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想養殖竹蓀

想養殖竹蓀

建議去市場考察壹下各類竹蓀的價格行情及需求量,再根據現有的條件選擇栽培對象。

人工栽培的竹蓀有短裙竹蓀(Dictyophora duplicata)、長裙竹蓀(D.indusiata)。近年來,我國食用菌工作者馴化栽培成功了兩個新種,紅托竹蓀(D.rubrovolvata)和刺托竹蓀(D.echino-volvata)。黃裙竹蓀有毒,不宜食用。

竹蓀菇形如美女著裙,但並非無暇,其菇頂部有壹塊暗綠色而微臭的孢子液,因而又叫臭角菌;因其子實體未開傘時為蛋形,還叫蛇蛋菇;此外還有竹參、竹菌、竹姑娘、面紗菌、網紗菇、蘑菇女皇、虛無僧菌(日本)等俗名,這些名稱均與竹蓀發生的環境或形狀有關。在生物分類學上竹蓀屬於擔子菌亞門,腹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該屬有許多種類,已被描述的竹蓀近10種。

長裙竹蓀竹蓀之名與竹類有關,由此帶給人以誤解,以為竹蓀只能在竹林內生長。其實不然,疏松而富含腐殖質的竹林下的落葉層、盤根錯節的龐大竹林地下根系,固然為竹蓀的生長繁育創造了良好環境,但闊葉樹混交林、熱帶經濟作物中的橡膠林、芭蕉園、亞熱帶地區的草地乃至茅草屋頂上,也能成為竹蓀的棲身之所。竹蓀如多數腐生真菌壹樣,只要條件合適,也能在腐熟的稻草、麥稭、玉米稈、甘蔗渣、棉子殼等農作物稭稈上生長。

野生竹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吉林、河北、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蓀、福建、雲南、貴州等省。大多位於海拔200-3000米的溫熱亞高山區。但在河南博愛的竹林中,海拔僅100-150米,也有大量長裙竹蓀生長。竹蓀主要發生於腐殖質豐富而濕潤的竹林,常見的竹類有楠竹、苦竹、慈竹、淡竹、剛竹、斑竹等,亞熱帶的闊葉樹混交林、熱帶的橡膠林和香蕉園內也有竹蓀,發生時間為每年的4-11月,但以6-9月為集中發生期。竹蓀壹般在雨後2-3天內大量發生。在l天當中,壹般早上5-7時破球而出,9-10時菌裙開張度達最大,孢子成熟。

竹蓀菇體潔白,香氣濃郁,營養豐富。是世界著名的珍貴食藥用菌,有“菌中皇後”,“真菌之花”,“素菜之王”等美譽。是我國的高檔出口商品,換匯率高。國內市場每0.5千克收購價曾高達500—800元,近年因產量增加,價格大大降低。竹蓀還能防餿防腐,有抑菌功效。竹蓀不僅形態美觀,而且營養豐富,據測定,在100克幹品中,含粗蛋白15-22.2克,粗脂肪2.0-3.8克,糖17.9-29.1克,粗纖維7.8-15.3克,灰分6.3-7.75克。竹蓀中含有11種礦質元素,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竹蓀中均有。此外,竹蓀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竹蓀除食用外,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據報道,對於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患者,竹蓀是理想的療效食品。常食竹蓀還可以減少腹壁脂肪的貯積。近年來,在竹蓀的熱水提取液中,還發現具抗腫瘤活性的多糖成分。

生物學特性壹 形態特征 竹蓀品種不同,性狀有異。例如長裙竹蓀菌絲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是壹個較好的栽培品種。短裙竹蓀菌絲生長較長裙竹蓀慢,因此栽培時生產周期較長。

商品竹蓀,是經脫水加工的幹品,僅保留可食的菌柄和菌裙兩部分。完整的竹蓀子實體,包括菌蓋、菌柄、菌裙和菌托等幾部分。

竹蓀子實體形態圖成熟的竹蓀包括菌蓋、菌托、菌柄和菌裙四部分:

菌蓋 鐘形,白色或略帶土色,高2-4厘米,表面有不規則的多角形凹陷。頂端平,有圓形或橢圓形小孔。子實層附著在菌蓋的凹陷表面,孢子著生在其中,暗綠色或黃綠色,初期肉質,暴露在空氣中後,迅速液化為粘稠狀物,散發出濃烈的腥味,可引誘昆蟲來甜食,以此傳播孢子。孢子柱狀,大小為3-4微米x2-3微米,無色透明,表面光滑。

