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泰順的莊氏家族是什麽歷史?
元旦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各地的人們慶祝春節,但同時,他們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節日和習俗。有的已經消失,有的還存在並延續至今。總的來說,泰順的節日習俗都差不多。根據調查數據,根據作者的《井底之蛙》,縣城過年習俗的差異主要是受籍貫、民族、生活習慣的影響造成的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年的經歷,但是對過年習俗進行過調查研究的人並不多。作為泰順山的兒子,我們是否應該了解或調查研究與我們生活家園息息相關的本土文化。我個人認為,只要大家都行動起來,做壹些調查,幾年後就能收集到大量有價值的地方文化資料。
作者的調查詞真的很俗。俗話說“拋磚引玉”,那我的話恐怕連磚都不是。但我有“走得太遠”的嫌疑,就是希望能啟發大家壹起調查研究我們的本土文化。
如果能讓妳耐心看完這份調查數據,我除了感謝妳,還有壹個願望想得到妳的指點!
掃除壹年前的塵埃
“有錢沒錢,洗洗過年”。無論貧富,年前家家戶戶都要出門打掃廚房、大廳等地方,箱子、櫃子、墻角床也要打掃幹凈,這叫“掃塵”。掃塵的時候,特別需要清理煙囪,因為24號竈神回天的時候,他變成了壹股煙,從煙囪裏走了出來。當然,他的“行走”之路必須清掃。
據介紹,春節掃塵的習俗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到了唐宋時期,年終除塵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必做之事。南宋吳《夢》編:臨安人過春節,“家不分大小,皆掃地出門,除塵汙穢,打掃家庭。”在明代的《大戴禮》中,歲末防塵也被規定為壹種禮儀。在舊社會,不管人們有多忙,都要打掃衛生,把室內的垃圾壹掃而光,把黴運和厄運壹掃而光,迎接新年的好天氣。
縣裏壹些地方的傳說認為,竈神走後,人間門戶的事務就不歸竈神管了,玉帝會派竈神下來代為打理幾天“政務”,而這個竈神是很講究清潔的。如果疏忽了他,他會像竈王爺壹樣回去向玉帝報告,人會受到玉帝的懲罰。所以在竈神上天,神仙到來之前,壹定要把門戶打掃幹凈。
掃塵日期取決於祭竈神的日期。如三魁、楊亞、桂湖、嶺北在臘月二十九祭竈神,壹般在臘月二十四前後掃塵。在夏虹等地,竈神在臘月二十四祭祀,從臘月十六開始掃塵。壹般來說,竈神回天過年前,都要進行壹次除塵。
掃塵日,泰順壹些地方還有壹些辭舊迎新的習俗。在下洪北谷掃塵的那壹天,如果2008年家裏的孩子不安全,也就是俗話說的“不聽話”,就要在衣櫃裏翻出壹頂孩子戴的帽子,扔到小山上。在陽西和司前,找壹套小孩穿的衣服,扔到小溪裏漂走。希望舊的壹年可以帶走不吉利的東西,讓好運氣在新的壹年到來的時候到來。
掃塵習俗充滿了人們對美好的祝願,但也有現實意義。打掃過後,滿是灰塵的房子突然變得幹凈、壹塵不染,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
板兒年貨與中國新年飲食習俗
壹年中最大的節日是春節,食物是最豐富的。過了小年,山城的村民們就出發去買年貨了。泰順有不同的市場。有些地方每周三趕集,有些地方每七天趕集。但臘月二十八,是專門為人們置辦年貨而設立的集市日。山外南北貨,山內土特產等。,可謂人山人海,過年的氣氛也隨著置辦年貨的熱鬧場面越來越濃。
