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句水汩汩作響,冒著煙。
二、所附原文如下:
壹個航海的遊客將談論日本,它隱藏在水和霧中,無法接近。
但是越人說起天母山,仍然能透過不同深度的雲看到它。
在壹條通往天堂的直線上,它的峰頂進入天堂,頂上五座聖峰,並投下穿過中國的陰影。
天堂階地山脈長達壹百英裏,就在這裏,開始向東南方向延伸。
我的心和我的夢在吳和嶽,壹夜飛越鏡湖月。
月亮照亮了我的影子,我來到了延河。
謝庵還在,碧水蕩漾,猿聲啼啼。
我穿的是謝最早用的釘鞋,登上青雲梯。
陽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聖的公雞在太空中啼叫。
千回百轉,花誘我,石緩我。壹天突然結束。
熊,龍,山川上的風暴?幽深的森林震撼著頂層。
雲因雨而變暗,溪流因霧而蒼白。
雷電之神,群山搖搖欲墜。
石門破裂,在天堂的深坑裏通風。
壹個無法穿透的陰影,但現在太陽和月亮照亮了壹個金色和銀色的露臺。
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所有的雲的女王來了,壹個接壹個地下來。
以虎為琴者,以鳳為舞者,壹排排如麻地,排列著仙女的形象。
我移動,我的靈魂飛翔,突然開始成長。
我的枕頭和席子,是我曾置身其中的失落的雲彩。
這是人類快樂的壹貫方式,萬種事物永遠像水壹樣流向東方。
所以我要離開妳,不知道要多久?
但是讓我在我綠色的山坡上,養壹只白鹿,當我需要妳的時候,騎向妳,大山。
哦,我怎麽能對那些地位高、身居要職的人卑躬屈膝呢?他們從來不願意被人看到壹張真誠的臉!
翻譯
海外遊客說起瀛洲,很難找到壹股煙浪。
越南人說起天目山,霧裏都能看到有人。
天目山仿佛與天相連,擋住了天空。山比五嶽高,蓋赤城山。
雖然天臺山高18000英尺,但它似乎向東南傾斜,匍匐在它面前。
我按照越南人說的夢遊到了吳越,有壹天晚上在明月下飛過鏡湖。
鏡湖的月光照在我的影子上,壹直陪我到同曦。
謝靈運住過的地方,今天還在,清澈的湖水蕩漾,猿猴歡唱。
腳上穿著謝公特制的木鞋,爬上山路直入雲霄。
半山腰,我看到太陽從海上升起,半空中傳來野雞的啼聲。
無數山石重疊,道路蜿蜒曲折,方向不定,我執迷於花,倚石而行,不覺天色已晚。
熊在咆哮,龍在鳴響,巖石中的泉水在震動,使森林顫抖,山峰顫抖。
雲很暗,好像要下雨,水波起伏,產生煙霧。
電閃雷鳴,山體似乎崩塌了。
仙府的石門從中間打開,發出壹聲“吆".
洞內藍天無邊,望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打造的宮殿。
以虹霓作衣,乘風如馬,雲中神仙紛紛下凡。
老虎彈琴,鸞鳥開車,神仙成群。
突然,我的靈魂被擾亂了,我猛然驚醒,不禁嘆了口氣。
醒來時身邊只有枕席,剛才在夢裏看到的煙和雲都不見了。
世間的歡樂也如夢中的幻境。自古萬物壹去不復返似水東流。
告別朋友,去東陸。妳什麽時候回來?
暫且把白鹿牧放在青崖之間,想遠行時,騎著它去名山遊玩。
我怎麽能卑躬屈膝的為權貴服務,以至於不能有壹個舒服的笑容!
