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大暑)是什麽意思?
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經度120。二十四節氣:“六月中旬,...熱也熱,分小有小,月初小,月中大,現在猶熱。”此時是壹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旱澇風災最頻繁。搶收莊稼和種子,防旱排水,管理田地,都很重要。
中國古代大暑分為三期:“腐草為螢火;二、靜待土壤滋潤消暑;下雨的時候就好了。”世界上有2000多種螢火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螢火蟲在幹草上產卵,天熱的時候螢火蟲排卵,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用爛草做成的。第二個天氣是天氣變得悶熱,土地潮濕。第三種天氣是經常有大雷雨,這種大雨減弱了熱量和濕度,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炎炎夏日日夜黃”。對於全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壹年中最激烈、最艱苦的“雙搶”大戰已經開始。俗話說:“早稻搶太陽,晚稻搶時間”,“夏不割草,壹日缺壹葦”,早稻及時收割,既能減少後期風雨帶來的危害,又能保證高產豐收,使兩晚及時插秧爭取充足的生長期成為可能。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剪,陰天多種。我們應該在7月底之前完成兩個晚上的種植,最遲不晚於秋季開始。“炎熱的夏天,三天曬不到壹塊磚”。炎熱的夏季,水分蒸發非常快,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伏旱期,大力種植的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更為迫切。真是“小夏雨如銀,大夏雨如金。”棉花花鈴期的葉面積達到壹生中的最大值,是需水量的高峰期。最好要求田間土壤水分占田間持水量的70% ~ 80%。如果低於60%,就會導致開花結鈴,所以必須馬上灌水。需要註意的是,中午氣溫高時不宜灌水,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大,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是需水量的關鍵期,對缺水非常敏感。農業諺語說:“大豆開花,河蝦沾溝。”如果有幹旱,應該及時澆水。
黃淮平原夏玉米已普遍拔節抽穗,即將抽穗,是產量形成的最關鍵時期,要防範“頸旱”的危害。
“稻子在田裏笑,人在屋裏跳。”盛夏高溫對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和生活有明顯的不利影響。壹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高溫天,中暑的人明顯更多;在最高氣溫37℃以上的高溫天,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尤其是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驕陽似火,風力小,濕度大,讓人感覺悶熱。南京、武漢、重慶,中國長江沿岸三大著名火爐城市,每年平均熱日17 ~ 34天,熱日3 ~ 14天。其實比“三竈”更熱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安慶、九江、萬縣。其中江西貴溪、湖南衡陽、四川開縣平均高溫日超過40天。整個長江中下遊是壹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為重要。此外,夏季多種農作物害蟲活躍,高溫下施藥要特別註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夏天熱意味著熱。說明是壹年中最熱的節氣。
壹般來說,夏季節氣是華南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降雨量最豐富、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發生最頻繁的時期。
大夏前後的高溫是正常氣候的標誌,因為在大春,較高的溫度有利於作物的開花和灌漿。但溫度過高,會抑制作物生長,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華南西部降雨後光、熱、水處於壹年的高峰期,相互促進,形成大春農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要註意防洪排澇。在華南東部,高溫長日照往往伴隨著少雨,這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大春夏旱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抵禦夏旱,除了註意前期蓄水外,還要根據華南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做到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