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稀疏,需要兩次才能排完。原因是什麽,解決方法是什麽?
可能寶寶有點冷,現在天氣變冷了,要註意及時添加衣服和被子。註意寶寶的情況,必要時去醫院。
嬰兒糞便混合餵養
哺乳和吃奶的人的糞便和吃奶的人的糞便差不多,但又黃又軟。
加入糧、蛋、肉、菜等輔食後,糞便性質接近成人,每天壹次。
在不改變食物量和種類的情況下,寶寶大便次數突然增多、變稀應視為異常。
1,泡沫狀大便
當食用過多的澱粉或糖類食物時,可增加食物在腸腔內的發酵,產生帶有泡沫的暗褐色水樣便。
2.奇怪而難聞的糞便
偏食含蛋白質過多的食物,這些蛋白質可以中和胃中的胃酸,從而降低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質無法充分消化吸收,再加上腸腔內細菌的分解代謝,這些寶寶的大便往往很臭。
3、大便發亮當攝入過多脂肪時,腸腔內會產生過多的脂肪酸刺激腸黏膜,使腸道的蠕動增加,產生淡黃色液體和大量大便,有時大便發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內滑動。
4、綠色大便如果大便呈綠色,便量少,粘液多,則為饑餓性腹瀉。
另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糞便呈深綠色。原因是配方奶中添加了壹定量的鐵。這些鐵經過消化道與空氣接觸後,呈現深綠色。
5.蛋花湯樣大便病毒性腸炎和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的小患者常出現蛋花湯樣大便。
6、豆腐樣大便多見於黴菌引起的腸炎。
7、水樣便多見於食物中毒和急性腸炎。
8.灰便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梗阻患者會排出灰便。醫學上稱之為泥糞。此外,如果妳吃太多牛奶或太少糖,產生的脂肪酸會與食物中的礦物質鈣和鎂結合,形成脂肪皂,糞便也可以是灰色、堅硬和有臭味的。
9、焦油狀大便由於上消化道或小腸出血而長時間停留在腸內,由於紅細胞被破壞,血紅蛋白在腸內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所以大便呈黑色;由於硫化亞鐵刺激腸粘膜分泌較多粘液,糞便呈黑色有光澤,故稱焦油狀大便,多見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引起的出血。
愛心提醒:正常人也可以通過食用動物血、豬肝等含鐵的食物使糞便變黑,而服用鉍、木炭粉和壹些中藥也會使糞便變黑,但壹般是灰黑色,無光澤。陰性潛血測試可以幫助識別。
10、鮮紅色血便呈鮮紅色,不與糞便混在壹起,只是附著在糞便表面或排便後有血滴或排出,提示是肛門或肛管疾病引起的出血,如痔瘡、肛裂、腸息肉、直腸腫瘤等。
11,果醬樣大便,腸套疊時發現深紅色果醬樣大便;阿米巴痢疾可見暗紅色果醬樣膿血。
12,粘液膿血常見於細菌性痢疾和空腸彎曲菌腸炎。
13,洗肉水汪汪的,血淋淋的,還特別腥。見於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
嬰兒糞便與健康
在有些人眼裏,排便是最臟的“東西”,而且很難聞。很少有人會在排便後仔細觀察排便。看病時問大便,往往是壹問三答,年輕父母甚至不知道仔細觀察孩子的大便。中醫自古就註重觀察大便來幫助診斷判斷疾病,還把大便做成“人之黃”和“清便”作為治療藥物。似乎有必要和年輕的父母談談寶寶的大便和健康問題。
壹、寶寶大便的成分
正常寶寶大便中的水分占幹濕比的80%。可見成分三分之二是食物殘渣,三分之壹是正常腸道細菌,還有微量礦物鹽、膽色素及衍生物、脫落的腸道上皮細胞。其中三分之壹是細菌,令人震驚。事實上,這些細菌對人體是有益的,如大腸桿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鏈球菌等。它們能分解食物殘渣產生維生素供人們吸收利用,與人共同生活。乳桿菌和雙歧桿菌是母乳餵養孩子的主要糞便。母乳餵養的孩子大便主要是大腸桿菌;只有出生後2-3天內排出的深綠色粘稠胎糞不含細菌。
