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蔡健雅?
讓我們回憶壹下,蔡健雅出道時走的是什麽路線?“吉他流行創作女歌手”。但是她的風格不是民謠,更多的是受英國吉他-流行的影響,所以不是狹義的小清新。報名世界後,雖然也創作,但是唱了很多別人的歌。嚴格來說,她在大品牌時期並不是壹個純粹的“創作型歌手”。走全球期間的“吉他流行”之路是,呃...有點伍佰的影子。另外,歌曲風格還是...太流行了,可能是制作團隊的原因(《愛妳真好》是流行歌曲),所以早期的蔡健雅真的不是“小清新”風格。但在全球期間,也在粉絲中積累了不少口碑。哦,對了,蔡健雅的音色很有特色。雖然認可度沒有斯蒂芬妮高,但是唱什麽歌都不低。這是她的殺手鐧,後面會提到。
當我們到達華納時,這將是壹場悲劇。那時候,已經是小四天後了。結果唱片公司不知道K吃了什麽藥,硬要帶她走斯蒂芬妮的宋路線同品牌——這不是自尋死路嗎?蔡健雅唱了很多別人寫的歌,歌裏聽不到吉他的聲音。看看華納的歌,兩棲,無底洞,夜盲癥,假想敵,美麗的愛情,下壹個愛情...閉上眼睛把聲音改成斯蒂芬妮並不反對我。蔡健雅唱什麽歌音色都不低,唱慢板有點斯蒂芬妮的“清新抒情”。但首先,華納有斯蒂芬妮;二是斯蒂芬妮的音色更有辨識度;第三,斯蒂芬妮作為壹個小天後,整個品牌的資源必然會向她傾斜。至少在全球時期還是有些個人特色的。去了華納,連個人特色都沒有了。整個走大眾路線的女歌手都模棱兩可。好在她給別人寫了很多歌,比如王菲的《打錯了》,也是曲線救國。或許在華納時期,靠宣傳資源和流行歌曲取得商業成就不錯,但那是作為歌手個人風格最黑暗的時期。黑歷史,更不用說了。
在獨立制作時期,蔡健雅終於可以做他自己了。首先,蔡健雅的定位很明確:作為壹名歌手。不管創作天賦如何,堅持這壹點是對的。其次,蔡健雅回歸了吉他的流行路線,也可以嘗試吉他民謠(現場專輯《我的空間》)——我再重復壹遍,蔡健雅不是吉他民謠歌手,所以她不是狹義上的“小清新”。至於創造能力...見仁見智(撓頭),我就說說我的感受:就旋律創作而言,不如戴佩妮(但戴佩妮的旋律創作能力就像個笑話壹樣,和她比不公平)。她的專輯是“幾個熱門++最填充”。旋律不流口水但不撓耳朵,比較平淡。好在每張專輯裏總有壹兩首口碑極好的歌(空格,紅高跟鞋之類)。這還不夠嗎?而且壹個關鍵點是,相比戴佩妮的風格(戴佩妮總是在壹張專輯裏嘗試各種風格,比如今年最新的這張,純屬意外),蔡健雅每張專輯的風格都很統壹。今年的新專輯《天使與惡魔的對話》在編曲上更加豐富,吉他的地位有所下降,鋼琴、揚琴等各種樂器的引入讓這張專輯變得“多姿多彩”(給《被馴服的大象》壹個手工贊)。想到張軒的《上帝的遊戲》也是配器復雜。這是最近的流行趨勢嗎?...
蔡健雅與兩大唱片公司相處不好。妳可以拿她和周傑倫做個對比:周傑倫壹炮而紅後掌握了專輯制作權,可以自己做音樂;蔡健雅沒有資本壹夜成名,而是任由唱片公司擺布。因此,當我們談論大品牌時代的蔡健雅時,我們不是簡單地談論“蔡健雅”。她身後制作組的影子若隱若現。相比之下,周傑倫背後制作團隊的影子就很淡了(不是說沒有)。
在獨立標簽時期,蔡健雅可以與戴佩妮相提並論。雖然蔡健雅的旋律創作略遜壹籌,但重要的是堅持風格的統壹,每張專輯都有清晰的思路(當然她的風格探索對不對是另壹回事)。戴佩妮只是有太多的想法,所以他必須嘗試壹切。從“佛跳墻”到“那是意外”的壹步,成了西方的壹極。“如果能結合兩個人的特點就太好了……”——我心裏嘆了口氣。....
總之,從目前的風格來看,蔡健雅註定不會大紅大紫(旋律不好)。而是粉絲!蔡健雅終於可以做他自己了,這是壹件好事。請不要吝惜妳的熱情,繼續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