第三,欣賞:
詩的前幾句是寫夢的理由。詩人說:海上歸來的人談瀛洲,茫茫大海真難找;越人講天目山,天目山藏在雲裏,可能還看得見。瀛洲是座神山。中國古代傳說,東海有三座神山,壹座是蓬萊,壹座是方丈,壹座是瀛洲。嶽,今浙江紹興人。“信仰”在這裏被視為“真理”。
先說“壹個航海的遊客會談到日本,那裏的水和霧隱藏在無法接近的地方”,這壹筆是壹個陪襯,這使這首詩從壹開始就有神奇的色彩;先說“但越人談天母山,猶觀雲深”,言歸正傳。下面描述了天目山的高度:“在壹條通往天堂的直線上,它的峰頂進入天堂,頂上五座聖峰,投下壹個穿過中國的影子。屋頂有18000英尺高,就在這壹點上,開始轉向東南方向。”詩人先把天目山比作天空,只見那山橫臥雲端半天,仿佛與天空相連。天目山與其他山相比,不僅超過了以險峻著稱的五嶽,也超過了附近的赤城。“五嶽”是指中國五大名山,即泰山、華山、恒山、嵩山、恒山。“赤城”,壹座山的名字,浙江田貝現在叫赤城,因為山上有很多紅色的石頭,遠遠看去像壹座紅色的城市。然後詩人從另壹個角度寫,重點寫天臺山,說天目山南邊的天臺山很高,但是在天目山面前太小了,塌不下來。這裏的“壹萬八千尺天臺”只是指天臺山很高,並不是說它實際上有壹萬八千尺。
在這裏,詩人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天目山有多高,而是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把巍峨的外貌寫得淋漓盡致,仿佛巍峨的天目山就在我們眼前,激起我們的幻想,跟著詩人壹步步走向幻境。
從那句“吾心吾夢在吳與嶽”開始,詩人進入了夢鄉。從這裏到“是我所在的失落的雲”,寫的是夢,是全詩的主體部分。
詩人夢見自己壹夜飛過鏡湖,然後在湖水的月光下飛到屯溪。他看到:謝公待過的地方還在,那裏水波蕩漾,猴子啼叫,景色十分雅致。“謝公”指東晉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遊山,以寫山水詩聞名。他幾乎去過浙江所有的名山。謝靈運登天目山時,曾在屯溪之地留宿,留下“夜宿天目岑”的詩句。
接著,李白寫道:“我穿謝最早用的釘鞋,登上青雲梯。陽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聖的公雞在太空中啼叫。”這裏的“鞋”指的是謝靈運為登山而特制的壹種木鞋。鞋底有木齒。上山的時候把門牙拔掉,下山的時候把後牙拔掉,這樣走路比較容易。“天雞”是古代傳說中的壹種神雞。據說它生活在中國東海杜濤山頂的壹棵大樹上。天雞壹叫,天下雞都跟著叫。詩人說:他穿著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爬上天目山的石階。站在山頂,看到東海紅日在半山腰噴湧而出,聽到空中山雞啼叫。就這樣,從飛越鏡湖到登上天目山之巔,景色壹步步變化,夢境壹步步展開,幻想的色彩壹步步變濃,從而引發了幻想的高潮。前方,壹個夢幻而奇異的童話世界展現在眼前:“峰巒疊嶂,無路可走,花引誘我,石撫慰我。壹天突然結束。熊,龍,山川上的風暴,驚擾了森林,震動了高山。雲因雨而暗,溪因霧而淡。”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道路蜿蜒曲折,千巖之間沒有壹定的方向。靠在巖石上,陶醉在五顏六色的山花裏,突然天就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呼嘯,巖石、泉水、深林和山峰都在晃動。天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藍天看起來像下雨,煙霧從薄霧中升起。它非常豐富多彩。這裏采用了楚辭的句法,既改變了節奏,又提醒讀者楚辭的風格,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
突然,場景又變了:眼前,霹靂雷動,山巒崩裂,砰的壹聲,通往仙人洞屋的石門打開了,在壹望無際的湛藍透明的天空中,出現了被日月照耀的金銀閣。看:“雷電之神,山崗搖搖欲墜。洞石門,泄於天坑。壹個不可穿透的陰影,但現在太陽和月亮照亮了金銀露臺。”在這裏,作者接連用了四個四字短語,“雷電之神,山崗崩毀。天坑中發泄”,高低不平的節奏,雄渾有力,充分寫出了天門開啟時的磅礴氣勢。“列確”是閃電。
在天門打開之前,詩人竭力描繪出朦朧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聲響,但天門打開之後,景象輝煌壯麗。這樣,前者起到了與後者形成對比的作用,在詩歌的氣勢上形成了由低到高的壹波。為諸神的出現渲染了壹個神奇的背景。
這時,仙人出現了:“所有的雲的女王,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壹個接壹個地下來。以虎為琴者,以鳳為舞者,壹排接壹排,如麻地,排列著仙女的形象。”許多神仙相繼出來,身著彩虹衣,乘風如馬,虎嘯天籟,夫妻拉車。夢就寫到這裏,達到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的像壹個“天馬行空”,自由而恣意地奔跑。
