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食譜大全 - 關於清明節的傳奇故事

關於清明節的傳奇故事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重耳為了躲避天譴而逃亡他鄉。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最初大多分道揚鑣。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昏了過去。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君主,也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壹的晉文公。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內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帶朝廷受賞為官。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晉文公不得不去討好。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背著母親躲在綿山。

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綿山,但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把火燒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壹面,火燒起來介子自己就出來了。晉文公下令提升火燒山。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撲滅後,介子終究沒有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看著介休的屍體哭了,然後把介休和他的母親埋在燒焦的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休山”,並在山上修建祠堂,將火燒山獲釋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告訴全國每年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吃冷食。

擴展數據

1,柳樹:

關於清明節插柳的習俗,有好幾個傳說。壹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教導人民的農耕始祖神農。柳條有預報天氣的功能,所以古語雲:“柳條綠多雨;柳暗花明又壹村的說法。農業活動與天氣密切相關。神農教人們辨別柳條,以觀察天氣變化,安排農事活動。

在壹些地方,人們仍然在屋檐下懸掛柳條來預報天氣和安排農業活動,這是非常古老的。還有壹種說法是辟邪。中國人把清明節、七月和十月視為三大鬼節,是鬼魂出沒的時間。為了防止鬼魂的騷擾和迫害,人們放上柳樹,戴上柳樹。這種習俗深受佛教的影響。佛教中,觀世音菩薩觸水助人,所以人們認為柳條可以驅鬼。北魏賈思勰寫的《齊姚敏書》中有記載:“取壹枝柳枝,放於屋中,百鬼不入屋”。無論從那個傳說,我們都可以看出清明插柳的習俗由來已久。

過去,人們不僅在清明節插柳枝,還在頭上戴柳條。據說黃巢起義時規定“清明時節以劉岱為號”。起義失敗後,劉岱的習俗逐漸被消除,僅在雲南等少數地區,只保留了插柳的習俗。

明清時期,插柳的習俗已遍布全國。更註重清明習俗的揚州,不僅在屋檐下擺柳枝,每年清明男女都要佩戴柳枝。當時有句民謠說“清明不穿柳,美人成頭。”近代插柳穿柳的習俗已不多見,僅在江南地區有少許殘留。

2.搖擺

關於蕩秋千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壹說是由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壹種武術活動演變而來。據《古今藝圖》“蕩是北山容之戲,易學。齊桓公伐山,傳如中國。”壹說起源於漢武帝時代。第壹個祝壽詞叫《錢球》,是漢武帝後院的戲,後來叫《秋千》。雖然眾說紛紜,但秋千是壹項長期的娛樂,這是無可非議的。

秋千在南北朝時傳入南方,在唐代興盛。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時期,每逢寒食、清明節來臨,宮內都要豎起壹個秋千架,供嬪妃、宮女們盡情玩耍。唐代大詩人韋莊對當時的清明節秋千描寫得特別好:“滿街柳綠如煙,畫出壹片清明三月天。這就像壹個女孩在紅杏出墻的窗簾裏扔秋千。”

遼代清明節最重。清明節到來時,從宮廷到平民百姓都喜歡蕩秋千。蕩秋千的繁榮可見壹斑。到了明代,秋千的南方逐漸衰落,到了清朝以後,又在北方興起。“家家戶戶為戲搖擺”相當古舊。

3.放風箏

清明時節,陽光明媚,春風緩慢,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唐代有人寫詩:“草長鶯飛二月,堤上柳醉春煙。孩子們早早放學回來,忙著在東風裏放風箏。”可見,放風箏遊戲在唐代是很流行的。據說風箏是漢初將軍韓信創造的。上面有壹根竹笛,風壹吹就能發出聲音,就像古箏壹樣,因此得名風箏。

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起源很早,延續很久。放風箏不僅是壹種娛樂,也是壹種體育活動。放風箏時,故意把風箏的線弄斷,這叫“放晦氣”。《紅樓夢》中賈府貴婦放風箏辟邪就是這種習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