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健康科普
中醫認為,自然界潮濕的氣候和食肉是濕氣的來源,濕氣過重容易傷陽。風、寒、暑、濕、燥、火諸邪中,中醫最怕濕。濕邪是壹種疾病,多發生在夏秋之交,但四季均可發生。
體內濕氣多因吃冷飲、貪食寒涼果蔬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正常情況下,人體有自然調節外界溫濕度變化的能力。
但有些人因為體質差、疾病或生活習慣而影響身體健康,導致體內水分調節系統失衡,無法排出水分。
中醫認為:
脾能運化水濕。脾喜燥惡濕。如果脾陽上擡,脾臟健康,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濕不容易致病。另壹方面,濕氣過重致病後,患者常出現頭暈、頭重、四肢酸痛、身重體痛、關節屈伸不利、胸悶、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厚膩等癥狀。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
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稀便會在體內濕很久。如果大便是成型的,但是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壹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來。這也是體內潮濕的壹種表現,因為濕氣具有黏稠的特性。如果有便秘,大便沒有形成,說明體內的水分已經消失了。
另外,通過吐舌,黃舌油膩,是體內潮濕的表現。越黃,或者越油膩,濕氣越重。
有些人在每天早上應該七點起床的時候仍然感到困倦。他們覺得頭上有東西纏著,讓人覺得壓抑,或者是有東西纏著,讓人懶得動。他們也能判斷出自己的身體非常潮濕。中醫裏說“濕如裹重”,這種被裹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覺,就好像穿了壹件洗了又不幹燥的襯衫。
風、寒、暑、濕、燥、火諸邪中,中醫最怕濕。遇冷則寒濕,遇熱則濕熱,遇風則風濕,皮下則肥胖。為什麽現代人的病這麽復雜,很難治療?因為它們在體內是濕的,所以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交織在壹起。
濕氣的危害
因為現在的生活方式已經很不壹樣了,大家都喜歡吃奶油厚味,吃燒烤,喝冰鎮啤酒。壹年四季都少不了冰淇淋,味道很重很鹹,夏天也吹空調。這就造成了外面經常被冷空氣包圍,濕重無法逾越,導致現代人體內容易濕重。
濕氣重容易導致體內各種疾病,包括過敏、濕疹、腳氣、婦科炎癥等。
首先,對關節的傷害
濕氣進入關節,遇到“寒”,就會形成寒濕,這是引起炎癥和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二、白帶過多
體內濕氣過多容易導致脾虛,使濕氣滯留下來,使女性白帶增多、白帶增多等,嚴重時甚至導致炎癥。
第三,月經不調
經常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或者經常遭受潮濕的女性,體質會很差,月經前後會出現四肢乏力、低熱、月經量少、痛經等癥狀。
第四,陰道炎
陰道炎不僅與傳染源有關,還與體內濕氣有關。對於屬於濕熱體質的人,或者愛上喜歡吃辛辣油膩食物的人,容易引起內火,濕氣重,從而誘發陰道炎或者反復引起陰道炎。這種人的調理,首先要從身體開始祛濕。
五、肥胖+水腫
水分進入皮膚,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的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體內水分過多,脾臟水濕超載,就像馬車超載壹樣,甚至會影響腎臟的利尿功能,甚至導致水腫。
第六,影響排泄
濕氣過多會造成“濕氣粘腸”,大便次數增多,有不幹凈的感覺。中醫說“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細胞與他人之間的通透性,就像壹床濕被子蓋在壹個人的身上,往往會讓妳感到沈重。
七、影響性功能
外濕多因氣候潮濕,坐臥濕地所致。內濕多因吃冷飲,貪食寒涼果蔬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濕氣影響腎氣功能,導致水氣郁結,腎積水,性功能下降。
除了以上危害,體內濕氣重的人還會出現全身乏力、排便粘稠等多種不適癥狀。時間長了,容易得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體內濕度相對較高的人可以調整飲食,尤其是壹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應少吃油膩食物,否則會加重濕氣,多吃清淡、利尿、利尿的食物,有壹定的清熱利濕作用。大家都知道紅豆薏米粥是祛濕的好食物,但缺點是不容易控制用量,容易傷脾胃。
此外,濕氣重的人可以選擇中成藥進行調理,如祛濕顆粒(雲誌),其主要成分為茯苓、薏苡仁、燈心草、山楂、菜豆。其功能以祛濕清熱、健脾開胃為主,可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體胖、厭食、便溏、舌苔黃膩等癥,且方中四藥為食“藥食同源,藥食同源”。
雖然濕氣在人體內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存在確實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去除濕氣,逐步改善我們的身體狀況,獲得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