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麽?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麽?

苗族的傳統節日主要分為四大類型:祭祀性節日、紀念節日、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節日、娛樂和交際性節日。

壹、祭祀性節日

(壹)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節,各地區的苗族所過的苗年時間是不壹致的,多數地區是“歲首以東冬三月,各尚其壹”。歲首即每年的開頭,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苗年是最大的節日,食品比其他節日豐富,並且要供祭祖先。接著要休息五至十五天,並舉行各種盛大的娛樂性活動。祭祀活動,從雞鳴頭遍開始,到天色發白結束,鳴炮竹示之。此時,全家方可入桌就餐,並可對祭祀品指物道名。到二月二後,又需禁忌。請客活動,天明後,主家殺豬宰雞籌辦豐盛飯菜。就餐時先吃甜酒,後吃燒酒,先吃粽粑,後吃米飯客人轉回家時,主人鳴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節

在祭祀祖先的節日中,鼓社節是最為隆重的。鼓社節又稱“吃牯臟”或“吃鼓藏”。節日中的主要活動著重圍繞著繞木鼓進行,吃鼓藏時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鈷”的意思。鼓社節的間隔時間,以十三年最為常見,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為定期或不定期兩類。鼓社節的內容較為豐富,包括購買和飼養鼓藏牛,推選鼓藏牛,接鼓、鬥牛、殺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場節

跳場是苗族流行得最廣的民族風俗活動之壹,流行地域非常廣,參與人數之多。跳場有各種不同的叫法,如跳廠、跳月、挑花場、蘆笙會等等。跳場是苗族不同於漢族和其他民族在春節期間舉行的特殊節日活動。跳場的地點稱作花場,壹個很大的草坪或土壩子。按照傳統習慣,跳場第壹天是踩場,第二天是正場,第三天是掃場。跳場的主要活動,首先在賽中安放壹張八仙桌,上面供奉豐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燭點香、燒錢化紙,壹是祭奠列祖列宗,壹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護佑,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每壹天的蘆笙舞都要跳到日落西山、晚霞滿天,他們相約到附近村寨中往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互相吐露心曲,這正是男女雙方約定百年之好的重要時刻。

(四)祭祀節日的意義

祭祀節日的舉行是為了緬懷祖先,節日寄托了苗民對祖先的思念之情。從中可以學習祖先好的品德,繼承中國的傳統的優秀文化品德。不忘先烈,有利於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感。

二、紀念性節日

(壹)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陽、黃平、松桃、湘西等地苗族都過的節日。四月八是壹個紀念性的節日,有的苗族地區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而有的地區是為了紀念祖先。每年的四月八各地苗族的男女老少會用壹天的時間來遊樂,以此表示紀念

(二)端午節

過端午是在五月初五的早上。這天,有的殺雞,有的殺羊或宰豬,葷食壹餐,但不包粽粑。在門外都掛菖蒲和艾葉,有的以艾葉紮壹只狗掛在門外的,用意都不祥。另外,也會在高山頂上舉行“踩花”。附近的苗族都來參加,男女青年就利用這壹機會進行社交活動。

(三)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中元節,在舊歷七月十三日的下午過節。這壹天每家都買點肉加餐,並買錢紙封包,追念祖宗。已故的祖先每人二包,晚餐後就在門外燒包。此外,沒有什麽別的活動。

(四)摔跤節

摔跤節是惠水九龍壹帶苗族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舉行兩次。相傳古時候,九龍馬門寨有壹名苗族青年叫楊首輩,在官家的武舉應試擂臺上摔跤倒官將黑煞神,為此不但榜上無名,反而被毒打入獄。楊首輩出獄後召集人們與官家作對,並活捉黑煞神。人們遂跳舞唱歌慶祝勝利,並舉行摔跤比賽,由於那天正好是農歷三月初三,故沿襲成此節。

(五)紀念性節日的意義

有利於發揚和養成民族英雄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長存,激勵著這個民族向前發展,不斷地增強這個民族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節日

(壹)土地會

苗族的土地會壹年舉行兩次,壹次在三月初三,壹次在九月初九。土地會是祭祀“山王菩薩”,山王菩薩設在村子附近的山坳上,設立的目的是希望它保護牲畜,不要被虎豹、豺狼危害。祭祀時可以用豬、羊、雞都可以,有幾家***同籌錢辦的,也有獨家自辦的。祭祀只有男家長辦理,不是每人都要過的節日。

(二)開秧門

開秧門在播種時節舉行,在每年春季播種前,選擇吉日舉行儀式,以祈求插秧順利和稻谷豐收。先由“秧頭”帶上鴨子、酒、飯、香紙、茅草、泡木樹等敬品,在天剛亮時到田裏祭神,以避免途中遇見人或鳥雀而招致不吉。當“秧頭”舉行完開秧門儀後,其他人家才可以開始插秧,並歡度節日。

(三)吃新節

吃新節是在收獲季節舉行。吃新節壹般在農歷六七月間進行,是人們以品嘗新米或新包谷的方式,敬天祭神,慶祝豐收的壹個喜慶節日。每年稻谷或旱谷成熟後,苗族以村寨為單位,擇吃新飯。家家戶戶都要以新糯米為主食,來慶賀豐收。吃新包谷時,則以新小米和包谷同煮,並用鴨、魚、酒、茶等物品向祖宗祭祀,然後全家同吃新包谷,以示慶祝豐收。

(四)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沿河兩岸苗族的節日。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