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元宵與湯圓的區別:手抄報
1,做法不同:按照傳統做法,包餃子,表面光滑有粘性;另壹方面,元宵是搟出來的,表面又幹又軟。
2.餡料不同:湯圓的餡料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五仁、豆沙、花生,還有壹些花和粗糧,甚至還有鹹的梅幹菜、鮮香菇。相反,元宵的口味比較統壹,以甜為主,比較常見的有黑芝麻、豆沙、花生。
3.吃法不同:湯圓的吃法多以烹飪為主,也有人喜歡炒著吃;元宵雖然以煮為主,但也有部分地區油炸。而且煮出來的餃子和元宵不壹樣。餃子煮熟後多為清湯,元宵則剛好相反。煮好後往往都是渾湯。
4、保存方式不同:湯圓可以放在冰箱的冷凍層冷凍,保質期長;然而,元宵節是不行的。冷凍後容易開裂,保質期比較短。因此,手工元宵往往在同壹天制作和銷售。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南北文化的融合,湯圓和元宵的區別就不那麽明顯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夜晚在甘泉宮祭拜“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先聲(史書記載,:“漢人常於正月到新祠太乙甘泉夜宿昏厥,止於明代。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為弘揚佛教,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寺院“燃燈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是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和道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的。南北朝時期,元宵燈逐漸成為壹種潮流。梁武帝信仰佛教,正月十五宮殿裏燈火輝煌。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佛教興盛,官員和普通百姓壹般在正月十五“燃燈拜佛”,於是佛燈遍布民間。從唐代開始,元宵節就成為了壹件法定的事情,也逐漸成為了壹種民俗。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以後叫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鄧溪。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在國外,元宵也被稱為元宵節。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中國人以壹系列傳統的民間活動而聞名,如看燈籠,吃湯圓,猜燈謎和燃放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