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義論文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概念,仁的人生哲學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儒家確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基礎。“仁”作為壹個道德概念並不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但其基本內涵卻來自於孔子的發明。以下是我關於孔子仁義的論文。我們來學習壹下孔子的“仁義”思想。
當今社會,壹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企業誠信、社會誠信、個人誠信的缺失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和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壹百周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3月召開的兩會期間,人民網策劃“把妳的聲音帶到兩會”,部分代表和網友呼籲從青少年開始塑造道德,表明了全社會和人民群眾重塑社會道德的願望和呼聲。“無德則民不可立,無德則國不可興。”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需要特殊的道德教育和管理。學校作為培養人的機構,肩負著教育和管理的重任。孔子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價值觀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仁、禮、智、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道德建設的根本。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特別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道德缺失的原因
只有分析導致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提高青少年道德素養的良好效果。筆者認為,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家庭教育不健康。
青少年的品德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教育方式、責任等密切相關。現在很多家長節衣縮食,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和物質生活。他們無原則地縱容、遷就孩子,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懶惰、任性、自私、好勝等不良心理。稍有不滿就會采取極端手段反抗、逃跑甚至自殺。壹些家長的觀念、知識結構存在問題,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缺乏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有些家長工作生活壓力大,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教育。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礙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
1.2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社會關系、社會風氣、習俗勢力、文化設施、親友關系等。它客觀存在,是青少年發展的隱性社會約束力量,對青少年道德的形成有壹定的制約作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存在,在壹定程度上沖擊了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學生道德成長的影響不可低估。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青年學生接觸的東西越來越雜,模仿能力也越來越強。大部分模仿都是不健康的東西。這些因素也腐蝕了年輕人沒有經驗的心靈,導致年輕人的思想和行為出現了明顯的功利化現象。
1.3德育與現實脫節
道德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總和,體現在人們在日常活動中對待事物的態度上。道德如果遠離生活,就成了“政治口號”,成了空洞的東西。學生在校學習的道德規範內容模糊,沒有很好地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缺乏針對性,往往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並不好。教育與實踐的脫節不僅導致青少年信仰的迷失,也是個別青少年自私、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形成的根源。
1.4學校思想教育薄弱
現在很多學校還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專業課教學優先,思想品德課分配的時間越來越少,傳統美德課不被重視,導致青少年不了解我國的傳統道德美德。德育課上,重視德育的理論灌輸,輕視道德的實踐教育;重視道德規範教育,忽視道德信仰教育。只有通過實踐將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內容內化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促進青少年道德素質的提高,而道德實踐活動正是我們學校道德教育所缺乏的。
2仁、義、禮、智、信的內涵
孔子的學說自古就有“論語治天下”之說,他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仁”就是同情和友誼,也就是愛。愛是壹個人的自我發現、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體現在教學中,是處理好師生關系、學生關系、學生與社會關系的好方法。人要以寬廣的胸懷對待所有的人和事。
“義”是壹種正義的或公益的真理或行動,是壹種處理人際關系、信守承諾和信用的道德行為和價值取向,是人們應該遵守的最高道德和應該遵循的人間正義。體現在勇敢、忠誠、勇氣、主持正義、懲惡揚善的勇氣。義成為壹種人生觀和人生價值觀,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在中國文化中,對人生終極目標和根本價值的思考和追求,體現在對義的思考和追求上。
“禮”表現出尊重的態度和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禮儀是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的規範。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之用以和為貴”,“和”是禮的最高價值,其價值取向是“和”。繼承和發展禮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智”即聰明、智慧,引申為知識。古語有雲,“知天地之道,深明人間之理”。智慧從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結合統壹起來,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技能。
“信”的意思是誠實,沒有欺騙。學生應該誠實,在學習和做事時不作弊,不欺騙。如果妳說了什麽,妳就會去做。壹個人說假話,說假話,就壹定會失去公信力。孔子說:“沒有信仰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信仰是做人的根本,是事業的發展之道,是治國之道。
