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藥物組成
生姜(切)四兩 甘草(炙) 三兩 人參三兩 幹姜壹兩 黃芩三兩 半夏(洗)半升 黃連壹兩 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壹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壹升,日三服。(附子瀉心湯,本雲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姜瀉心湯,本雲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術,加黃連,並瀉肝法)。
適應證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腸鳴下利,或脅下作痛,小便不利,脈沈弦,舌苔水滑。
原文
第157 條。
方義
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加生姜而成。證屬脾胃虛弱,中氣不運,故飲食難於消化,致使水飲內停而成痞。
藥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飲,佐以半夏滌痰消痞氣; 幹姜溫中以去寒邪; 人參、甘草、大棗甘溫扶虛,補中益氣; 黃芩、黃連苦寒而降,以治胃氣上逆。
選註
《醫宗金鑒》“名生姜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氣; 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幹姜、甘草以溫裏寒; 黃芩、黃連以泄痞熱。此方備乎虛水寒熱之治,對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尤在涇:“汗解之後,胃中不和,既不能運行真氣,並不能消化飲食,於是心中痞硬,幹噫食臭。
《金匱》所謂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噫,噯食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土得不及而水邪為殃也。故以瀉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
按語
本方治胃不和而有水氣之痞,此證水氣雖已波及脅下,但病根猶在於胃。因寒熱互結較重,故心下痞滿且硬。胃虛食滯,故見幹噫食臭等證。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相比,而以水氣之患為突出。水氣不化而橫流,故脅下作痛;若水走腸間,則腹中雷鳴下利。
所以,本方重用生姜之辛散以和胃散水,他藥則與半夏瀉心湯同。本證如見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為要。
方歌
生姜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
噫氣下利芩連草,參棗半夏與二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