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食譜大全 - 茶道的精神內涵

茶道的精神內涵

 茶已不局限於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展升華為壹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那茶道精神內涵有什麽?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茶道的精神內涵,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精神內涵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並力求最終證道的壹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壹。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壹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日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各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壹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道?源於道家,其概念飄忽不定,語焉不詳,可意會,而難以確言之。後又衍生出儒家之道、佛教之道等等。因理念不同,信條各異,致使各家之道又不盡壹致。隨著近現代學術研究的開展,道這壹古老的概念又獲得了新生,最終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的同義語,所指可闡釋為?宇宙法則?、?終極真理?、?萬物本質?、?世界本源?、?運動規律?等諸多概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儒道互補?,唐宋以降又趨於?三教合壹?。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佛法、道藏,而道士、比丘也大都旁通儒典。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禪宗壹派,便是在對孔孟老莊的諸多理念加以改造並吸收融合而形成。宋明新儒學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謂?朱子道,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竭力提倡三教合壹,曾有?釋道從來是壹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之名言。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壹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壹塵不染萬慮不生?。

茶道的泡茶步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壹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壹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壹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壹長條方桌,背後設壹屏風,中間壹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壹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於旁邊。

 準備器具:壹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壹茶煲(盛開水用);壹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壹茶洗(洗茶杯用);壹茶葉罐(裝茶葉用);壹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壹瓶裏;壹小香爐,茶座上擺放壹套聞香杯、壹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註重)有禮。人員壹般為壹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於腹前掩於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壹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並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壹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後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凈手(象征性)然後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後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於凈心)然後茶師點燃香爐,壹放於自己桌上,壹讓侍女放於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於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於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後茶師將茶具放於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洗茶

 巖泉初沸?第壹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壹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註入開水煮茶;煮好後,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後,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於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註入茶壺中,盡量註過多量的水,然後用壺蓋輕輕壹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後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裏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於茶杯上,也為三淋,第壹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註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後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於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壹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於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壹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致的茶壺還須泡上壹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於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於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後將茶杯放於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後,依次往茶杯裏註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裏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後,再次註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於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於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壹起,然後取下聞香杯,雙手端於鼻前,撚轉而嗅,然後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註上茶水後,取聞香杯覆於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靜氣,然後將絲帕放於左手,用右手折疊,將茶杯放於絲帕上,然後雙手放茶杯於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壹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於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後侍女捧案依次奉於客人,先客後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壹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於杯上,壹起端於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於鼻前,撚轉而嗅,然後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於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後遮註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於杯前部,防禦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後放下。(對於品茶時動作最為註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壹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註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壹做壹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註意的)品飲壹***舉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壹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後,將茶杯放於自己桌上,眾人靜肅壹段時間,不僅回味剛才喝過的茶,也默默感受這壹切。

 禮盡謝茶?最後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壹排行禮,主客回禮,壹同謝茶。茶師走後,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後,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圓滿成功的舉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