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香魚是哪裏的特產
楠溪江盛產香魚,聞名已久。早在明朝萬歷年間,楠溪江就產有香魚。據明萬歷《溫州府誌》記載,香魚“長三四寸,味佳而無腥,生清流惟十月時有,與樂產少異”。《雁蕩山誌》又載:“凡蕩水所入處皆有之,蕩水西流永楠溪,則自楓林、檔溪、下潭、古廟潭諸處亦有之。”香魚俗稱“溪鯉”亦叫瓜魚,隸屬鮭形目胡爪魚亞目,香魚而得名。香魚體長而側扁,頭小咀尖,體披細鱗,背部灰黑,腹部銀白色,魚肉細嫩多脂,味鮮且有香味,為上等食用魚,是名貴的經濟魚類,素有“淡水魚之王”的美譽。
除楠溪江外,香魚在我國閩南、臺灣及湖北興山縣也有出產。相傳乾隆皇帝巡遊江南時,品嘗到香魚味後,贊不絕口,即封為貢品,年年進貢朝廷。臺灣省臺北市郊新店溪的旅遊觀光勝地碧潭也出產香魚。據說,臺灣這種香魚是當年“國姓爺”鄭成功率兵驅荷寇、開發臺灣時從閩南引入放養的,後人懷念鄭成功,稱比魚為“國姓魚”。清時某君詩雲:“春水新添新店溪,溪流綠下玻璃,香魚上釣剛三寸,鬥酒雙柑雲聽鸝。”
楠溪江兩岸漁民捕香魚,壹般是駕竹排、驅鸕鶿捉魚。壹條竹排,七八只鸕鶿可捕10余千克。“蒼茫沙咀鸕鶿眼,片水無痕浸碧天,最愛蘆花濕雨後,壹蓬煙火炊漁船。”宋代林逋的詩,生動地刻劃出水上漁家的意趣。有時農家傍晚來客,主人背上魚簍,拿個網兜下溪,壹會兒就摸得壹、二斤鮮魚,就象至菜園摘豆角那樣方便。
做香魚菜肴,宜清燉白燒。楠溪江畔的農婦焙制香魚有壹套好方法,先把魚背剖開,放在鐵絲匾或竹篾上,用文火細煙慢慢熏焙,直至燒成金黃色取出,這就是海內外聞名香魚幹如煮面燒粉幹或湯時,掰碎放入壹些,再撒點蔥藥、姜末,則清香四溢,色香味俱佳。
清代詩人壬士稹寫了首七絕>:“楠溪江都是釣人居,柳陌清溪壹帶疏,好是日斜風雨後,半江紅樹賣香魚。”深秋楠溪香魚上市,忙煞了那些來楠溪江的遊客與鄰近飲食店主人,他們都去爭購活鮮鮮的香魚。如在花辰月夕、瓦屋紙窗下,以濃郁的村醪和清蒸壹盤風味獨特的香魚,“他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懷”,別有壹番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