天地萬物各有對,是自然的,不是安排的。
萬物之商,印象最深,此元之善,亦即所謂仁。
性即氣,氣即性,命亦謂之。
欲立而立之,欲達而人之,可以近喻,可以說是仁者。
手腳不仁,則氣不相合,非己也。
沒有自己,就和自己沒有關系。
節制是道,修養是教。
仁者,天下為正,為錯則亂,不和諧。
心雖絕出於善道,但畏權少罪,故與人亦同。只因為他和別人有同樣的感情,所以他知道自己的非性之罪。
人善自治,則不可動。他們雖然笨,但也能漸漸磨起臉來。
若論其性,則善;有才則愚。愚蠢有兩種方式:自毀和自暴自棄。
天地源遠流長,世界源遠流長。除非妳知道,否則誰能知道呢?
世界的原理總是重復的,所以不變不窮。不變不壹定,但壹定不能不變。
每壹個動作都是感覺,都要有感覺,而要還原的是感覺,要還原的是感覺,所以無窮無盡。
壹陽歸下,是天地萬物之心。
天賜生命,物受其苦。
喜怒哀樂都在中間。中者,亦無聲,故稱天下之大書。
立天之道,陰陽;立足之道,柔中帶剛;立人之道,在於仁義。
形生,天知,五性動,善惡分,萬物滅。
五行的生辰也不壹樣。無限的真理,25的本質,是奇妙的,濃縮的。
動與靜,是彼此的根;分陰陽,兩儀立。
無極和太極。太極動則生陽,動則極,靜則靜;靜引陰,靜極又動。
那些認為窮國遲來,有誌於學習,卻沒有良師益友的人,是真心實意玩心思,混進門的。
學習本來就是道德課,有了道德課才會有說法。
因為財富而驕傲自大是不好的;因為學習而自大也是有害的。
如果妳想擔當大任,妳必須是壹個忠誠誠實的人。
教育別人,培養他的善良,會讓他的邪念自然消失;治理人民,引導人民互相尊重,自然會停止紛爭。
自我克制可以停止憤怒,理解可以停止恐懼。
任何壹個剛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從哪裏入手,學久了才知道從哪裏有收獲。
如果壹個人在學習上沒有進步,他只是不夠勇敢。
壹個人不學習會很快變老。
壹生懈怠,是自暴自棄的表現。
天地之間只有壹種感覺,壹種回應。還有什麽?
道外無物,萬物外無道,故天地之間處處有道。
教育家名言_關於教育家的名言
教育家名言_教育家名言_ 1,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是教育在其所有自然階段的統壹性和連續性,因為如果任何學校的手段都不能使教育形成自然段,那就壹定會破壞教育的秩序,造成教學和教育理念的差異,甚至導致教師教學的隨意性,使其無所適從,無所適從。(洪堡:立陶宛的學校計劃,聯邦德國的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6-7頁)。
2.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利益和獲得東西,也不是為了炫耀和裝飾外表,而是為了裝飾和充實自己的內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壹個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壹個空洞的書生。(蒙田:《論兒童教育》,《中世紀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418頁)
3.如果妳從中學習,妳就會知道它;如果妳從中學習,妳將從中學習。(陸九淵:《寄楊通老》,《陸九淵集》卷二十)
4.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開發多種智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其智力特點的職業和愛好。我相信得到這種幫助的人在事業上會更投入,更有競爭力,所以會以更有建設性的方式服務社會。(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華出版社,2003年,第10頁)
5.教育首先具有連接孩子與社會的功能。學校只是道德代理人。通過它,孩子們可以系統地學習知識,熱愛自己的祖國。正是這個事實,今天的學校在塑造國民道德方面發揮著突出而重要的作用。(塗爾幹:《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7879頁)
6.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試,不是分數,不是排名。更別說不要求妳出軌,患有近視、肺病、神經衰弱;我不希望妳發大財,個人算計,拿個勛章。教育的理想需要根本的改變。(《歐加撒哈拉:論教育立國》,《歐加撒哈拉教育文選》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第220頁)。
7.先生教死書,教死書,教死書。學生在讀死書,在讀死書,在讀死書。(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第116頁)。
8.只有當學校本身是壹個小規模的合作社會,教育才能為孩子未來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首要因素是,學校本身應該被建成壹種社會生活方式。(杜威:大學小學的組織計劃,引自杜威學校,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3-4頁)
9.如果學校能讓孩子為現代生活做好準備,那麽就能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如果學校能讓孩子在實踐中接觸壹般生活,特別是社會生活,那麽學校的這種準備就能成功。(德·科萊利:《德·科萊利新教育法》,上海中華書局,1932,第15頁)。
10公共教育在發展人的智慧和自我意識的同時,鞏固和發展了人的民族性,也大力促進了全民族自我意識的發展;公共教育將意識之光引入國民性的深處,對社會及其語言、文學、法律的發展,簡而言之,對整個社會的歷史,產生了良好而強大的影響。(烏申斯基:《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com)《烏申斯基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83頁)。
生命就是發展,不斷發展壯大就是生命。用教育術語來說就是:①教育過程在自身之外沒有目的;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過程是壹個不斷重組、改造、轉化的過程。(杜威:民主與教育,杜威教育名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23頁)
12,人讀書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上學。(艾倫·凱:兒童世紀,英文版1972,第210頁)
13,我們的學習不是為了學校,而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宏偉,而是為了實用!(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普通教育學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11頁)。
