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素菜食譜 - 麻食的來歷?

麻食的來歷?

麻食是關中人常吃的面食。它是用水面搟成圓片切條,再切成小方塊,用大拇指搓成壹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稱“貓耳朵”。另外將肉類、豆腐、紅白蘿蔔切丁配以黃豆、木耳、黃花、蔥花等炒好備用。水沸將麻食下入鍋內,摻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時調以香菜末、油潑辣子、醬、醋等,尤美味可口。

關中吃麻食很普遍,但知道麻食來歷的人就不多了。元代忽思慧撰《飲膳正要》裏就記載有麻食。他說:“禿禿麻食,壹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後,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輯著的《居家必用事類大全》裏也說:“禿禿麻食,又名禿禿麽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劑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鍋煮熟,撈出過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據以上文獻,說明在元明之際,麻食已經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麻食壹詞,可能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當時麻食做法,與今無異,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調酸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