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潮州功夫茶有什麽文化、歷史?

潮州功夫茶有什麽文化、歷史?

潮州工夫茶是指流傳並保存於潮州中心區域及其周邊地方(包括閩南)的中國工夫茶之沖泡方法:主要程式有茶師凈手、茶具講示、泥爐生火、砂銚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缺罐、再熱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去沫、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二十壹項。

潮州地區的飲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賢之壹的張夔,是政和七年(1117)進士,他的《和徐璋送舉人韻》詩中有句:“燕闌歡伯呼酪奴,鸞旌鳳吹光寒儒。”(見《潮州三陽圖誌輯稿.卷之四.藝文誌》)。酪奴是茶的別稱,這句詩說的是酒宴之後進茶助興。 至明代,潮州飲茶已漸次成風,並較多見諸文字記載。正統年間,潮陽教諭周泰《治平寺》詩雲:“僧童煮茗燒紅葉,遊客題詩掃綠苔”(載順治《潮州府誌.卷十壹》)。嘉靖十壹年(1532年)狀元林大欽《齋夜詩》(載《東莆先生文集.第五卷》)雲:“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車馬如流水,不及秋齋壹夜情”。嘉靖《重刻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梳妝意懶》出有句:“安排掃厝點茶湯”,《閨房尋女》出有句“不見益春點茶湯”,萬歷《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借銀往京》出有句:“討茶來食”。 有明壹代,潮州地區飲茶顯然較前朝普遍,卻尚未成風。萬歷《潮中雜記.卷十二》載:“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足見飲茶之事,尚不能引起文人學士的重視,遂致飲茶細節未詳。至於飲茶專著,則付闕如。但作為工夫茶之“外圍”區域,出現這種情況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大凡文化輻射,者是通過人口遷移、商貿、宗教文化交流、戰爭等諸因素來實現其彌漫與擴散的,且進程循序而緩慢。如前所述,明代永樂年間,京都北遷,江浙地區便潛伏著工夫茶中心區轉移的危機。作為“外圍”地區的潮州,在接受較長時期的輻射、整合作用之後,卻是以此為契機,逐漸積聚著取而代之的勢能。工夫茶文化中心區正呈現“接力棒式”的轉移。 至清代,“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清代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全文照錄:“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約壹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鬥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壹,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余見萬花主人,於程江月兒舟中題《吃茶詩》雲:“宴罷歸來月滿闌,褪衣獨坐興闌珊。左家嬌女風流甚,為我除煩煮鳳團。小鼎繁聲逗泉響,逢窗夜靜話聯蟬。壹杯細啜清於雪,不羨蒙山活火煎。”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都惟武夷,極佳者每斤白鏹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見焉。” 以上錄俞蛟論“工夫茶”全文。而加說明者,前此有成書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陸廷燦《續茶經》,其卷下“茶之出”引《隨見錄》有雲: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陸文之“工夫茶”乃指茶種,因制工精細得名,並非品飲藝術。故專指茶藝之“工夫茶”,仍以俞文為首見。 俞文對潮州工夫茶的記述,與今之流行程式幾近壹致;可見至遲在乾隆年間,潮州地區的工夫茶沖泡方法業已形成規範,發揮了為研究者們提供壹種理論和方法的信念的作用。可知清代中期以後,工夫茶藝中心區已遷移至潮州地區。 綜上所述,中國(潮州)工夫茶發展的歷史,按沖泡法劃界,大體可分煎茶法(唐)、鬥茶法(宋)、散茶法(元以後)三個主要階段;按中心區劃界,大全可分長安工夫茶(唐)、河、洛工夫茶(宋)、江浙(或稱蘇、杭)工夫茶(明)、閩、粵工夫茶(明末清初)、清州工夫茶(清中期以後)五個主要階段。

通過對中國工夫茶原流的爬梳,可以發現幾個非常有趣的歷史現象: 其壹,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國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實,卻長期未能得到正名,竟然出現了壹千多年的“有實無名”的尷尬局面,甚而至於被誤認為“失傳”!令人深思。 其二,中國政治中心的變化,牽動了經濟中心之遷移,工夫茶文化也呈現“中心遷移”現象,顯示出由北而南的運動軌跡,最後在潮州地區這個相對“隔絕”的有利生態環境中“定居”。 其三,潮州工夫茶實質上已成了中國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種遺存,稱之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無不可。然而它卻長時間被誤認為是局部地區的民俗文化,人們忽視了“遺傳基因”的原始性質,使其遭到長期不得正名的厄運。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所謂“中國茶道”、“中國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實質上是三位壹體的,其價值取向,當於成形時就已潛存或實存於現產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只不過是未經梳理和發揮成為系統而已。所以說,目前流行的潮州工夫茶藝,正是《茶經》工夫茶藝的延伸,正是《茶經》工夫茶藝經歷了千余年不斷積累、不斷揚棄、不斷發展過程而獲幸存的珍稀茶事物化成果,正是現代中國茶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