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價值觀的作文材料
1,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2、人生在世,沒有好的談資,沒有好的事業,整天吃飽穿暖,沒有任何意圖,何樂而不為,異於禽獸。——蘇哲
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壹滴壹滴地滴血來養活別人。雖然漸漸覺得自己瘦了,但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魯迅
4.即使我們是壹根蠟燭,我們也應該“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哭掉”;哪怕我們只是壹場比賽,關鍵時刻也要發光壹次;即使我們死後屍骨腐爛,也會化為磷火,在荒野中燃燒。——艾青
5.我活著是為了讓別人活得更好。——雷鋒
6.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無限地奉獻給為人民服務。——雷鋒
7.人生的價值由妳自己決定。-盧梭
8.只有目標有價值,人生才有價值。-黑格爾
9.工作是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樂趣也是幸福的所在。羅丹
10,壹個人的價值還體現在與垂死、腐朽的生活模式作鬥爭,建設生動、幸福的新生活的能力和力量。-尼采
11.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多做好事,依然能讓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體面而有價值,這本身也算是壹種回報。-馬克·吐溫
12.工作是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樂趣也是幸福的所在。羅丹
13,要愛自己的價值,就得為世界創造價值。-歌德
14,生命的價值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而是用深度來衡量的。列夫·托爾斯泰
15.壹個人的價值應該以他的貢獻來判斷,而不是以他的成就來判斷。-愛因斯坦
16.人只有投身於社會,才能發現其實短暫而有風險的人生的意義。-愛因斯坦
17,對我來說,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為別人操心,享受別人的快樂。-愛因斯坦
18.以活躍的頭腦和務實的目的執行最現實的任務,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事情。-歌德
19,厲害的人,有學問的人是主人,別人是客人。高爾基
20.人生的終極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僅僅在於生存。-亞裏士多德
二、故事素材
1,“杏林春暖”是壹種人生價值觀。
三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董菊,治病從來不收診費,只希望病愈的人給他種幾棵杏樹。幾年後,杏樹變成了森林。他用杏子換糧食,用換來的糧食去餵病扶貧,得到了群眾的稱贊。董菊的“杏林春暖”故事流傳至今。
2.洪戰輝教育基金在京啟動。
2006年4月22日,洪戰輝教育基金會在釣魚臺國賓館正式成立。曾經用愛感動中國的洪戰輝,再次上演了“愛與責任”的感人壹幕:全國391名貧困學生成為首批受助者。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現場授予他“青少年生命教育愛心大使”稱號。
洪戰輝教育研究會主要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組織培養教師經費。“洪戰輝教育助學責任基金”是研習班下設的壹個機構,旨在幫助那些貧困但有誌向的學生。
洪戰輝說,這壹援助基金與其他形式的援助最大的不同是強調責任。這種援助不是慈善,也不是捐贈,而是“借”的形式。每位受助學生都要簽署壹份“道德責任證明書”,捐贈者在日後脫困成才後回饋基金會,讓基金會幫助更多的人。基金前期主要資助貧困高中生。他說自己還是學生,準備把基金交給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3.對事業的追求體現了人生的價值。
侯光炯是中國著名的土壤學家。他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有壹次,他帶著女兒從上海飛到四川,在長沙機場休息。他發現周圍的土壤很濕,但是香樹下的土壤很幹。他覺得裏面壹定有什麽東西,就堅持要帶壹些土回去研究,但是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放進去。他靈機壹動,想到了自己的旅行袋,於是讓女兒把旅行袋裏的衣服和食物倒出來,馬上裝滿了滿滿壹袋土。在場的人都覺得很奇怪。他的女兒向大家解釋說:“泥土是我父親的寶貝,沒有什麽比泥土更有價值了!”"
4、時代的驕傲
我們的“抗非勇士”鄧聯賢,我們的“特型英雄”鐘南山,在大家都受到非典病毒侵襲的時候,把生死放在壹邊,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壹切之上。不怕犧牲,堅守崗位,零距離接觸患者。鐘南山爺爺和同事們沒日沒夜地探索治療方案和措施,鄧連賢叔叔為此光榮地獻出了生命。站在洪峰中的英雄——在開縣抗洪中犧牲的消防員張軍哥哥,9月3日剛過完19歲生日。兩天後的9月5日,他倒在了抗洪轉移災民的第壹線,走完了他短暫的生命旅程。至今,中隊的營地裏似乎還回響著兩天前戰友們的幸福祝願。費俊農和聶海勝這兩位“航天英雄”,不顧個人安危,壹心想著國家榮譽。他們勇敢地進入“神六”,自豪地乘坐“神六”。他們感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不,感動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使航天事業有了新的突破,使中國在未來邁出了嶄新的壹步。他們處處為他人著想,用自己的行動創造了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人生。這些史詩般的事跡怎能不令人震撼?
5.人生的價值在於造福他人。
“活著,對別人有用。”這是張海迪的行為準則。張海迪從五歲開始就告別了美好的童年。從小患截癱,後來又患癌癥。雖然沒上過小學,但她通過頑強的自學成為了哲學大師;她還自學了中醫針灸,並自學了多門外語。尤其是在文學領域,她付出了努力。從《輪椅上的夢》到新出版的《生命的追問》,她已經出版了八本書。她曾向魯西南上婁村小學捐款5萬元,改善辦學條件。殘疾青少年楊曉霞和杜秀秀都得到了張海迪的資助。她經常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壹個想自殺的殘疾女工絕望地打電話給張海迪,海迪和她聊了壹夜。第二天早上,海蒂聯系了相關部門,最終放棄了女工尋死的想法。之後海蒂每月給女工100元,給她自己的衣服穿。張海迪並沒有因為身體殘疾而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的生活充滿了幸福。因為她知道,每壹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還是要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