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保健論文。
如果我們認為社會環境對醫學的發展至關重要,那麽我們可以肯定上述影響必然存在,而且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更為明顯,無需尋找太多證據。養心養生的觀點是:“戰鬥,妳會更瘦;讓路,變胖。”在營養匱乏的古代,肥胖是健康幸福的象征,而今天,人們卻在為如何減肥而發愁。因此,研究現代社會對古代中醫養生的影響,以及中醫養生如何適應這種影響,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對於中醫養生學的研究,應該是今後的中心任務。本文的內容是作者對這壹課題的初步探索。壹、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各種因素的變化從醫學革命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是指健康革命第二階段的社會。在中國,雖然第壹次健康革命還沒有完全完成,但是從全局來看,從城市和農村的長期趨勢來看,可以說已經進入了第二次醫療革命時期。
從中醫養生誕生的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與人體保健相關的因素發生了如下變化:
1.病因與疾病:病因:從生物、環境因素到生活方式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疾病:從窮病(傳染病、寄生蟲病)到文明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退行性疾病、肥胖、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等。).
我國城鄉居民前三位死因(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與發達國家相同,這三種死因與生活方式的相關度分別為47.6%、43.2%、45.2%。
2.精神狀態:從放松到緊張。與古代社會相比,現代社會腦力勞動增加,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增強,信息量大,居住和交通空間擁擠,人際關系復雜,是現代人心理緊張的根本原因。
3.身體活動:從多到少。隨著工業革命、城市化和信息革命的發展,人們在生產、辦公和交通方面的繁重體力勞動被“按鈕工作”所取代,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
4.營養:從短缺到過剩。再加上體力勞動減少導致的營養消耗減少,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多種維生素等相關疾病明顯增多。
5.健康要求:從無病長壽(生物學角度-→“不僅沒有生理缺陷,還要有完整的身體、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由世衛組織定義)這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結果。
6.保健對象:老年人優先-→老年人和年輕人並重。因為中青年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了,現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中最為突出,心身疾病年齡前移,老齡化社會成為普遍現象。
7.欲望概念:從禁欲到享樂。對物欲、肉欲、情欲、精神欲等的追求和享受。不再被視為邪惡,而是應該。與健康有著特殊關系的抽煙、撒潑、吸毒也很猖獗。
8.從順應自然到改造自然。壹方面,現代社會改造自然的成果為人類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受自然因素的幹擾。另壹方面,由於這種轉變太快太劇烈,人類很難迅速適應,影響健康,比如電視病、空調病、電腦病、噪音和電磁危害、高樓恐懼癥、星期壹綜合癥、辦公室綜合癥等等。第二,社會變遷對中醫養生的影響。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各種因素的變化,使得中醫養生的地位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了解這種變化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政策,可以使中醫養生趨利避害,發揮其優勢,以其固有的特點在現代社會的個人保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病因和疾病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有利於中醫養生。中醫養生方法有以下幾種:調節四季、生活規律、慎獨七情、節欲、運動、靜力、藥物養生、食物養生、玩物養生顯然,這些方法屬於生活方式的範疇,它們只是針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現代疾病。其實中醫養生的方法對古代社會的主要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作用不大,因為主要是環境和生物因素造成的,必須通過公共衛生來預防。
中醫養生必須:第壹,發揮優勢,致力於研究現代行為,比如看電視、小空間生活、求職、學習、坐辦公室、比賽、旅遊等等。第二,改變不適合現代生活的行為養生法,如《內經》:“春三月,夜臥,早起,庭闊步,緩使命。”現代的發型和生活空間都不適合這個。第三,研究中醫養生對現代疾病的作用。
2.心理狀態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的影響有利有弊。中醫養生主張精神要放松。《道德經》說:“人皆熙熙攘攘,若享太牢,必在平臺上;我是壹個人,我怕沒有它的跡象,像壹個嬰兒的未出生的孩子,我怕沒有回報。”《內經》:“情誌不壹,必致臟”。這種養生法壹方面可以調節平衡現代心理;另壹方面,這種養生方式與中醫養生中的生活態度融為壹體,這在現代社會是不可行的。
