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盔原產地在哪?
陜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武威地區。
鍋盔(英文:guokui),又叫鍋魁、幹饃,是陜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武威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地方傳統風味面食小吃。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
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陜西十大怪”中,有壹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
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涇陽鍋盔.武功縣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扶風縣鍋盔,鳳翔縣鍋盔,西和鍋盔。
擴展資料
乾縣鍋盔傳說:
乾縣鍋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茲後多經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鍋盔直徑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內瓤起層,美味可口
傳說,乾陵修築時,成千上萬的民工參加築陵工程,民工為解決生活問題,就用自己頭盔烙制面餅。這樣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來方便,壹傳十,十傳百,普遍傳開了。大多數民工就是這樣制作鍋盔,烙出來的饃好吃耐放,香味撲鼻,這就是鍋盔的前身。
後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在實踐中技術不斷的改進,用具不斷的革新,鍋盔的質量越來越好,成為民間的傳統食品,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百度百科-鍋盔
百度百科-關中鍋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