壹般商家店鋪在臘月二十九下午早早關門,回家過年。他們要到農歷正月初六、初七才恢復營業,所以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好過年必備的物品,比如魚、蔬果、煙酒糖茶、香紙蠟燭等。小孩子也要拉著大人的衣角,纏著大人去集市上買自己喜歡的糖果,然後帶回壹大袋,足夠滿足他們壹時的貪吃。對於孩子來說,喜歡過年的原因可能是正月裏不被大人罵,最開心的是有自己喜歡的“年貨”吃。
面包是生命的支柱。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元旦飲食形成了豐富的飲食民俗。中國南方主要種植水稻,水稻是人們的主食。泰順村民在“米”上大做文章,創造了具有地方風味的食品。比如羅陽的破餅,四喜、三魁壹帶的自由籽熏臘肉,桂湖壹帶的豬肉熏臘肉,石羊、楊亞壹帶的麥芽糖等等。
大多數去過山城,去過山城賓館飯店的人,都對山城獨特的“婆餅”贊不絕口,有吃有吃。據說做壹個蛋糕需要很大的努力。首先,妳必須將上品大米浸泡,研磨成厚度適中的米漿,鋪在熱鍋上,煎成厚度均勻的完整餅皮。然後,拿出壹個餅皮攤平,上面蓋壹層肉餡,香菇,木耳,蝦米,扇貝,花生,芝麻,雞蛋絲,蔥花。加壹層餅皮和壹層餡料;再加壹層餅皮,上面放壹層餡料,反復幾次,然後卷成長條,壓平,放在鍋裏用文火煎,就有了悅耳的吱嘎聲,食欲大增。當它被烤到金黃酥脆時,妳可以把它拿出來放在壹個淺盤子裏。當它被端上來時,它是壹種美味和眾所周知的蛋糕。
吃老婆餅也有壹種精致感。夾子必須用勺子舀,用淺盆或薄盤子盛。小心不要讓它擴散。否則,餡料會從餅皮中脫出,餅皮分離,失去蛋糕特有的風味。這樣就會像鑼鼓碗分開打的打擊樂,跑調了。用的時候要多壹點不耐煩。妳應該收縮嘴唇和牙齒,仔細咀嚼壹小塊。否則會燙嘴傷喉憋淚,讓妳當眾尷尬,傷害妳的優雅。
女人餅又叫煎餅、包子、煎餅。相傳很久以前,在山區的壹些獨門獨院的家庭裏,男人白天去田裏種田,年輕的女人也去幫忙,只留下老婆婆看家。他們覺得無聊,就想弄點東西做打牙祭。那時候窮人買副食買不起銀子,偏遠山區就算有錢也沒地方買。老太太們“學其貪婪”,就地取材:把家裏的小米飯量了壹升半,磨成漿,於是菜裏包的米糊餅就成了老婆餅的雛形。後來被人不斷改進,完善,提高。因為這道菜的“發明專利”屬於老婦人,所以叫“老婦餅”。(田心對“破冰”的考證)
四喜、三魁、桂湖、新山的臘肉做法差不多,只是原料不同。如果原料不含種子,應去除肥腸和內臟,並整體熏制。如果以豬肉為原料,則取瘦肉部分。以豬肉為原料制作臘肉的方法是:先在鍋裏放壹斤大米(以熏十斤豬肉計算),然後在大米上縱橫豎立木枝,放上豬肉。柴火在竈內燃燒後,米飯燃燒產生煙霧,起到熏制豬肉的作用。十幾分鐘就可以熏出來,然後放在通風處晾涼,壹兩天就可以吃了。
石羊、楊亞等地的麥芽糖也是當地村民過年的必備品。制作方法如下:先將蒸好的糯米稍涼至20度左右,再加入溫水浸泡過的大麥芽混合。壹夜之後,大麥芽中的酵母已經將糯米中的澱粉轉化為糖,呈粥狀。第二天早上,放在糖瓢(大草包)裏,用木架把糖水擰幹,分離出糖渣。然後把糖水放在鍋裏加熱。水分不斷蒸發後,糖水逐漸變得粘稠。有絲狀糖油的時候拿出來拉出來就成軟糖了。如果煎的時間長壹點,糖油會稠壹點,可以拉成脆糖。此外,還可以將糖水與炒米花、花生、芝麻混合,做成又香又甜又脆的“炒米糖”、“炒果”和麻花(纏繞的甘蔗糖)。
