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系的介紹
晚年定居徽州祁門的晚唐詩人張誌和,壹句“桃花流水鱖魚肥”,直讓人垂涎三尺。詩中所說的鱖魚就是徽州山間小溪中的石桂魚,又名桃花桂,肉味鮮美,在桃花盛開時最為肥嫩。南宋年間,以皖南山區特產馬蹄鱉(甲魚)、牛尾貍(果子貍)做的菜,就聞名於世了。
當時宋高宗趙構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就舉了宣城北宋詩人梅堯臣的兩句詩:“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貍。徽州筍子多,筍菜也多。歙縣問政山所產的苗筍最有名,因為土質的緣故,這種呈象牙色的筍子細嫩無比,扔到地上就碎了,是制作徽菜的好原料。
據說,在杭州經商的歙縣人常托人從家鄉捎帶問政山筍。沿著新安江而下的徽州人,行舟時順帶著將些竹筍剝開,切好做入砂鍋,用炭火清燉,到了杭州,打開砂鍋,香氣幾乎遍及杭州城。偏安於杭州的南宋王朝對於徽州的山路野味喜愛有加。問政山筍就是貢品之壹。
徽州食材豐富多樣,產有可食用的蔬菜、果品、真菌、澱粉、竹筍、野菜鮮花、藥材等8大類800多種,飼養和野生的動物200多種。徽菜的原料,也隨時間變化而改變。壹些在沿海地區的徽商,除了從家鄉帶走山貨,回鄉時也將幹貝、海參等海味帶回來,徽菜中也就出現了海味。
鱖魚是淡水魚中的極品,鮮嫩細膩,清香帶甜。徽商由石臺、貴池、安慶等地回屯溪途中,見到就會購買,為了防止魚變壞,就層層撒鹽,到家後鱖魚表皮有些臭味,舍不得扔就燒著吃,沒想到味道極好,臭鱖魚因而天下聞名。
微菜的特色,以前壹般認為,重油、重色、重火功。現在被概括為四點:以鹹鮮為主,註重本味;註重火功;文化底蘊深厚;講究食補與養生。徽菜烹飪方法有燒、燉、燜、蒸等,其中的燉,就是不破壞原料的營養,讓人吃了更容易吸收。
徽文化中有新安醫學,而很多徽菜師傅都是新安醫學的繼承人,那些強身健體的食療藥膳,也很早被融入徽菜。《徽州文化全書》“徽菜”卷所記載的87款徽菜,有72款是績溪人創制的。在菜式上,徽菜有筵席大菜、和菜(套餐)、五規八碟十大碗、大眾菜和家常菜等。民宴中,壹品鍋、六大盤、九碗六、十碗八等相當講究。故園東望,吃中有鄉戀。從績溪走出的胡適,漸行漸遠,但他總是喜歡吃家鄉菜,除了蝴蝶面,就是壹品鍋了。
胡適的夫人擅長這道菜,所以不論在京城,還是身居國外,胡適總是向朋友們推薦,品鍋也因此香飄海內外,進而順湯順水地被叫作“胡適壹品鍋”了。
在歷史的浪潮中,不存在壹成不變的事物,徽菜亦是如此。盡管今天的徽菜已不再是明清時期江南豪紳、富賈所熱衷樂道餐飲巨頭,但是在20世紀年代後,加入沿江、沿淮風味菜肴後的徽菜,憑借其豐富的品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打動了無數人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