讀著這些迷人的詩句,就像在欣賞壹部色彩斑斕、變幻莫測的童話電影。它是如此迷人和迷人。讓人如癡如醉,仿佛置身於神仙世界。
然而,這個夢並沒有持續多久:“我動了,我的靈魂飛了,我在壹聲長長的嘆息中醒來。壹個只為睡眠的枕頭,是我迷失的雲朵。”我長嘆壹聲醒來,枕頭還在。剛才的煙和雲在哪裏?詩突然停在夢的最高點,急轉彎,從幻想變成現實,仿佛音樂從高音變成了低音,讓聽者的心情平靜下來。讀詩,尤其是古詩,要註意全篇的跌宕起伏。
詩人夢醒後的低落失望,引出最後壹段。這段話從夢境寫作轉向現實主義,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這首詩是用來留點別的,告訴留在魯東的朋友,為什麽要去天目山請仙訪道。這壹段是全詩的主旨。在幾首短詩中,它顯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並顯示了詩人強烈的感情生成。他認為,就像這種夢遊壹樣,人世間的快感總是極度悲傷的,古代的壹切總是像流水壹樣轉瞬即逝。不如騎白鹿到名山求仙訪道。這種悲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人生態度,表現了李白思想中消極的壹面。封建社會屬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遭受政治挫折時,采取消極的人生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在評價李白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時,不能只看到這壹面,還要看到另壹面,更強大的壹面。在李白的思想中,“人生無常”不是對生命的臣服,也不是與權貴的勾結,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他對不朽的追求並不是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滿足無止境的貪婪,而是用壹種遠離現實的方式來表達他對權貴的蔑視和不妥協,正如詩中所總結的那樣:“哦,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展示出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我怎麽能低頭為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服務,弄得我整天不開心!由此可見,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其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充滿反叛精神的。
下面簡單說壹下這首詩的藝術風格。
李白是中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達上都充滿了浪漫主義。它完全突破了送別詩的刻板印象,而是用送別來表明其不為權貴服務的政治態度。在敘述的時候,並沒有采取直白的方式,而是圍繞著壹個遊仙的夢來構思,直到最後才落到不為權貴服務的主題上。這壹構思為詩人的幻想馳騁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本著這種想法,我們大膽地用誇張的手法來描繪想象中的世界,塑造想象中的形象。在這方面,詩人表現出非凡的才華。他寫了熊和龍、雷電、空中樓閣和穿著霓虹衣服的馬...把幻想場景寫得惟妙惟肖,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杜甫說李白“筆落震風雨,詩令泣”是非常貼切的評語。還要註意的是,作者寫玄幻並不是為了寫玄幻,而是出於“不為權貴服務”的目的。他寫道,童話世界的美麗與現實世界的醜陋形成對比;寫妳壹心想去仙境旅遊,是表達妳對現實世界的仇恨,是妳不願意與權貴同流合汙。不為權貴服務的主題就像壹盞聚光燈,照亮了整首詩,幻想就在這盞明燈下活了起來,否則,即使揮霍壹百倍,也釋放不出動人的光彩。
這首詩是壹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是壹種舊體詩,形成於唐以前。到了唐代,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種詩體以七言為主,也可以用長句或短句。用押韻,可以押韻到最後,也可以中間換押韻。句子數量不限,長度可長可短,是舊體詩中較少受格律約束的壹種。李白很擅長寫七言古詩。這大概是由於這首詩流暢自然的特點,更適合表達他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就這首詩而言,句法的變化很有創意。雖然是以七言為主,但也交替使用四言、五言、六言、九言語句。這種靈活多樣的句法用在壹首詩裏,感覺不像是掙紮,而是天衣無縫,非常和諧。這是因為全詩貫穿了壹條情感發展的主線。隨著感情的起伏,詩有長有短,節拍有急有緩。有人說李白的詩“千變萬化,如珍珠,永不逾法”,非常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