雖然縣內不同地區的農民在過年的食物上有壹些差異,但年糕和湯圓是村民們在新年前不得不準備的食物,成為山城村民最重要的當地食物。做年糕,先取大米蒸熟,然後倒入石臼中,用石錘敲打。面團要不斷翻面,灑水,避免粘上石臼和石板。米粉團打透後放在門板上,切好搓成條,壹般都是自己吃的。或者用木版印刷成塊,上面刻有花鳥,這些吉祥圖案就印在年糕上。這種印好的餅,貼上紅紙條後,第壹個月用來拜年。還有壹種鬼齋尖,形似“金”,用作祭品。
湯圓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食品,縣城裏有“丸子”“餃子”等名稱。因為“湯圓”和“團圓”諧音,所以春節吃湯圓也有“合家團圓,團圓”的意思。這是諧音寓意,有吃湯圓祈求團圓的傳說。相傳嫦娥奔月後,後羿因日夜思念嫦娥而患病臥床不起。正月十四夜,壹個男孩求見,對伊說:“我是我老婆(嫦娥)派來的。我妻子知道妳日夜思念她。明天是五月的月圓之夜。夫人請妳用米粉做丸子,然後把丸子放在房間的西北角,夫人就可以來了。“為了祈求每年順利健康的家庭和團圓,人們在春節期間也吃肉丸。制作湯圓,首先將糯米用水浸泡,磨成漿,放入布袋中,壓在石磨下濾水,再將粉末揉成湯圓。三魁地區不做餡,俗稱“丸子”;羅陽通常在餃子裏放入香油和糖等餡料,稱為“湯圓”。味道鮮,粘而不稠,甜而不膩。
三歲祭祀竈神
泰順有言:“王老師不吃冬至日丸,壹年四季不吃二十四餐。”據說,在古代,教師必須在冬季至日之前回家,而幫助別人做長期工作的“長期”人必須在臘月二十四之前回家,開始為新年做準備。小年,又稱“小年”、“小年”,是相對於除夕而言的。小年的日期南北略有不同,壹般是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有的地方更早,有“是臘八後年”的說法,即臘月初八“臘八節”過後,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東漢崔莽《四人月令》曰:“臘月更新,意謂年少,入酒受敬,受訓為師。”這說明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小年尊師重道的習俗已經形成。
小年最重要的是拜竈神。竈神,又名竈王,唐朝以後也被稱為竈王。它是中國老百姓崇敬的神,從皇帝給老百姓下命令開始,家家戶戶都崇拜。漢代以前有壹種觀點認為竈神是火神,因為廚房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烹煮食物。後來顏地和祝融被認為是火神和竈神,因為這兩個神話人物是戰國以後建立的人化神。以竈神為火神,其信仰都是從廚房的自然屬性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實際作用中產生的。當時人們認為竈神是受人崇敬的炎帝和黃帝,是由火神祝融變來的,所以把竈神當作掌管飲食的神。
竈神在漢代以後成為“壹家之主”,他通過吃喝來控制人們的生活和命運。人們壹方面想通過這種祭祀活動獲得快樂,壹方面又害怕竈神給他們帶來災難。《敬廚大全:真君子勸善》中說:“廚房君子是東廚的統帥,接壹香,護壹康泰家,觀壹家善惡,奏壹家功過。在庚申節,人們扮演玉帝。月底算,幹的多的人三年後就長命百歲了。人多了,三年後,天就塌了。”這樣,竈王爺就成了玉帝派來的監工,監督各家各戶的言行和過錯,壹旦發現讓他不滿的行為,就偷偷記下壹筆賬。臘月二十三,它回到天上向玉帝做總匯報。
