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蜜三刀
上中學以後就不愛吃這東西了,也很多年沒有吃了。前幾天朋友買了壹袋,我嘗了壹塊,竟覺得很好吃。所以,昨天又買了壹袋。
蜜三刀是我們老家的傳統糕點。看了其外形,對其名字的來歷我有了些疑惑。“蜜”我是知道的,因為真的很甜,疑惑就疑惑在這“三刀”上。說是三刀,可我明明只看到了兩刀,壹塊正方形的果子上被橫切了兩刀,果子被開成三瓣,三瓣的下面連著,並沒有切斷。果子從側面看起來像壹個“山”字。那第三刀在哪呢?我估計啊,這“三刀”便是指的那被劈開的三瓣吧,並不是真的指下刀的次數。
蜜三刀的口感,從外酥到裏,每壹口咬下去都是酥脆的,但這種酥卻是不會掉渣渣的那種。是軟裏帶酥,酥裏帶韌。這就好像中國功夫壹樣,每壹分力量裏都帶著柔,每壹分柔裏也都藏著力量。只所以能成為傳統美食流傳至今,那可不是徒有虛名的,能有這種口感,我想制作的工序中壹定自有壹番功夫在。
蜜三刀的外形看起來很有意蘊。最下層有壹片白色的墊片,像馬背上的小馬鞍。這壹層是最酥脆的部分,薄薄的壹層中間還冒著小氣泡。這“馬鞍”上面就是“山”字壹樣的糕體了。若整體連著白墊片看,忽然覺得這壹塊小小的糕點中是蘊藏著莊稼人的美好心願吶!瞧,下面的薄片是土地,上面的三個瓣兒就是蓬勃生長的麥苗兒了。
可不是嗎?再看這果子最外層還裹著壹層密密的白芝麻,這給果子的甜裏又添了濃郁的香。
這農人壹年到頭盼的是個什麽?盼的就是自己勤勞的雙手為全家掙個滿口的香甜。
這蜜三刀真是把農人的期盼全揉了進去哇!
壹方地,壹片麥,以勤勞灌之,香甜滿溢。
小時候,這糕點便是走親訪友尚好的禮品了。逢年過節,家裏長輩會上集市把這些糕點采購回來,放在堂屋(客廳)條幾(茶幾)的側櫃裏。我跟哥哥發現了,定是要做些小動作的。趁大人都不註意的時候,偷偷溜進堂屋,壹人捏壹塊,壹溜煙地跑出家門。到大人看不見的地方盡情享用。
那時吃東西才叫細嚼慢咽,糕點不會壹下被放進口中。用手捏著糕點,放在嘴外面,先用舌頭舔幾下,然後用大門牙當作切刀,輕輕壹切,壹小塊掉入口中,再把這壹小塊在口中細品。這壹小塊糕點是要花差不多壹個小時時間把它吃完的,完了還不忘把手上殘留的余味也吮幹凈。
小時候它是極品美味,後來上中學了也就不愛吃了,覺得太甜膩。很多年沒有吃,如今再吃它,卻又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
我就想啊,人們喜不喜歡壹種食物有時候跟它的味道的好壞沒有什麽關系,卻跟吃它的人的心境有關系。
同樣壹種食物,我們可以從喜愛到厭惡,也可以重新從厭惡再到喜愛。小時候愛吃它,是因為那時零食少,它便成了壹種美味。後來厭惡吃它,是因為好吃的東西太多了,便厭棄了它,嫌它太甜膩。現在又喜歡上它,是因為它承載著我滿滿的童年回憶。
有些食物能流傳下來也並不是因為它的味道有多獨特,而是因為它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人們只要吃壹口它,不需要吃多,便能在甜中憶前人之苦。
現在的富足生活來的並不容易,所有的甜與香中都藏著前人的勤勞與智慧。今天的蜜三刀,我依然選擇細品,壹品中國農人的辛勤與汗水;二品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