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花鼓舞的歷史淵源
秭歸花鼓舞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秭歸花鼓舞的基本舞蹈詞匯在《楚辭》中就被描述為“踏步轉身,兩袖前彎,跺腳轉雙中”。
秭歸民間打花鼓歷史悠久,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三閭,自古以來就有壹種古老的舞蹈“三閭花鼓子”。舞蹈由丹丹和小醜表演,很多人抨擊音樂。它的表現形式很獨特:表演者手持折扇和紅手帕,身著鮮艷的服裝和獨特的頭飾,腳上穿著繡花鞋,小醜腳上穿著亞麻涼鞋,載歌載舞,中間夾著白字。每當五月初五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們就在屈原廟前舉行元宵節,表演泥土芬芳的花鼓。此後,每逢節日,或天下太平、莊稼豐收、新居落成、老人過生日時,民間自發組織的燈會就在城鎮、鄉村、稻田、廳堂等地演出。
70年代初,秭歸花鼓戲被列為宜昌市“七鼓壹歌”,1981年被收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1998年被湖北省舞蹈家協會收入《湖北民間舞蹈集成卷》。
新《秭歸花鼓舞》由傳統花鼓發展而來,以建東花鼓、三閭花鼓、跳花鼓為核心,以花鼓的“大鑼腔”長唱腔為基調,以小鑼腔、段陽腔、信陽腔等曲調和鑼鼓為主調,花步繞鉤,壹路暢快,丹。氣氛喜慶、熱烈、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