關於泰順竈神的傳說並不多。其中之壹是壹個叫二丁的窮人以乞討為生。後來他家好了,結婚了。但他的妻子雖然賢惠,卻很醜。時間長了,二丁就不喜歡她了。家裏變富後,耳釘與妻子離婚,並娶了村裏壹個勾搭上他的女人。玉帝知道這件事後,放火燒了二丁的所有財產,他後來的妻子也在大火中喪生。二丁又過上了乞討的生活。有壹天,我有了壹個家庭。二丁餓得走不動了。敲門後,她終於因為饑餓暈倒了。巧合的是,他的前妻改嫁到了這個家庭。二丁醒來看到前妻,覺得很對不起她,就放火燒她。天上的玉帝知道後,覺得二丁慚愧,還沒有失去人性,就封他為竈王爺,掌管人間香火的事務。
泰順民間祭祀竈神多在臘月二十四,如夏虹、蛯原姫奈村落。還有臘月二十九(大年三十,下同)的地方,如三魁、楊亞、桂湖、嶺北等。祭祀竈神壹般在白天舉行,龜湖有些地方在除夕之後祭祀竈神。竈神的神龕安裝在廚房的墻上。壹般竈神是在居民樓主體建成後安裝的,儀式要由老師主持。老師要向竈神報告戶主的家庭情況,請他保佑平安。竈臺神龕外的墻壁上,用紅紙寫著“竈神在天耍善功,香煙落地賺錢”,還有“神講善功,下世平安”的字樣。神龕內,左右各有書籍,上面寫著“壹個挑柴的少年,壹個挑水的少年”。裏面寫著“打好堂會”兩個字。
桂湖有些地方有不準女性參加的習俗,可能和壹個傳說有關。據說竈神是玉皇大帝的第三個兒子。因為貪戀女人,被玉皇大帝貶到凡間當竈神。所以女人不祭祀竈神。在泰順,民間祭竈神壹般用三種禮物(雞蛋、豬肉、魚)和茶、酒、年糕。供奉祭品時,主人壹邊添酒,壹邊祈禱竈王爺回天後多說些好話,不能把家裏的醜事報告給玉帝。有些人為了讓竈神說得好聽,還用糖祭祀,意思是吃得甜,嘴也甜,當然說得漂亮。還有人說,用糖祭竈神的目的是為了粘住他的嘴,防止他胡說八道。據說用年糕祭竈也是“活”的意思。這壹切都源於竈神是“壹家之主”,人們祭祀他的原因當然是怕他。
相傳,過著皇帝生活的羅隱,被竈王爺玩弄於股掌之間,成了“金口乞丐”。民間傳說是這樣的:羅隱過著帝王般的生活。在他登基之前,母子倆靠乞討為生。羅茵的母親非常暴躁。有壹次她去村裏給羅茵借東西,村民不借,她勃然大怒。她發誓,如果羅隱將來能成大事,鄰裏雞犬都得見血。這個說法被竈神聽到了,他在年底回天的時候向玉帝報告了。玉帝大怒,立即下令廢除羅隱的禦命。山兵會站在雲端收回羅隱的禦命,而羅隱並不知道自己有禦命。看到天上雷雨,他趕緊躲到床下,慌亂中被便池擋住,留下壹個“金口”。
夏虹地區還流傳著壹個故事,說梁山的壹百零八位將軍原來都是擁有皇權的羅隱的部下。因為不把羅隱當皇帝,壹百零八位將軍最後都沒有好下場。
竈神回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俗世事務後,將返回俗世打理“政務”。在泰順,迎接竈神回地球的日子並不壹致。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四把竈神送回天上,然後在臘月二十九迎回人間。但是大多數地方在正月初四迎接竈神。雖然迎竈神的日子不壹樣,但是迎竈神的地方是壹樣的。他們都把三只動物和其他東西放在房子二樓的神龕裏再次祭祀竈神,希望他能在新的壹年裏保護家人平安。
司春蓮門神道孚
春聯起源於符濤。“符濤”指的是自周代以來懸掛在大門兩側的長方形紅木板。據《後漢書·禮記》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寫有“申屠”、“雷宇”等字樣。"正月初壹,為這戶人家做了壹個桃符,取名仙木,所有的鬼都怕它。"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稱為“春貼”。到了明代,符濤改名為“春聯”。
山城泰順的春聯內容非常豐富,貼春聯的地方也很多,分為門心、框對、橫擔、打架等等。在許多地方,貼“華子”春聯也很流行。所謂的“華子”是根據動物和植物的形態寫成的。“華子”春聯不僅在字的名稱中包含喜慶的內涵,在字的形式中也有吉祥的象征。
