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小吃|聊聊湯圓的文化歷史
中國傳統小吃
聊聊湯圓的文化歷史
湯圓·飲食起源
據傳,湯圓起源於先秦。當時的明州(現浙江省寧波糯米粉 黑芝麻 市)所興起的壹種 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板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糖,外面用糯米粉豬板油 白砂糖 搓成圓形,煮熟 後,吃起來香甜軟糯,回味無窮。
湯圓·飲食文化
吃湯圓是漢族人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
陳誌歲《湯圓》詩雲:“年年冬至家家煮,壹歲潛添曉得無”;甬地俗語雲:"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知足常樂又壹天。";胡秉言也有詩曰:“香澤糯米做湯圓,沸水飄銀富貴鹹。入口綿甜滑潤爽,闔家歡樂醉天年。"
“寧波湯圓”是必備的食品,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節慶時間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故至湯圓又叫“浮元子”。
湯圓·歷史前身
關於湯圓的來歷,其實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淮南子》中就有記載:"楚人煮羹,吳人者堂湯。以白米和黃米作漿,和勻,再合熟,因名為'圓子’。此種食品可久食不膩,美其名曰'湯團’。"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就有了吃湯圓的風俗。而在《事物紀原》中寫道:南齊梁武帝在冬天吃過壹種甜食:"團圓餡”,這就為以後南北各地的人們互相思念起吃湯圓來奠定了基礎。"團圓”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喜慶團圓的祝福語。在《元日》壹書中則說到:"元日以豬油包黑豆粉作團,以油者之,謂之餡心;又以紅糖化之,謂之湯團。"
湯圓·別稱
湯圓的別稱主要有浮元子、元宵、水圓、湯丸、元寶、乳糖圓子等。湯圓的別稱眾多,因其主要在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食用,因此又叫元宵,同時因其圓潤飽滿的外表,便有了諸多帶有“圓”字的別稱,而因為地域差異和人們飲食風俗習慣的不同,湯圓又衍生出了其他各種不同的叫法。
湯圓·古詩詞
《京都元夕》(元)元好問
祛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折桂令元宵》(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