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野獸
隨著暑假“德爾塔”的到來,很多孩子的暑期計劃受到影響,生活受到困擾。
孩子得不到正常學習、玩耍、放松的機會,不能參加集體活動,可能會使孩子緊張、不安、焦慮,引起壹些情緒波動,作息混亂,甚至引發親子矛盾,成為疫情下暑假家長的難題。
如何幫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
對此,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葉海森建議,家長可以從孩子的生活節奏、情緒管理、心理理解、家庭支持等五個方面入手,讓孩子的心靈從房間的壹側感受到健康節奏的快樂,體味到來自內心深處的力量和平靜。
“養成健康的生活節奏可以提醒孩子們,他們仍然保持著活力水平,能夠應對來自自身或外界的壓力或麻煩。”
葉海森表示,為了養成健康的生活節奏,保持規律的作息尤為重要。
長期違反生物鐘,如晝夜顛倒、睡眠過度、睡眠過度、經常熬夜等。,會對健康產生壹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如果孩子晚上遇到睡眠問題,如熬夜、失眠、睡眠質量不好等。,盡量督促孩子第二天按時起床。
否則會擾亂生物鐘的功能,甚至陷入惡性循環,最後變得日夜顛倒,多夢易醒,對孩子的作息調整毫無幫助。
中午可以休息半個小時,但是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晚上休息質量會打折扣。
午休時間過長還可能引起壹些身體癥狀,如頭痛、頭暈、乏力等。,會影響孩子白天活動的質量和體驗。
除了規律的作息習慣,葉海森建議,合理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也可以放松和調節疲憊的身心。
飲食方面,如少吃高熱量食物,壹日三餐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減肥;在運動方面,可以做壹些有氧運動或者室內器械運動,比如仰臥起坐、健美操、接球、騎自行車等等。
疫情期間,孩子的戶外活動會受到限制,得不到足夠的活動空間和人際交往空間,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壹些情緒上的困擾,比如焦慮、緊張、不安、恐懼等。
“家長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提供相應的放松方法,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葉海森認為,面對情緒問題,雖然自主研發的安全調節模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快走出情緒困擾,恢復對生活的熱情或動力,但家長的積極幫助可以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幼兒期的孩子由於思維和語言的發展不完善,很難準確地表達自己。
因此,家長可以以孩子為中心,利用互動遊戲,讓孩子在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情況下,以安全的方式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比如可以和孩子壹起玩親子手指畫,讓孩子自由創作畫作,表達自己在不同狀態下的情緒變化;
學齡兒童的身心功能已經發展,但認知水平還不成熟。因此,可以采用藝術表現、故事隱喻、角色扮演等方法安撫孩子,使其註意力得到適當的轉移,並訓練孩子建設性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如玩偶劇場或講故事,讓孩子在虛擬環境中模擬自己的問題或發泄難以表達清楚的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兩極分化的人格特征,依賴父母,要求獨立,因此可以以平等對話、藝術表達等方式為載體,親近孩子,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如音樂、繪畫、手工創作等。,並通過這些第三方作品,把孩子的情感故事寄托在他們身上,給青春期的孩子個人空間,調節他們的情感問題。
“合理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可以讓情緒找到合適的宣泄口,同時減少孩子極端發泄行為的發生。”
葉海森說,良好的積極認知可以幫助孩子擺正心理平衡,恢復對周圍環境的正確認識。
當孩子卷入情緒,受限於身心發展水平,認知方向有時會出現偏差。
比如,他們對事件發展的預期,很容易向負面、消極的方向傾倒,以此來概括或誇大片面性,從而給自己施加更大的壓力。
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家長也需要改變固有的認知,避免把不良情緒的表達當成“洪水猛獸”,孩子的情緒波動也需要以接納和理解為主。
只有父母在處理不良情緒時表現出冷靜樂觀的態度,孩子才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和力量,才願意向父母傾訴自己的痛苦,父母也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現狀和真實感受。
情緒波動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功能。當負面情緒來襲時,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找到有效、安全的發泄方式。
比如以平等理解的態度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情緒體驗,幫助孩子更全面地看待事件或情緒的方方面面,做壹些深呼吸放松練習或肢體放松練習,對偏向抽象思維的孩子做壹些聯想放松練習,比如把自己的情緒想象成不同口味的零食,壹個壹個吃。
“保持身心健康不是孩子壹個人的事。除了自身努力調整外,還需要外界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葉海森認為,情緒問題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通常會伴隨著各種行為變化,如:怕黑、退縮、攻擊、退縮、厭學等。
當行為問題出現時,家長需要有壹個基本的意識,孩子的行為問題不是來自於他們的本意。
“親子關系穩定的重要性在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了。擁有穩定依戀和相互信任的家庭關系,可以在孩子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時提供及時的幫助。”
葉海森說,只有明白接受孩子的突然變化是壹種癥狀,才能與孩子建立更密切的關系,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問題,並根據他們獨特的行為為他們設計治愈的環節,確保他們在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得到幫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壹點是避免就醫."
葉海森強調,如果孩子心理問題加重,發展失控,要盡早就醫。情緒問題發展成心理疾病後,孩子可能會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病情可能難以自愈時,即使有家長的幹預,也無法調整孩子的心理平衡,這就意味著需要醫院更專業的幫助。
此時,家長需要穩定情緒,避免過度焦慮,及時向專業人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