3融入“仁,義,禮,智,信”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的途徑
3.1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法。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只註重職業道德的理論知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顯。在教學過程中,道德知識由於教育手段和方式相對單壹,無法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為了讓學生印象深刻,積極參與學習,可以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法進行教學。什麽是行為導向教學法?是指以學生行為的積極改變為教學的終極目標,通過各種自主教學方式和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塑造學生在認知、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多維人格。教學技巧包括:項目教學、模擬、表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提問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給學生更多的參與、體驗、感受、思考和內化的機會,通過教學和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高度責任感和誠實善良的品質。統壹學生的知、信、行,樹立責任感,培養道德品質。?3.2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服務活動。
壹些特殊的節假日,可以通過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為群眾提供壹系列的免費幫助:敬老助殘,公益宣傳,或者去福利院做誌願者,去農村看望留守兒童。積極參加誌願服務、扶貧濟困、關愛幫扶、保護環境等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使學生的“仁義禮智信”與社會接軌,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從而進壹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教會他們如何善良,思考人生的意義。以愛為動力,身體力行,倡導“經世濟民,以人為本,義利兼顧”的原則,將學生的道德知識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動。我們學校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自2008年被評為德育示範學校以來,近年來穩步推進社會服務活動,使德育建設更上壹層樓。
3.3辦好學校道德講堂
2011中央文明辦提出,學校要建設道德講堂,提高師生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筆者認為辦好這次道德講堂,對青年學生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建設道德講堂,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倡導師生“在家為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為同齡人送愛心,在社會為他人獻愛心”。通過聽、看、說、議、做,傳播身邊普通人的“仁義禮智”,促進先進道德理念入腦入心,營造“講道德、做好人、樹新風”的濃厚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凈化學生心靈,弘揚善行義舉,著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四德”。
3.4將“仁、義、禮、智、信”融入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學校教育以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教育上要遵循學校德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成才規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把德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學校可以利用班會、晨會、國旗下的演講,在這些活動中陶冶學生的品德。還可以利用廣播電臺、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開展以“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案例教育。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節日,比如三八婦女節、五壹勞動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讓學生通過節日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發自內心的感謝父母親人。學生也可以通過“成人宣誓”活動了解他們作為成人的社會責任。利用講座、報告、研討、辯論等活動,升華了學生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情感,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
3.5完善學生德育評價機制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壹直重智輕德。成績好的學生、文明學生、優秀班幹部幾乎都是合格的,而學習成績差但品德好的學生幾乎被剝奪了這些榮譽。為了改變這種缺陷,筆者認為在評選三好學生、文明學生、優秀班幹部時,要以德為重,堅決拒絕評價無德之才,對遵守道德的學生給予表揚,加大對違反道德的懲罰力度,逐步完善德育評價機制,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踐行仁義禮智信。在校園文化中開辟壹個“本校區明星花園”或“最美花園”,每月宣傳壹次學生的好人好事、良好舉止等優秀品質。可以設立“助人之星、找錢之星、誠實守信之星、關愛老人之星、愛護環境之星、禮貌之星等,以學生為榜樣宣傳學生的善行。
3.6加強兼職和專職德育教師隊伍建設
提升青少年的“仁、義、禮、智、信”等美德,需要配備壹支強大的德育教師隊伍。除專職德育教師和班主任外,還應邀請熱心德育工作的外來人員擔任輔導員,舉辦講座或組織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要像重視專業學術骨幹壹樣重視德育隊伍的選拔和培養,加大培養力度,加快德育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教師的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提高了,學生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它是壹個系統的、長期的、綜合性的工程,貫穿於德育的全過程。要實現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復雜的,單靠學校教育可能事倍功半。還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教育網絡,使德育從學校輻射到家庭,延伸到社會,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有全社會高度關註* * * *管理,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紀律誤區,凈化社會環境,才能促進學生知行合壹、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