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端午節由來的意義。

端午節由來的意義。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壹。“端”者,“初”也,“端五”即“初五”;而“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現在我國通行的農歷以寅月為正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也稱重午。

2009年9月30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準,“中國端午節”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第壹個入選項目。

起源:“避疫驅邪說”與“紀念說”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我國民間有許多說法,包括消災免疫、趨吉避兇說,清掃衛生、防疫保健說,對陣競技、調理陰陽說,還有龍的節日說等。最為大家熟知和流行的是紀念說。

關於“紀念說”。此說最早見於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與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的屈原紀念說,其認為端午節是楚人紀念愛國忠君屈原的日子,這是到目前為止在全國範圍內流傳最為廣泛的壹種說法;而在江浙壹帶,人們多認為端午節是為紀念蒙冤屈死,後又被吳王闔閭拋屍江中的忠良伍子胥而設;另外全國各地也還有紀念孝女曹娥、伏波將軍馬援、東漢蒼梧太守陳臨等歷史人物的諸多說法。可謂眾說紛紜,不壹而足。

紀念說實為後人在節日習俗傳承過程中與歷史人物附會的產物,這種說法晚於避疫驅邪、調理陰陽、康體保健說,因此,最可信的還應是源自先秦時代的避疫驅邪說。

文化意義:在節日中回歸傳統,增強文化使命感

端午節就像其他傳統節日、民間習俗壹樣,也是三裏不同風,五裏不同俗。比如端午節吃什麽,做什麽,南北各地就不盡相同。

端午節食俗中除了全國各地***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區喝雄黃酒,湖南常德、張家界等地還吃糍粑,江漢平原壹帶吃黃鱔,山東、江西等地吃茶葉蛋,河北地區吃印有五種毒物花紋的五毒餅等。長江黃河以南人們包粽子都用竹葉,而北方地區多用蘆葉。這些均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飲食文化。

在端午的習俗中,消災避疫、驅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題和最主要的動力。例如喝雄黃酒,《白蛇傳》裏有壹個情節講的就是許仙聽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現出了原形。這種建立在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基礎上的節日主題,自古便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端午節習俗是人們對生命、自然、美好人格和幸福生活的歌頌和期盼。它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轉變而變化。從對辟邪驅瘟主題、舍身報國或舍身救父等高尚人格的尊崇開始,逐漸又通過各種活動(吃粽子、賽龍舟等)上升為人類與自然、社會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才得以長盛不衰。

端午節之所以特別受到民眾的喜愛,還源於人們對於民族傳統文化背景的認同。紀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鮮明的主題之壹。從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便采取詩會的形式紀念屈原,將詩會與賽龍舟活動相呼應,更能夠體現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

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文化大融匯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傳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通過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日中,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感受偉大愛國詩人高尚的品格,增強我們的民族意識與文化使命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更新。

民俗文化保護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社會結構、思想意識發生了新的變化,對民俗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沖擊,民俗文化面臨著挑戰。造成這壹結果的原因是現代化倡導全新的生活方式,破環了民俗文化生存與發展的土壤。而民俗文化是生活性文化,壹旦失去其存在與發展的土壤,民俗文化就會慢慢消逝。所以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是非常迫切的。

但是單靠個人及民間組織是難以完成這壹艱巨任務的。因而必須發揮政府在保護民俗文化中的主導作用。自2003年起,由文化部與中國文聯***同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便是在政府主導下保護民俗文化的英明舉措。

民俗學者從事民俗文化的研究,有著豐富的學術經驗積累,並具有超前的眼光,因而應當在保護與建設民俗文化中充分發揮參謀和智囊的作用。許多民俗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壹旦消失必是壹種歷史的遺憾,中國擁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學者在全國範圍開展對民俗文化的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國現有的法律如《文物保護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涉及民俗文化,只有在雲南等少數地區制定了相關的法規。我們應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以立法的形式保護民俗文化。

無論是端午習俗,還是春節、中秋節習俗,這些中國的民俗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記憶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著我們的民族性格、民族氣質、風俗習慣和精神傳統,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誌。年輕壹代很少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更不了解傳統節日背後的民俗文化內涵,因而對民俗文化缺乏認同。把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日,是十分必要的。讓年輕壹代切身接觸到民俗文化,讓民俗真正地融入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