因此,首先,中醫作為壹種技術,應該改進和擴大精神放松方法的應用,如將靜態練習應用於運動員,以加快他們的恢復;在工廠裏設立壹個精神放松室,以平衡工人緊張的神經。第二,中醫養生作為壹種生活態度,不應該提倡。
3.體力活動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不利於中醫養生。因為中醫養生運動的壹般方法都是低運動量的,比如五禽戲、易筋經、氣功、太極拳等。,運動量大的武術不屬於中醫養生範疇,很難預防運動量過少導致的現代病。
在不影響其他特征的情況下,可以盡量增加中醫養生運動的運動量。
4.營養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有利有弊。中醫養生主張抑制食欲。飲食箴言說:“貴身貴,父母遺骨以口傷身,萬物噴湧...因為妳的縱味,五味太多,疾病就產生了。"孫真人枕曰:"早上侵壹碗粥,晚飯不教夠。“第壹,這種觀點和方法對減少現代人的食物攝入量有積極作用。但第二,這種觀點和方法很難被現代人接受,是以犧牲人們的美食享受為代價的。三、其典型表現——素食對健康弊大於利。第四,中醫保健方法缺乏運動,加劇了營養的相對過剩。
需要找到壹種既能滿足人們飲食享受又能減少營養攝入的飲食方法,同時加強中醫養生運動的鍛煉。
5.健康要求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不利於中醫養生。中醫只強調心理平衡、包容、無欲的消極面,不提倡積極心理。還強調“生而為人”,把世俗的東西視為阻礙健康的壹大源頭。《莊子》:“夫淡泊淡泊,無所為也。這個世界是平的,道德的好壞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所不知,妳的神就保持形狀,形狀就是不朽。”《內經》:“中古有壹至尊者,清凈賢德,陰陽和諧,調四時,死於俗。”
中醫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以社會中的人及其在社會中的活動為研究對象,把消極心理狀態作為健康心理狀態的壹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6.保健對象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有利也有弊。中醫養生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從中醫養生方法的保守心理、節奏緩慢、活躍度不高就可以看出來。關於長壽的專題討論占其體系的壹半以上,養生最重要的標準是是否長壽,是否有衰老的跡象。《內經》:“我聽說古代的人春秋百歲,但他們的行動從未失敗過。”他還說,真正擁有最好醫療保健的人,“長命百歲,永無止境。”其次,人也是“壹生有益,身強體壯。”其次,聖人,“亦可百家。”其次,聖賢,“亦可延壽,有極時。”這在當今老齡化社會極其有用,但不適合中青年養生。
中醫養生要結合現代老年人年齡大、退行性疾病多、兒孫少、獨居、渴望參與社會等特點,進壹步完善老年人養生。同時,加強對中青年保健方法的研究。
7.欲望觀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有利也有弊。中醫養生就是各方面節欲。《內經》:“夫在古聖先賢之導下,皆謂邪神賊,有時避之,淡泊空,順真氣,守靈於內,安病於外。它是基於悠閑和較少的欲望,沒有恐懼的內心平靜,不知疲倦的工作,服從和欲望。所以,吃是美好的,讓它服務,享受它的粗鄙,互相競爭,它的人民就是這麽淳樸。所以情欲滿足不了他的眼睛,情欲迷惑不了他的心。”雖然這對現代人的壹些過度放縱有勸誡作用,但現代人很難接受以欲望和享受為代價的健康。其次,過度禁欲其實是有害健康的。
中醫養生要:第壹,把禁欲當成享受的必要補充,而不是全部。第二,尋找有益的愉悅來代替不良的放縱。第三,研究戒煙、毒、灑等特殊不良習慣的方法。
8.自然觀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有利也有弊。中醫養生主張順應自然。《道德經》:“人道者,地為天法,天法為自然法。”《魯春秋》:“故古之治身而治天下者,必守天地之法。”這種方法可以在自然環境快速變化,難以快速適應的情況下,為人類提供身心平衡。但同時,改造自然對人類健康利大於弊。是壹個必然的過程,大自然應該只是起到壹個補充和調節的作用。
中醫要研究各種失調疾病,通過順應自然來預防;同時,我們應該改變“自然”壹詞的含義,研究新的自然-人造環境。放棄因環境變化而變得不切實際的自然養生法。
如果要總結中醫養生的特點,陰性和封閉是合適的詞。古代社會文化也是消極封閉的,現代社會文化是積極開放的。這樣看來,中醫養生與古代社會文化、古代養生要求是壹樣的,是壹種互補的關系。這種養生之道和理念可以用在生活、學習和政治上。而中醫養生與現代社會文化和現代健康要求是互補的,是對立互補的關系。養生之道和理念不能用於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也不能在養生保健中起主導作用,只是起平衡作用。這是中醫養生在現代社會的大致定位。
中醫養生要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定位,主要靠發揮固有優勢,而不是變缺陷為新優勢。這是因為能夠克服傳統中醫缺陷的新的養生理論——西醫個人養生理論發展迅速。在這種情況下,中醫養生只能追求與西醫個人養生互補,不應追求自我完善。本文的主題是改變中醫養生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我們研究的對象應該是社會現實而不是古籍。在這裏,生而未入世的養生觀是不適用的。至於具體的觀點,本文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參考1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探索健康之路(上)1987
2林幹良健康長壽文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有部分參考/p-1109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