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壹篇關於吃竹蟲的作文
來,來,誰怕誰。於是,我點了壹盤脆皮炸竹蟲。
竹蟲形似蜂蛹,但全身白色。炸好後,放在盤子裏,閃閃發亮。那壹天,在場的人都是真正的吃貨,壹個個無所畏懼。幾筷子,壹盤竹蟲就被消滅了。
許多年後,那種味道仍縈繞在我心頭。酥炸可能不是它的最佳做法,因為它的體量很足,體內已經富含油脂,而酥炸的外層又有些重復,這也搶了食材本身的味道。然而,即便如此,那種甜味依然能在瞬間充滿妳的口腔,細細咀嚼,嘗起來像奶酪。後來在各地吃了幾次竹蟲,每次都有驚喜。
所謂竹蟲,在“少年”時期也叫竹蛆——既然是蛆的壹種,那“黑暗”的程度可想而知,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後都害怕自己會灰心。“成年”(以破蛹為界)後稱為竹蜂,又名竹象,又名象鼻蟲,是壹種極其醜陋的甲蟲。在盛產竹蟲的廣東廣寧,竹蟲也被稱為“筍蛆”。作為害蟲,它專門吃嫩竹筍。起初是米粒大小,逐漸長到手指大小。它寄生在竹筒裏,從竹尖到底部,最後在根部吃,這是最肥的時候。從此它不再吃蛹,然後破殼而出。
人吃竹蟲,就是在寄生的時候,蛹還沒破的時候,最好在停止進食的時候(農歷十月居多)抓。被竹蟲吃掉的幼竹經常折斷。只要妳在竹林裏看到碎筍落地,基本都是竹蟲幹的。這種竹子還會繼續生長,但是已經沒有竹尖了,俗稱“無尾竹”。因為內部已經被竹蟲吃掉,韌性有限,所以人們在用竹子制作工具時,不會選擇這種無尾的竹子。
竹蟲壹般分布於福建、廣西、湖南、四川四省,在廣東、浙江、江蘇也很常見。因為竹蟲大多是壹筍壹蟲,偶爾也有壹筍二蟲,所以除了產地,其他地方都挺貴的。據說它的蛋白質含量遠遠超過雞蛋,而且富含氨基酸。在西雙版納等地壹直是極好的滋補食品。而且它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55.9%,吃起來不用擔心胖。要不是它恐怖的外表,估計很多女生都會喜歡。
炒竹蟲的步驟極其簡單。先將竹蟲用70℃的熱水燙死,再煎三分鐘至暗黃色。撒上鹽和胡椒粉,就是椒鹽竹蟲。也可以用鍋煎,註意翻面。炒的時候唯壹要註意的就是火不要太大,否則體內的蛋白質會被浪費掉,只剩下空殼。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炸竹蟲。因為竹蟲本身就很肥,炒的時候不宜用太多的油和調料,否則會沖淡原有的風味。這種做法可以突出竹蟲本身的甜味。如果口味比較的話,好像順德有盲目炒奶,甜的是甜的。
如果喝酒的話,燉竹蟲也是壹個不錯的方法,香氣更濃,但是因為調料多,油也相對重,味道比較復雜。
不過傳說中最好的竹蟲吃法,我還沒試過,就是生吃。據說舊時竹農對竹蟲的危害深惡痛絕,捉來後咀嚼泄憤,卻得到了好滋味。根據我對竹蟲的了解,這種吃法真的很有道理。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即使加熱後,濃郁的奶酪般的香氣也會在腳和臉頰上停留很久。生吃的話,原味不會被破壞,風味只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