春節期間,還有貼門的習俗。有些是看門人畫的,有些只是在紅紙上寫著看門人的名字。信仰山門神的壹般是和,或秦和。神荼和雷宇是傳說中的捉鬼之神。東漢應劭《風俗通》引《黃帝書》:“古時候,獨朔山上住著納什雷宇兩兄弟。山上有壹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都會回顧樹下的鬼魂。如果有惡靈危害世界,把它綁起來餵老虎。後來,人們在兩塊紅木板上畫了神茶和雷宇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以辟邪。”到了唐代,秦的和又被奉為門神。有壹個故事說,唐太宗李世民有壹次心情不好,他經常聽到他的臥室外面有磚塊和瓦片被拖動的聲音,還有鬼魂在召喚。使得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夜不安。他非常害怕,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大臣們。秦出班曰:“吾壹生殺敵如瓜,收屍如蟻。妳還怕鬼嗎?”我願意全副武裝帶著尉遲敬德在宮門外站崗。”李世民同意了,那天晚上也沒有什麽事。為了避免他們兩人每天保持清醒的辛苦,他們為他們畫了壹幅全身像,抱著於夫,腰上綁著鞭子、鐵鏈、弓箭,威風凜凜,壹如既往,貼在每層樓的左右門上,邪靈從此消失。後人沿襲此法,以其畫像為門神。
春節貼“福”字的習俗,在山城泰順更為常見。“福”字壹般寫在紅紙上,倒貼,取“福已降(到)”的吉祥之意。“福神”也是民間村民廣泛崇拜的神。陽西、周陵等地有個傳說,說是壹個好心人,即使運氣不好,也在臘月的寒冬裏,連續幾天在樹根下祭祀祈福神。29日晚上,在回家的路上,他發現了壹罐銀子。村子裏有壹個惡霸,他騙走了好人的錢,然後去祭祀神靈。因為他懶,不想走路,就讓他去擡轎子,他就躺在轎子裏,順著馬路把頭伸出去找錢。結果他在路上被石頭砸死了。第二天,好心人路過這裏,沒想到福神把這塊石頭變成了銀子,送給了他。可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祭百神,頭論象
我們稱十二月為“第十二個月”,因為它的由來。在商朝,過年被稱為“祭祀”,意思是在過年的時候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祭祀活動也叫“蠟”、“蠟”。到了周代,“蠟”和“蠟”是分開的。“蠟”指祖先崇拜,“蠟”特指山川崇拜。直到秦始皇統壹天下,祭祀祖先和神靈才被統稱為“臘”。古人認為“萬物有靈”,自然界的神都各司其職。所以,如果妳不適當的犧牲他們,肯定會影響到妳自己的生存和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要準備好供品進行祭祀,希望能得到保佑。犧牲的日期並不是特指哪壹天。然而,在臘月二十九左右,每家每戶都必須向村裏所有的神獻祭。在崇拜的神中,有壹些是有壹定名氣,被各地村民廣泛崇拜的,也有壹些只是在各地之間流行的小神。
在泰順,村民向有寺廟的神靈供奉供品,而沒有神靈的,如門神、天地神,則插上幾枝香來代替。對於家中有寺廟或神社的神來說,通常在臘月二十九的早上進行祭祀。比如三魁會祭祀五帝和楊福行君,四喜等地會祭祀陳十四皇後,洛陽會祭祀千斤巖(靈石),蛯原姫奈等地會祭祀忠臣訓王,等等。祭祖要壹鍋煮,祭神可以壹鍋煮。原因是,在夏虹等地流行的說法是,上帝有超自然力量可以在吃之前煮生的食物,而冥界的祖先沒有這種“魔力”,所以在吃之前煮是很自然的。
