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燥濕化痰類《精選男科常用方新解》
第壹 組 成
半夏(湯洗七次)、陳皮各150克、 白茯苓90克、炙甘草45克。
第二 用 法
上藥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烏梅1個,同煎至9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侯。
第三 功 能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第四 主 治
主痰濕內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苔白膩,脈象滑。
第五 應 用
男科臨床適用於男性不育之少精子癥、死精子癥、精液酸堿度異常、精子過多癥。性欲減退、陽痿。
第六 方 義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陳皮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行則痰化;痰由濕生,故以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協同半夏、陳皮和胃祛痰止嘔;少用烏梅,味酸收斂,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過。凡是痰濕為患,均可用本方增損治之。
第七 新 解
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藥也。方中入脾經藥2種有半夏、陳皮;入心經藥2種有白茯苓、炙甘草。從藥物功能分類來看,止咳化痰藥1種有半夏,理氣藥1種有陳皮,滲水利濕藥1種有茯苓,補氣藥1種有炙甘草。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足太陰脾經藥也,脾為生痰之源,喜燥惡濕,氣順則痰降濕運;茯苓滲濕健脾;甘草益氣健脾。眾藥合用,則濕去痰化,脾得健運。
第八 按 語
本方是治療濕痰的要方。濕痰之成,多因飲食生冷,脾胃不和,運化失健,以致濕聚成痰。大凡痰濕為患諸病,基本上是以此方為主加味治療。
第九 原 文
二陳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壹兩半。
上為?咀。每服四錢,用水壹錢,生姜七片,烏梅壹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第十 文 獻
《醫方考》 :名曰二陳,以橘、半二物貴乎陳久耳。
《丹溪心法附余》 :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蓋補脾則不生濕,燥濕滲濕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虛燥癥,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嘗論之,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
《古今名醫方論》 :李士才曰,肥人多濕,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成燥濕之功;甘草佐陳皮,同致調和之力,成無己曰,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經》曰,辛以潤之是也。行水則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張氏醫通》 :此方本《內經》半夏湯及《金匱》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氣,烏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濕之專劑也。
《醫林纂要》 :痰者,水濕之滯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潤腎補肝,開胃瀉肺,去濕行水之藥,而滑能通利關節,出陰入陽,是能治水滯下行,故主為治痰君藥;水隨氣運,水濕之滯而成痰,以氣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溫,主於行氣,潤命門,舒肝木,和中氣,燥脾濕,瀉肺邪,降逆氣,故每合半夏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漬土中則為濕,濕積不化則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專主滲土中之濕;脾不厚不能勝濕,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緩,過緩則恐生濕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濕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時方歌括》 :此方為祛痰之通劑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濕也,茯苓滲濕以鎮其動。方中只此壹味是治痰正藥,其余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中,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風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古聖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窮古訓,以半夏為祛痰之專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礬,致降逆之品反為湧吐,堪發壹嘆。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86;2:40):烏梅滋陰斂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陰以滋胃津。方中夏、橘雖貴在陳久,仍不失劫陰之弊,伍以烏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盡失,而無傷陰之虞,烏梅生津而無滋膩之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烏梅之功厥偉,其功不可泯也,為方中畫龍點睛之處。二陳湯中烏梅滋養胃陰,收斂肝氣之功,後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