14,學校裏的老師並不是要把某種觀念或形成某種習慣強加給孩子,而是作為集體的壹員來選擇對孩子起作用的影響,並幫助孩子對這些影響做出恰當的反應。教師的職責只是在更多的經驗和成熟的知識基礎上,決定如何讓孩子得到生活的訓練。(杜威:我的教育信條,杜威教育名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5頁)
15.如果妳從廣義上考慮,妳會發現教育和人的生活有很大的關系。我們離不開教育,所以可以說教育就是生活。這種廣義的教育,無論是誰,壹天都離不開它。(杜威:教育哲學,上海大信書店,1935,第3-4頁)
16,如果妳過著少爺的生活,雖然妳天天看勞動方面的書,但是妳沒有受到勞動的教育;過著迷信的生活,雖然每天聽科學講座,但這不是科學教育的生活,而是開倒車的生活。雖然天天講革命行動,但不是革命教育。如果我們想接受教育,我們需要生活。(陶行知:現代生活教育的普及之路,《陶行知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版,第164頁)。
17.從定義上來說,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生命,用生命去教育,為了生命的需要去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來看,是生活決定了教育。從有效性來說,教育能夠通過生命發揮力量,成為真正的教育線,這是知識的開端,而知識的成就,是從源頭上教會人們追求真理。(陶行知:談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版,第267頁)
18,最大的浪費是因為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運用自己在校外獲得的經驗;同時,另壹方面,他不能把在學校裏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學校裏的那種隔離現象,也就是學校脫離了生活。(杜威:學校與社會,杜威教育名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45頁)
19,教育的轉型永遠是社會轉型的結果和征兆。我們應該從社會轉型的角度來解釋教育的轉型。為了讓壹個民族在特定的時間感受到改變教育制度的必要性,必須出現新的思想和新的需求,使以前的制度不再能滿足需要。(塗爾幹:《教育思想的演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1頁)
20.社會生活的變化對教育只有形式上和表面上的影響,這是不可想象的。根本情況變了,教育只能做相應的改變。(杜威: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社會,明天的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9-30頁)
21.學校是壹個特殊的集體。雖然學校必須是壹個集體,但必須是壹個具有特殊性質的集體。還必須是自然群體,也就是說校內外的生活狀態不應該有突然的分離。在學校裏,公民的能量不應該被壓抑或窒息,師生雙方都應該有完美積極生活的空間。學校雖然要真實地反映外面的世界,但也只應該反映這個世界上最美好最重要的東西。(裴能:《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262頁)
學校應該是壹個統壹的集體,所有的教育過程都是在這裏組織的。這個集體的每壹個成員也要感受到自己對集體的依賴,忠於集體的利益,維護這些利益,首先重視這些利益。(馬卡連柯:普通學校蘇聯教育的問題,《馬卡連柯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21頁)。
23.只有建立統壹的學校集體,才能在孩子的意識中喚起強大的輿論力量,而輿論是起調節和約束作用的教育因素。(馬卡連柯:《蘇聯學校中的教育》,《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92頁)。
24.在教育個體個體的時候,要想到整體的集體教育。在實踐中,這兩個任務只能同時以相同的方式解決。每當我們給個人壹種影響,這種影響就必須同時是對集體的影響。相反,每當我們涉及到集體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是對構成集體的每壹個個體的教育。(馬卡連柯:教育的目的,《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79頁)。
25.沒有什麽能像傳統那樣鞏固集體。培養和保持傳統是教育中壹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壹所學校如果沒有傳統,當然不會是壹所好學校(《馬卡連柯:普通學校中的蘇聯教育》,《馬卡連柯教育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23頁)。
26.在壹個組織良好的學校裏,不可能因為懶惰而受到懲罰,因為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功課;淘氣是不可能被懲罰的,因為孩子很忙,根本沒時間淘氣。(烏申斯基:《論課堂紀律》,《烏申斯基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242頁)。
27.學校應該是壹個理想的家庭。在每壹個教室裏,都應該有壹個受過教育、受過教育和訓練的熱愛兒童的教師,壹個擁有豐富的科學教育知識並積極熱情地應用其原理的教師。(帕克:《教育學漫談》,英文版1894,第450 ~ 451頁)
28.集體生活是兒童自我發展走向社會化道路的重要動力,是兒童心理正常發展所必需的。壹個得不到這種正常發展的孩子,可能會以悲劇收場。(陶行知:《育才學校教育大綱草案》,《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版,第670 ~ 671頁)。
29.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兒童的發展時期是壹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所以孩子的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問題。為童年建立壹個合適的世界和合適的環境是絕對迫切的。通過這樣做,我們將為人類完成壹項偉大的工作。(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現代西方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92頁)
30.幼兒時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孩子是否很好的適應社會;兒童生理或心理發育程度是否顯示正常進步;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教育,對於孩子是否養成了衛生習慣,身體健康是否發展成健美,應該承擔相當大的責任。(陳鶴琴:《兒童心理學》,《陳鶴琴全集》第壹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