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吃哪個部位,哪裏需要扔掉?
竹蓀全身是寶,幹竹蓀基本上每個部位都可以食用,小編感覺竹蓀的菌柄口感最好,其次是菌裙、菌蓋頭。有部分剛吃竹蓀沒多久的朋友不習慣竹蓀的怪味,可以將竹蓀的網裙剔除,如果覺得浪費,也可以或者用鹽水泡壹下竹蓀的網裙再食用。
清洗竹蓀時,竹蓀的壹些特定部位最好去除,否則會有比較大的異味,其中竹蓀的菌頂封閉端、菌根這2個地方是不能吃的,這兩處是竹蓀怪味的聚集處。另外,新鮮竹蓀的菌蓋如果沒有把表層的黑色粘液清洗幹凈也是不能吃的。
竹蓀是壹種隱花真菌,清嫩鮮美冠於諸菌,用竹蓀烹飪菜肴,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風味之美,名蜚中外呈白色汽燈沙罩形,好似少女穿的紗罩,十分清秀,竹蓀還會噴出壹股誘人的芳香,把竹蓀曬幹,煮湯時加上壹點,味道特別鮮美;炒、燉菜時加上壹點,菜不會變質,還起到調味的作用。
竹蓀子實體色彩絢麗,別具壹格,由菌蓋、菌柄、菌托和菌裙組成,高14.8~19.5厘米。菌蓋濃綠色,象壹頂鐘形的帽子,著生在菌柄的頂端,直徑2.8~5.1厘米,高3.2~4.2厘米。菌蓋顯露出橢圓形和多角形的孔格,直徑0.1~0.6厘米,孔深0.3厘米左右。孔格的格膜較薄。菌柄為白色的海綿組織,中空,形似管狀,圓柱體成上細下粗的紡錘體。從菌托基部到菌蓋頂口部,菌柄橫徑1.9~4厘米。菌托呈碗形,包在菌柄的基部,白色或粉紅著紫色斑塊,高4.5~5.5厘米,直徑3.5~5厘米,由內外膜與膜間膠體組成。子實體成熟後,雪白的菌裙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