二、寶寶大便的樣子
正常寶寶的大便是黃色或棕色,軟條狀或糊狀。大便的硬度與孩子飲食中排便的頻率有關。母乳餵養的孩子壹天大便2-7次,呈黃色乳狀,裏面可能有奶塊;母乳餵養的嬰兒壹天大便1-2次,淡黃色,較硬;添加輔食後,如果餵綠葉蔬菜,可以排出綠色的大便,而吃了動物肝血或服用鐵質後,大便是黑色的。偶爾還有未消化的瓜子、菜葉、大豆、玉米等。都是在寶寶的大便裏發現的,只要量少都是正常的。
第三,正常嬰兒大便的氣味
新生兒的胎糞不臭,母乳餵養的孩子大便略酸,而牛奶和奶粉餵養的孩子大便有臭味,但沒有成人那麽臭。添加輔食後,大便中的細菌與成人相同,其臭味加重,與成人糞便相似。壹般情況下,腸道細菌對食物殘渣的分解會產生吲哚、氨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有壹定的氣味,但不會太重。如果寶寶大便太臭或者放了難聞的屁,可能是病理性的。
第四,嬰兒大便的酸堿度
哺乳期間正常嬰兒的糞便中乳桿菌和雙歧桿菌較多,分解糞便殘渣會產生較多酸性物質,糞便的pH值往往小於5.5;牛奶或奶粉餵養的嬰兒大便中的細菌與母乳餵養的不同,呈中性或堿性,pH值常為6-8。檢測孩子大便的pH值,可以買市售的“精密試紙”。將試紙的壹端在大便中浸泡半秒後,拿出來與試紙附帶的標準比色圖對比,就可以知道pH值。年輕的父母不妨在家裏備壹套,這樣在懷疑孩子腹瀉的時候,可以檢測壹下酸堿度作為參考。如果小兒腹瀉大便pH值小於6,多是由於小兒受涼、飲食不當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癥狀性腹瀉;如果是感染性腹瀉,孩子大便的pH值往往大於7。
五、大便異常和嬰兒疾病
大便次數、性質、氣味的變化可反映嬰兒疾病,尤其是判斷消化道疾病。
次數變化:大便次數突然減少,大便幹燥,稱為便秘;大便次數突然增多或變稀,內容物發生變化,稱為腹瀉。
性質改變:除了嬰兒大便變稀外,如果有較多粘液或混有血的大便,大便時兒童哭鬧,多為細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如果大便為淘米水樣,排便無腹痛,病兒迅速出現脫水、驚厥、休克,可能是霍亂;湯樣大便可能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海水樣大便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豆腐渣樣大便是真菌性腸炎;糞便中寄生蟲的診斷壹目了然,但肉眼看不到蛹。用顯微鏡檢查糞便中的蟲卵,可以診斷腸道、呼吸道和膽道的寄生蟲病。
顏色變化:寶寶大便呈白色,伴有黃色染色,全身發癢,是膽道梗阻的表現;綠色稀便往往是嬰幼兒著涼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的餵養性腹瀉;大便暗紅似紅豆湯,有腥臭味,為出血壞死性腸炎;果醬色大便是腸套疊或阿米巴痢疾;Tarky黑便可診斷為服用鐵劑和食用大量動物肝血後的上消化道出血。大便鮮紅,帶血是直腸或肛門出血性疾病。
氣味變化:泡沫較多的嬰兒大便酸臭味增加,是由於飲食中糖分或澱粉過多,不能充分消化吸收而過度發酵所致;大便突然變臭,如飲食中蛋白質過多引起的臭雞蛋樣氣味;大便有油膩感的腥臭味,是飲食脂肪過多;大便又臭又大,伴有小兒消瘦,是腸道吸收不良綜合征的標誌。嬰兒因腸癌而出現惡臭糞便的情況極為罕見。
嬰兒大便異常可以診斷的疾病有很多。以上幾點列舉出來,供年輕父母觀察寶寶大便時參考。大便輕度異常的家長可以自行判斷是否有疾病;如果明顯異常,應該馬上去醫院找兒科醫生治療。為了孩子的健康,請關註孩子的大便!
