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城的詮釋性構成
客家人是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省和中國其他省份當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人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漢族移民之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之壹。
“客家”壹詞起源於廣東四夷地區,是四夷族群對當時(清朝)從粵東遷入的族群(又稱回潮賴敏)的稱呼。
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輩都自稱富光人、嶺東人或周迅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乾州人,或直接以當地郡縣命名。
“客家”壹詞因羅祥林的客家理論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的名稱。很多人開始接受,自稱客家人,[10-11],但仍有很多地區對這個稱謂還不清楚。
最早研究和記錄客家問題的是清代徽州籍和事佬許。他的《胡風筆記》成書於清代嘉慶二十年、義海二十年(1815),是系統論述客家問題的第壹人。特別值得註意的是,許在《胡風筆記》中對客家進行了界定和論述。
徐旭曾主張客家從宋元時期開始南遷。陳麗與中原漢族的淵源關系,對客家人的忠、勤、詩、書、修、武做了根本性的描述,並不復雜,但很有綱領性。
客家族群是自秦朝以來就生活在中國南方兩千多年的重要族群,是廣東、福建、江西三省的主要地方族群。
以廣東為例。與廣東其他漢族相比,客家族群形成較晚(此處客家族群壹詞形成較晚)。事實上,客家人是壹個有幾千年歷史的當地民族。
同時,客家人來到廣東並不比其他漢族晚。廣東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是同化了當地部分原原住民的客家先民。
嶺南幾大民族早已與嶺南土著融合,但壹次大規模的融合始於秦征嶺南,經過三次遷徙(從中原出發,包括楚、吳越、福建等北部嶺北地區),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漢族。
[12]
傳統上,客家人的根在河洛。
“紮根河洛”有三個依據:①根據族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記載祖先居住在河洛。
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
③客家文言文;是普通話的壹種,很像中州的河南話。
紮根河洛,是指客家話最底層來源於河洛,不壹定是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其實客家姓氏很多,每個姓氏都有其特定的來源。
客家人的遷徙包括客家人祖先的南遷和中國客家人的國內遷徙和國際遷徙。
[13]
據史料記載,客家人第壹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派60萬大軍“南征”。
秦軍以南,從閩粵贛邊界進入淩潔(即揭陽山,今揭陽縣以北150裏),到達興寧、海豐兩縣邊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兵50萬“守南武陵”(今兩廣)。
這些士兵早就“守著五嶺,過著雜處。”
秦死後,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永嘉之亂”和東晉“五亂”時期。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晚唐黃巢起義時期。
第壹,唐朝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迫使大量中原人口南遷。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末的南渡。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
第六次南遷是在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廣東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國運動引起的客家人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的客家人在政府的幫助下,大部分南遷到了高、雷、秦、漣等州,尤其是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還有遠的渡海到了海南島的雅縣、定安。
當時,為了躲避戰亂,壹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壹部分被引誘成為契約勞工,被帶到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14]面向客戶
以家族成員為主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屠殺所有參加起義的洪姓人和其他男女老少,於是很多客家人改名換姓或逃往外地。
大量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海口,被迫像契約華工壹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做苦力。
這壹時期主要從廣東中東部向西部、南部和海南及東南亞地區移動。
除了上述六次大規模的南遷,還有中原地區因旱澇災害而逃亡的人,以及其他在閩粵贛邊區為官、貶謫、經商、求學的人,但並不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漢族中的壹個血性族群。
[24]從南宋末年開始,客家人紛紛走上歷史舞臺(如蔡),從宋末的王集團到清朝的* *,再到清末的抗日抗法,無不忠心耿耿,義無反顧。
