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素菜食譜 - 紅薯,番薯是不是就是山芋?

紅薯,番薯是不是就是山芋?

是的,屬於壹類東西。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番芋、地瓜(北方)、紅苕(多地方言)、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紅皮番薯、萌番薯 等。

紅薯屬管狀花目,旋花科壹年生草本植物,長2米以上,平臥地面斜上,葉片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鬥狀,長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具地下塊根,塊根紡錘形,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

紅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含糖量達到15%-20%。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並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中醫視紅薯為良藥。

食用宜忌:

食用涼的番薯易致胃腹不適。番薯在胃中產生酸,所以胃潰瘍及胃酸過多的患者不宜食用。

爛番薯(帶有黑斑的番薯)和發芽的番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

番薯等根莖類蔬菜含有大量澱粉,可以加工成粉條食用,但制作過程中往往會加入明礬。若過多食用會導致鋁在體內蓄積,不利健康。

番薯含有"氣化酶",壹次不要吃得過多,而且和米面搭配著吃,並配以鹹菜或喝點菜湯即可避免燒心、吐酸水、肚脹排氣等現象。

植物學史: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壹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歷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壹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歷二十壹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壹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汙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壹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谷不收,饑民流離。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胃不好不宜多吃番薯:

壹些產氣多的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在胃腸道進行“加工”的同時會發酵產生過多的氣體,讓人產生飯後腹脹、腹痛、噯氣等消化不良的癥狀。

容易受脹氣困擾的“老胃病”,除了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少說話,還要少吃產氣多的食物,如豆類、番薯、芋頭、南瓜等也不宜多吃,以免加重癥狀。

老胃病五大“黑”食譜——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