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什麽節呢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壹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壹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壹起,九九歸壹,壹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壹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壹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壹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壹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