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心陽不振證癥狀表現有哪些

心陽不振證癥狀表現有哪些

心陽不振證癥狀——心悸不安—久病體虛,損傷心陽,或胸中陽氣不足,日久損及心陽,以致心失溫養。胸悶氣短—胸中陽氣不足。動則尤甚—動則氣耗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心陽虛衰,血液運行遲緩,肢體失於溫煦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沈細無力—心陽不足,鼓動無力。證機概要——心陽虛衰,無以溫養心神。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代表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前方溫補心陽,安神定悸。適用於心悸不安、自汗盜汗等癥後方益心氣,溫心陽,適用於心悸氣短、形寒肢冷等癥。常用藥——桂枝、附子—溫補心陽。人參、黃芪—益氣助陽。麥冬、枸杞子—滋陰(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炙甘草—益氣養心。龍骨、牡蠣—重鎮安神定悸。加減——形寒肢冷—重用人參、黃芪、附子、肉桂(溫陽散寒)。大汗出—黃芪、煆龍牡、山萸肉、浮小麥;或用獨參湯。水飲內停—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夾淤血—桃仁、紅花、赤勺、川芎。陰傷—麥冬、玉竹、枸杞子、五味子。心陽不振,心動過緩(竇房結功能低下)—炙麻黃、補故脂、細辛, 重用桂枝,或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四逆湯。臨證備要——桂枝、炙甘草同用,能復心陽,對心動過緩有效,桂枝壹般可從10克開始,逐步加量,常用至20克,最多用30克,直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有口幹舌燥時再減量,繼服以資鞏固。治療禁忌:麻黃(尤為生麻黃)用量壹般10克,先煎,去上沫,,因含有麻黃堿,可導致血壓升高、異位心率增快、期前收縮,需要特別註意。②生附子因含有烏頭堿有心臟毒性,如引起心率減慢、傳導阻滯、室性期外收縮壹般不用,用量:3-15克,需先煎至口嘗無麻舌感為度。炙甘草大量長期服用易導致水腫,不適宜於濕盛脹滿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紅參雖可以改善心功能及心律失常,但易致血壓升高,對合並高血壓者慎用,同時註意另煎兌服。北五加皮性溫,能強心、利尿、止痛,常用於心功能不全者,因有毒壹般用量3-6克,不可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蓄積中毒,尤其與洋地黃制劑同用時更應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