客家近代六次崛起,壹大批優秀人士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這“六起”是指:第壹次太平天國運動,被視為“客家革命”;第二次,是以客家人為骨幹之壹的“戊戌變法”。第三次,是以客家人為主體的“辛亥革命”;第四次,是客屬領地發生的土地革命;第五次,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抗日戰爭的東方戰場,中國;第六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國榮源有大量客家領袖和戰爭將領。
客家人作為漢族的壹個宗族,在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5]在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中逐漸興起。就連壹般認為與客家人關系不大的戊戌變法,也是以客家人為領袖的。在菜市口的溫德爾·迪金森六君子中,不僅走在北京的劉光第是客家人。
黃遵憲與戊戌變法的主帥梁啟超有著不同的壹般關系。
陳寶珍被判死刑,黃遵憲差點被殺。
戊戌變法前,洋務運動的先驅是客家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丁日昌。
抗日戰爭中,* * *十大戰區的六名指揮官都是客家人(張發奎、薛嶽等。),還有* * *兩大軍(八路軍、新四軍)都是客家人,朱德任八路軍總司令,賴傳珠任參謀長,廖承誌任香港辦事處主任,葉挺任新四軍軍長,重建後任參謀長。
農作物種植
農業以種植糧油作物為主,其次是經濟作物,水稻生產以水稻為主,兼有旱稻。
還積極引進紅薯、玉米、小麥等優良作物。
贛南茶業始於唐代,盛於明清。
采礦和冶金工業
閩西是客家地區礦冶業主的產地,宋代開始開采,明清逐漸興盛。
馬坑鐵礦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鐵礦;紫金山銅礦是中國第二大銅礦;董公峽高嶺土礦是中國四大優質高嶺土礦之壹。
江西贛州素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稱。
制造
福建西部的汀州在明代中期就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造紙產區。鮑斯地區出產的玉扣紙是中國最著名的書畫印刷紙。鮑斯與北京、漢口、萬虎並稱為中國四大古籍刻印基地。
商業
贛州、汀州成為明代客家地區最大的商埠,清初成為粵東的興寧市。
客家人從中國漂洋過海謀生,遍布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產生了壹大批成功的客家商人。
張裕集團的張弼士、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是早期商人的代表;化工大王,領帶大王,東南亞鋼鐵大王何,毛衫大王吳惠全,國貨大王於,都是當代最優秀的商人。
客家人作為壹個來自中原的宗族,南遷了,服飾總體上和中原沒有太大區別。
客家服飾簡單實用,寬敞樸素。
服飾上的圖案簡單、精致、深刻,這也是南遷的客家人與原有少數民族交流融合的結果。
[66]
在客家飾品中,不得不提客家涼帽。在客家地區,客家姑娘(客家婦女)戴著壹種獨特別致的涼帽,這種涼帽是用薄薄的幾片輕蔑和稻草做成的。
[66]客家藍衫不同於客家女裝,是壹種男裝。
客家餐飲
客家菜以東江菜為代表。
客家人的飲食和漢族其他地區的人差不多。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其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口味偏向“肥、鹹、熟”。傳統的客家菜有:鹽焗雞、釀豆腐、梅菜紅燒肉、五花雞。
[67]客家娘酒、客家砸茶、客家砸茶文化、客家小吃、客家美食、客家黃酒、客家盆菜、客家湯圓,都是客家飲食的體現。
客家民居分為幾個流派,如贛南客家民居、閩西客家民居、粵東客家民居、粵北客家民居。
北京的客家圍屋和四合院,陜西和廣西的窯洞
各地的客家民居
各地的客家民居(29件)
雲南的“柱式”和“壹璽”合稱為中國最具鄉土氣息的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壹。
[77-78]根據歷史學家的調查,這種民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的戶型非常相似,有其歷史淵源。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人,因戰亂、饑荒而南遷到贛粵閩交界的山區。
客家先民南遷嶺南定居後,不僅傳播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還保持了原有的建築和民居的傳統風格。
客家圍屋大致可分為:閩西的方、圓土樓,贛南的口形、漢字形土樓,粵北的四角樓、塔(如翁源的湖壩高墻),粵北圍樓(以始興矮子鎮的滿堂客家圍樓,翁源姜維鎮四毛嶺的張八卦圍為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粵東梅州周邊龍屋(如帝華居、仁厚文公廟、容路堤、何子淵故居光宇路、張弼士故居光祿堤等。)、周邊有瞭望塔的龍屋(如興寧藏世圍)、魏源、半月樓(月牙樓)、八角樓(如大埔道雲樓)、多邊形周邊房屋及方形、圓形土樓(如大埔花萼樓)。
[79]
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中原的第壹站,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壹。全市客家人占95%以上,被譽為世界“客家搖籃”。
至今仍保留著600多棟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古羅馬”。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是隴南的關西新圍、伊彥圍和安源的東升圍。進入圍屋,就進入了古城堡。
這裏有規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還有塵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鹿村。
永定客家土樓被譽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壹朵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