白天,各地祭祀神靈的活動各不相同,各路神仙也是行色匆匆,忙著去赴宴。然而,29日晚,情況大不相同,人們將祭品轉向路神。關於路頭神的來歷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路頭神是財神,財神分為五路,掌管各種財政。因此,在29日晚上,人們去三岔路口向財神獻祭,以祈求財源廣進和繁榮昌盛。祭祀時要在岔路口沿每條路插上“香”,把香延伸到幾十米外。夏虹村民認為路頭神指的是相公爺,是乞丐頭。他有36個徒弟,72個徒弟,也被稱為“當街牽猴大師”、“街尾拉狗大師”、“鎖喉將軍”。作為乞丐神,在祭祀的時候遇到乞丐是最有利的。他們經常把所有的祭品都給乞丐,有些人還會給對方準備紅包。
祭祀路頭,又避免被路人抓住,是半夜祭祀的習慣。如果守夜人從遠處看到有人給路邊的神靈獻祭,知道規矩,就要盡量不出聲。即使是犧牲者的親人或朋友,遇到他也會當作陌生人,互相照顧。
除了29日祭祀神靈,人們認為當天祭祀的人這麽多,神靈可能不會記得我,也不會賜福,所以有在正月初壹燒“第壹香輪”的習俗,以為能燒第壹香柱的人會要求更多的祝福。第壹輪燒香的人,因為怕比別人晚,往往半夜就走了。老人無力去山上的寺廟和“仙翁洞”求神拜佛,就在村裏的小宮廟裏燒“頭香”。小廟裏燒香的人會少壹些,大廟裏燒香卻是另壹番景象。往往是“路堵了”,人多到“站的地方少”。再加上香煙的傳播,讓人落淚。每個寺廟裏都只有壹柱“頭香”,可謂“僧多粥少”,但燒“頭香”卻是人們對神佛虔誠的寫照。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行的節日習俗。人們相信祖先的神會保護他們的後代,使他們繁榮昌盛。另壹方面也來源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中“慎終追遠”、“諸德孝為先”的思想。古人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現在建立寺廟和神社,普通人家中也設立了祖先的神社。每到除夕,要把二樓神龕裏的祠堂前的香爐請到廳裏,在八仙的桌子上擺壹碗米飯,以示孝敬和緬懷。
除夕祭祖壹般在下午舉行。在夏虹等地流傳著午屬陰的說法,祖先也是陰界的人。當然,他們應該在下午祭祖。如果他們在早上祭拜祖先的時候屬於陽,他們的祖先就不能喝湯了。而曾出過國的曾家,沿襲祖籍泉州的習俗,要在除夕夜早上祭祖,因為祖先是早上去世的。
祭祀之前,室友們每人準備了壹碗米飯,放在八仙的桌子上。禮物壹般有三種(豬肉、魚、蛋),米飯、年糕、茶、酒。祭祀食物也講究,桂湖王不準用豇豆祭祖;許家是不允許用蝸牛祭祖的。如果是禁忌的話,晚輩生的孩子會極其醜陋,眼睛大如蝸牛。在禁忌方面,傳說的徐家在祭祀祖先時也註意不讓孩子哭。相傳大年三十的下午,徐家的壹個祖上到死人房裏去吃飯,但是這家的男的還沒有回來過年,女的在廚房裏準備湯,孩子沒人管,在哭。祖先哄著孩子。飯菜端上來,祭祀開始後,女人就忙著別的事情了。老祖宗不得不壹邊哄孩子,壹邊吃飯。壹柱香時間過去了,徐家的祖宗此時還沒吃飽。無奈湯飯被撤了,只好餓著肚子回去。過了幾天,他給死者的後代做了壹個夢,告訴他們以後不要再讓孩子哭了。
各地祭祀的安排略有不同。下洪北谷,方桌北面要放壹個盛滿米飯的大碗。碗中放著油燈和香米,碗旁放著兩碗茶。陽西富家壯族成員在陽臺祭祖,有不用筷子祭祖的習俗。因為他們的祖先是從平陽遷來的,所以據說這個習俗是從平陽傳下來的。在塔頂的嵇氏家族成員還邀請他們的祖先畫像掛在太師的墻上,給莊嚴的祭祀活動增添了莊嚴的氣氛。
