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食譜大全 - 厥陰病方劑及臨床運用

厥陰病方劑及臨床運用

壹、烏梅丸

古代劑量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幹姜(十兩) 黃連(壹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汗)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蘗(六兩)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

烏梅(270g) 細辛(90g) 幹姜(150g) 黃連(240g)當歸(60g) 附子(90g,炮) 川椒(60g,去汗) 桂枝(90g) 人參(90g) 黃柏(90g)

現代應用:

1、頑固型慢性腹瀉,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癥等查不出實質腸道器質病變。

2、主治肝熱陽郁證。

二、烏梅甘草湯

治胃痛。

當歸四逆湯

當歸(90g) 桂枝(90g) 芍藥(90g) 細辛(90g) 甘草(60g) 通草(60g) 大棗(25枚,擘)

主治:脈沈、細。手足厥冷、腸道發炎、腹部扯痛。

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附子湯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

當歸(9g) 芍藥(9g) 甘草(6g,炙) 通草(6g) 桂枝(9g,去皮) 細辛(9g) 生姜(24g,切) 吳茱萸(30g) 大棗(5枚,擘)

主治:厥陰四逆、內有久寒。

四、四逆散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幹 柴胡 芍藥各十分(各6g)?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大汗出,熱不去。手腳冷。

五、瓜蒂散

瓜蒂(3.8g,熬黃) 赤小豆(3.8g)

瓜蒂散是湧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六 、茯苓甘草湯

茯苓(6g) 桂枝(6g,去皮) 甘草(3g,炙) 生姜(9g,切)

張仲景用本方治療水飲停留於胃中,阻礙氣機,郁遏清陽所致的“厥而心下悸”。

七、五苓散

豬苓(9g,去皮) 澤瀉(15g) 茯苓(9g) 桂枝(6g,去皮) 白術(9g)

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八、人參附子湯

主治咽喉不利、唾膿血、拉肚子不停。若不好可改為人參幹姜湯。

九、麻黃升麻湯

麻黃(7.5g,去節) 升麻(3.8g) 當歸(3.8g) 知母(2.3g) 黃芩(2.3g) 萎蕤(2.3g) 芍藥(0.8g) 天門冬(0.8g,去心) 桂枝(0.8g,去皮) 茯苓(0.8g) 甘草(0.8g,炙) 石膏(0.8g,碎,綿裹) 白術(0.8g) 幹姜(0.8g)

本方主治邪陷陽郁,寒熱錯雜之證。麻黃升麻湯,方中升散、寒潤、收緩、滲泄諸法具備,推其所重,在陰中升陽,故以麻黃升麻名其湯。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藥、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歸、術、萎蕤緩脾,以致津液。獨是十味之藥,雖有調和之致,不能提出陰分熱邪,故以麻黃、升麻、桂枝、幹姜開入陰分,與寒涼藥從化其熱,庶幾在上之燥氣除,在下之陰氣堅,而厥陰錯雜之邪可解。

十、幹姜黃連人參湯

幹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9g)

主治消化性潰瘍。癥見胃脘疼痛,饑餓時加重,吞酸,納差。舌苔薄黃,脈細。本方寒熱並用,扶正祛邪。《傷寒論》用於心下痞硬、嘔逆、下利等癥。方中幹姜辛溫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陰寒,促脾為胃敷布津液;黃芩、黃連泄熱燥濕,除胃中積熱;人參扶助正氣。四藥合為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泄熱除痞,平衡陰陽,恢復脾胃受納腐熟、運化轉輸功能之良方。

十壹、白頭翁湯

白頭翁(6g) 黃柏(9g) 黃連(9g) 秦皮(9g)

熱毒痢疾。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十二、小承氣湯

大黃(12g,酒洗) 厚樸(6g,炙,去皮) 枳實(9g,大者,炙)

陽明腑實證。癥見譫語,便秘,潮熱,胸腹痞滿,舌苔老黃,脈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脹痛,裏急後重,亦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