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素菜食譜 - 年菜的由來

年菜的由來

南宋皇帝跟著臣子輾轉逃到今天的新界,當地村民倉卒之間迎駕,就以平日裝菜的大木盤,盛上最好的菜肴,來招待這位落難皇帝,流傳至今成為今日的盆菜。

當年給皇帝吃的盆菜,經過時代的變遷,菜色更趨多元化,豐富非常,主要食材包括豬、雞、鴨、鵝、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鮮魚、蟹、冬菇、魚球等,配料則有魷魚、門鱔、蝦幹、豬皮、枝竹、蘿蔔等,與佛跳墻有點類似。盆菜最大特色是烹調及裝盤,揉合了中國各式烹飪方法,食物皆經過煮、蒸、炒、煎、炸、燜、煲、燉、熏、熗的處理,將各類食材的色香味充分引出,裝盤也甚為講究,壹層壹層地疊置盤中,由最下層的蘿蔔、門鱔幹、枝竹開始,中層為豬肉,至最上層的雞、鴨、鮮魚、蝦、鮑魚、魚翅等,菜肴湯汁由最上層的食物直流至下,既美味又具層次感。

盆菜是新界圍村居民的傳統菜式,每逢新年、祭祀、婚嫁或添丁,村民皆會在祠堂前大擺筵席,壹木盤菜上桌可供十多人壹起享用,相當熱鬧,有些村民更會燃放爆竹,喜氣洋洋,有如在中國大陸的小村落過年壹樣。遊客若有意在新春期間吃盤盆菜,元朗屏山鄧氏族人所做的最為正宗,充滿道地風味,不過,所謂入鄉隨俗,夾菜的時候千萬要記得先用筷子將底層的食物撈起,並建議最好約來8至10位親朋好友組團品嘗,好好領略那種鬧哄哄夾菜吃的人情味。

「 長 年菜 」、「年糕」、「佛跳墻」等佳肴,都是除夕夜團圓飯必備的菜色,但是妳我可能都不清楚年菜的名字可都是有典故的,而且多少與咱們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關喔!不要只光顧著吃,今年來點不壹樣的,讓咱們「吃」出點學問來吧!

「長年菜」也稱「芥菜」、「刈菜」,屬於較涼冷的蔬菜,入口帶苦,但吃後卻有甘美的味道,頗有苦盡甘來的味道,因具有久煮不黃的特性,料理上大多與雞、鴨壹同烹煮,借此吸收釋放出來的油脂以增加美味。

早年臺灣屬農業社會,人民生活並不富裕,農戶長工會趁二期稻作收割後向地主承租地種植芥菜,收成時正好是年終歲末,也正好是接近返鄉過年與家人團聚的時候,大夥兒勤奮工作壹年,積蓄了壹點錢,於是買了年貨、肉類,直接加高湯或姜,燜煮出壹道最好吃的芥菜作為年夜菜。

本來「長年菜」的長年,指的是長工長年工作的意義,後來由於它也是在農歷過年難得在團圓時壹年吃壹次的年菜,所以逐漸也被稱作闔家團圓菜、平安菜或吉祥長命百歲菜。

「年糕」的由來相傳源自於春秋戰國的伍子胥,當時吳王夫差為了抵禦外敵,授命伍子胥建造闔閭城,城建完後,伍子胥有感吳王夫差恐會亡國,所以囑咐手下先行以糯米作好許多年糕,並將之埋於城墻之下,並告知若吳國被越王所滅時,百姓可以挖出年糕來充饑。

果然,後來伍子胥遭讒言身亡,吳被越滅,饑民遍野,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話,便挖出城墻下的糯米糕,取出供百姓充饑,後世人們就用糯米糕來紀念伍子胥。

另外,民間也相傳竈爐在蒸年粿時,都會有「年糕神」看護,而年粿發不發,關系著來年壹年的運途,所以在蒸年粿時都嚴禁小孩們在竈火旁嬉戲、玩鬧,甚至講出「壞了」、「去了」等不吉利的話,以免「年糕神」發怒,致年糕制作功虧壹簣,不但未來壹年運勢「發不起來」,又沒口福。

「佛跳墻」則是在清末時由某官銀局的老板夫人發明的佳肴,後來經由布政司周蓮的家廚鄭春發改良後才成為今天的「佛跳墻」。

話說,清末福州揚橋巷某家官銀局的老板宴請布政司周蓮,由老板夫人親手掌廚,以雞、鴨、豬肉等材料用紹興酒壇煨制而成,其醇香味濃,周蓮有加便將此菜介紹給他的家廚鄭春發,要他效法制作,但鄭春發不得其要領,經向官銀局老板娘請教後,再加入壹些山珍海味精心研制,沒想到口味勝過官銀局的老板娘。

後來,鄭春發辭去家廚並開設「聚春園菜館」,將此菜不斷改進,廣受食客贊譽,某天,幾位文士來「聚春園」用餐,他們都是饕客,要求廚師做點新鮮花樣,,鄭春發就將在官銀局學到的絕活端上桌,啟開壇罐、香味四溢,文士任聞之陶醉,食之又味美異常,皆驚嘆稱絕。

文士們問鄭春發此菜是什麽名字?鄭春發廚師見他們是讀書人,有意讓他們命名,就答此菜還沒有名字,文士們興致壹起便為其命名,即興吟詩:「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就這樣把這道菜稱之為「佛跳墻」。(摘自: 素食 、 素食水餃 互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