菌托 菌蕾破裂後的殘留部分,下面與深入土壤內的菌索相連,上面支撐著菌柄。蛋形菌托呈鞘狀,三層。外面壹層叫外菌膜,中間為白色的膠質體,裏面壹層為內菌膜。

菌柄 柱狀,白色,中空,多孔,海綿質,脆嫩。是商品食用部分之壹。

菌裙 菌蓋與菌柄之間撒下的白色網狀組織。下垂如裙,因此叫菌裙,它是主要商品食用部分。菌裙長4-20厘米或更長,多數為白色,也有黃色的(黃裙竹蓀)。

竹蓀子實體是生長在地上的繁殖器官,地下還有菌絲體和菌索。菌索的形成表明菌絲體內已積累了足夠的養料,並達到了生理成熟。此時生育條件適宜,許多菌索便交織扭結在壹起,菌索頂端逐漸膨大形成原基,進而長大成菌蕾,俗稱菌球、菌蛋等。

在自然條件下,菌蕾生在離地表1-2厘米處的腐殖土層中,由菌索先端逐漸膨大而形成的,初期米粒狀,白色。米粒狀的白色菌球繼續長大,經過壹段時間,可發育成雞蛋大或更大的卵形球。菌蕾表面初期有刺毛,後期刺毛消失,呈粉紅色、褐色或汙白色。菌蕾內部是竹蓀子實體的幼體,隨溫度的變化,菌蕾開裂伸出子實體的時間也長短不壹,人工栽培大約為20天,氣溫低時可長達60天以上。

菌蕾形成是壹個連續的過程,按其特征可劃分為6個時期:

原基分化期 菌索生理成熟,頂端膨大,分化成瘤狀小菌蕾。

球形期 瘤狀菌蕾膨大成球形菌體,內部器官已分化完善。表面有刺毛,白色,頂端出現細小裂紋。

卵形期 球形菌蕾頂部突起,裂紋增多,刺毛退掉,形似雞蛋,表面產生色素。

破口期 菌蕾達到生理成熟後,如果外界空氣相對濕度達85%以上,基質含水量70%左右時,菌柄即可撐破菌蕾外菌膜。此時可見在菌蕾頂部出現壹裂口,裂口由細變寬,露出粘稠狀透明膠體。透過膠質物可見白色內菌膜,繼而看到菌蓋頂部孔口。此期常發生在清晨5-8時。

菌柄伸長期 菌柄迅速伸長,菌蓋露出,菌裙逐漸張開。

成型期 菌柄停止伸長,菌裙張開達到最大限度,子實體即成型。

二 生長發育條件1.營養 竹蓀是壹種腐生性真菌,對營養物質沒有專壹性,與壹般腐生性真菌的要求大致相同,其營養包括碳源、氮源、無機鹽和維生素。碳源主要由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等提供,生產中常利用竹鞭、竹葉、竹枝、闊葉樹木塊、木屑、玉米稭、玉米芯、豆稭、麥稭等作為培養料來栽培竹蓀。壹般情況下,培養料中常添加少量的尿素、豆餅、麩皮、米糠、畜禽糞等作為氮源。在配制培養基時,也常加入適量的磷酸二氫鉀、硫酸鈣、硫酸鎂等來滿足竹蓀生長發育對無機鹽的需要。微生素類物質在馬鈴薯、麩皮和米糠等植物性原料中含量豐富,壹般不必另行添加。

2.溫度 大部分竹蓀品種(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屬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溫度為8-30℃,適宜溫度為15-28℃,高於30℃或低於8℃,菌絲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子實體形成在16-25℃之間,最適為22℃。在適溫範圍內,子實體的生長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引種時,須了解品種的溫型,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適時安排生產季節。

3.水分 竹蓀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主要來自於基質。營養生長期,培養基含水量以60%-65%為宜。進入子實體發育期,培養基含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要提高到70%-75%,以利養分的吸收和轉運。同時,空氣相對濕度對竹蓀的生長發育也有很大影響。壹般來說,竹蓀在營養生長價段,空氣相對濕度以維持在65%-75%為宜。當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空氣濕度要提高到80%;菌蕾成熟至破口期,空氣濕度要提高到85%;破口到菌柄伸長期,空氣濕度應在90%左右;菌裙張開期,空氣濕度應達到95%以上,這時如果空氣濕度低,菌裙則難以張開,粘結在壹起而失去商品價值。

4.空氣 竹蓀屬好氧菌,因此,無論是菌絲的生長發育,還是菌球生長、子實體的發育環境,空氣必須清新。否則,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不僅菌絲生長緩慢,而且也影響子實體的正常發育。但也必須註意,在竹蓀撒裙時,要避免風吹,否則會出現畸形。

5.光照 竹蓀菌絲生長發育不需要光線,遇光後菌絲發紅且易衰老。在自然界中,竹蓀生長在郁蔽度達90%左右的竹林和森林地上。這說明菌球生長及子實體成熟均不需要強光照,因此,人工栽培竹蓀場所的光照強度應控制在15-200勒克斯,並註意避免陽光直射。

6.土壤及酸堿度 在自然界中,竹蓀的生長離不開土壤,人工栽培竹蓀,壹定要在培養料面上覆3-5厘米厚的土層才能誘導竹蓀菌球發生。竹蓀菌絲生長的土壤或培養料要求偏酸,其pH為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