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乳的起源
“腐乳”,在齋食裏又稱為“佛予”。起源於唐代的益陽。
唐朝元和年間,坐落在益陽會龍山下的白鹿寺,是唐憲宗敕建的中國名寺之壹。寺內有位高僧,名廣慧禪師。
有壹日,廣慧禪師在齋堂用膳之後,剩下幾塊豆腐沒有吃完,想留著下壹頓再吃,就放進碗櫃裏,自己出寺化緣去了。
沒想到,這壹去就是兩個來月。等他回寺後,打開碗櫃門壹看,那幾塊豆腐上已長出了毛絨絨的白黴。用筷子輕輕壹點,很柔嫩細軟,並散發著壹股香氣。再把沾在筷子上的壹點點往口舌上壹嘗,感覺味道透鮮的,只是沒有鹹味。於是,他用少許食鹽泡制成鹽水,再用筷子夾壹點黴豆腐,放進鹽水裏蘸壹下,再嘗,這下感覺是鮮味有了,鹹味也有了,很是美味。
膳房和尚想道:“我來照著這個方法重新做壹次,做出來給我們寺裏人當菜吃,免去結冰天不好入菜園摘菜的困難。”他向廣慧禪師反復詢問後,就自己開始做起來。兩個月後,果真也做出了這種發酵的美食。
寺裏的和尚禪師們對這通過發酵長滿絨毛的豆腐,認為是佛的給予,稱其為“佛予”。民間順稱之為腐乳。
在楚地,腐虎諧音,虎貓同意,為避諱,慢慢改稱貓乳、貓魚,因此,在湖南益陽、長沙壹帶,習慣稱為貓魚。
腐乳的制作方法在白鹿寺代代相傳,目前已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