點燃熏香後,在酒杯中加酒,然後每隔幾分鐘加壹次酒。壹般加三次酒。有的地方還五加酒,以為“詩有八章,酒有五巡。”
在鄭家莊和桂湖的石羊董熙,除夕夜壹家人在祠堂裏祭祖。這種巨大的祭祖場面更能體現不忘先人功過,安葬先人的意圖。當妳去祠堂祭祖時,每個人都應該穿著整齊,舉止得體,以示對祖先的尊重。
齊年夜飯宵夜邵念珠手碎
除夕之夜,各家祭拜天地祖先後,會置辦“年夜飯酒”,又稱“年夜飯”。無論離家多遠,我們都要想盡辦法回到家鄉,和親人壹起吃這頓“團圓飯”。在龜湖,陽西等地,如果壹個家庭成員未能回家吃年夜飯,家人仍要給他留壹個位置,並在上面放筷子,這意味著團聚。
壹般來說,山鄉的年夜飯都是給祖先供奉的供品,加熱後食用。如果是未加熱的供品,就不能吃,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吃飯時,有些地方要先請長輩用筷子,後輩才能吃。除夕有很多規矩,比如忌諱把器皿掉在地上;多講吉利話,不說不吉利的話。大年三十不能把飯都掃光。壹定要留壹些到正月初二(正月初壹吃素菜)。壹些大家庭仍然非常重視年夜飯的菜肴,如年糕(年年高),菜頭(好彩頭),魚或芋頭(年年多),餃子(團圓),等等。
年夜飯後,十壹點或兩點左右會有壹頓“夜宵”。除夕夜的食物遠不豐富,但仍受到村民的重視,成為重要的春節習俗。“夜宵”常與“燃年豬”聯系在壹起。在火坑裏“燒年豬”的同時,也在為“夜宵”燒食物。縣裏有很多“年燒豬”的說法。
在除夕夜,壹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人們在除夕守歲時,生起炭火,把柴火埋在竈前的火坑(火塘)裏,稱為“燒年豬”。傳說元朝時,百姓痛恨統治者,把木頭刻成地方官的樣子,埋在炭火裏詛咒統治者。從此,“年中燒豬”的習俗流傳開來。其實燒“年豬”的目的是為了埋火,因為春節期間家家早起點燈燒香迎財神,怕找不到火不吉利;而且,火也是繁榮的象征。除夕夜,屋內燈火通明,廚房火旺,暖氣解散,意味著家庭興旺。(周汝子《泰順傳統節日習俗》)
在夏虹地區流行的故事是這樣的。不知道在哪個朝代,朝顏派了很多監工來監督百姓的工作。這些主管非常惡毒。於是在8月15日,大家約定在臘月送中秋月餅(月餅裏藏著紙條)殺死主管的頭。雖然主管的頭被殺了,但對他們的仇恨依然未解,於是除夕夜,人們拿了壹顆樹腦代替主管的頭,在火中燒到壹定程度,蓋上灰塵,壹直燒到正月初壹,表達對惡勢力的不滿和鬥爭。
陽西地區關於“燒年豬”的故事是這樣流傳的。在古代,晁烜派了許多王子,每個人負責九個家夥的食物。每個君主都有壹把菜刀。如果人們想生火做飯,他們必須向君主借菜刀。人民痛恨王業的欺淩,所以他們通過中秋節蛋糕傳遞消息,並同意在臘月的壹天殺死王業。
石羊也有“過年燒豬”的習俗,但這是村民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自己的豬來年長胖而產生的習俗。顯然和其他地方的傳說大相徑庭。
“夜宵”也與守歲有關。當人們吃“夜宵”食物時,他們就開始“守夜”,經常是通宵。守歲有兩層含義:在年長的人看來,意味著“辭舊”,意味著珍惜時間;對年輕人來說,意味著延長父母的壽命。父母健在的人必須保持年齡。另壹種說法是,守歲也叫“守天門”:“古時候,神見百姓甚窮,就在大年三十交接的時刻,也就是新舊年交叉的時刻,打開天門,把金庫裏的金銀財寶撒向世人。人民必須在這壹刻撿起來,得失只在壹眨眼。這些寶藏,是早了,還是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