寶寶的大便裏有壹條。
觀察孩子大便的特點是了解嬰兒消化狀態的重要途徑,也是調整孩子飲食的重要依據。要給孩子每天數大便的次數,要在明亮的地方仔細觀察每壹次大便,看特征,聞氣味。
嬰兒出生後十小時內開始排泄胎糞,呈深綠色或暗綠色,粘稠無味,有點像鋪路用的瀝青。胎兒是由膽汁、腸道分泌物、脫落的上皮細胞和胎兒在胎兒體內吞食的羊水、胎毛組成。壹般兩到三天內排出,壹天3到5次左右。如果出生後24小時還看不到胎糞,就要懷疑是不是消化道先天畸形引起的糞便梗阻,要及時診治。
出生後三到四天,胎兒會逐漸過渡到普通的嬰兒糞便。四個月以內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正常大便多為糊狀,稠度均勻,頗似細沙加水後的糊狀,但可能有少許花椒籽大小的顆粒狀物質。用母乳的孩子大便常呈金黃色,偶爾稀如水,濃如湯,可略呈綠色,酸而無味,壹天大便兩至四次。出生時次數可能更多,壹天四五次,甚至每次餵奶後排便。這是因為母乳容易消化,有利於排泄,食物輸入腸道後的反射性蠕動。另外,在出生後的壹到兩個月內,孩子每次排便,似乎都很吃力,全身肌肉都在收縮,滿臉通紅。這是因為孩子的神經發育還不完善,神經沖動還不能分化。壹次排便沖動導致全身肌肉收縮,隨著孩子的成長會逐漸局部化。
如果妳壹天排便4-5次或更多,或者相反,兩到三天排便壹次,但大便特征如常,孩子體重增加,精神狀態良好,就不需要過濾了。
大便的顏色可以和食物有關,橙汁讓大便呈綠色,番茄汁讓大便呈紅色等等。如果大便的頻率或稠度發生變化,要及時調整寶寶和媽媽的飲食。如果孩子體重增長變慢,精神狀態不好,煩躁哭鬧,要盡早就醫。以下關於寶寶大便的常識可以作為參考。
(1)排便次數增多,質地較平時稀薄,顆粒多,有酸味,是脂肪消化不良所致。母乳餵養只能給孩子前半部分奶,脂肪含量高的後半部分奶被擠出丟棄。同時,媽媽可以多喝水,少吃高脂肪或高油的食物。吃奶的人可以餵脫脂牛奶,或者將牛奶煮沸後稍微冷卻,去掉表面凝結的“奶皮”。
(2)大便呈水樣、泡沫狀、辛辣、酸味,可能是糖消化不良所致。也可能是腸道感染和炎癥或多或少是其他原因,需要診斷和治療。寶寶飲食中的糖分主要是牛奶中的乳糖和調味時添加的蔗糖。排酸水樣便時,如能排除腸道炎癥的可能,應減少或暫時停止奶類食物,更換米湯或淡豆漿,用葡萄糖代替蔗糖調味。
(3)大便有臭雞蛋味,可能是蛋白質不能消化。奶量可以限制在1-2天不加輔食。添加了蛋黃和魚的孩子可以暫停添加,大便應該會恢復正常。可以給孩子服用多種維生素制劑,幫助消化。
(4)大便呈褐色,球形,較硬,為便秘,周圍可能有少許血,為大便硬傷肛門所致。大便幹燥的孩子要多喝溫水,多吃水果蔬菜。另外,可以每天給孩子吃點蜂蜜,預防便秘。調蜂蜜水的時候要用溫水調,不能用開水。拉肚子就停用。
(5)添加輔食引起的腹瀉,大便稀薄,含有所有添加的食物,有少許消化或未消化的原形。這時候就可以停止進食了。如果只是輕度腹瀉,如果次數增加不多,水質也不是很大,可以繼續減量。
(6)大便有以下特點,多為病理性腹瀉,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大便呈膿性、血性,如有粘稠的流鼻涕則呈紅色或褐色;排便次數明顯增多,如水樣、換尿布時註水;大便呈柏油樣黑色或暗紅色,或帶大量血。
只要不稀,沒有泡沫,就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