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麻糍寫作文

麻糍寫作文

1. 做麻糍,作文

我們奉化老家有句俗話說:“清明麻糍立夏團”。清明節壹到,家家戶戶都要做麻糍。麻糍是清明掃墓的主祭品。每年清明節爺爺奶奶都會等著我們回去,全家人壹起做麻糍。

清明節那天早上,天壹亮我就起床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做麻糍。勤勞的奶奶壹早就上山把艾草采好了,她把艾草焯好和蒸熟的糯米攪拌在壹起,然後倒進壹個大大

的石臼裏。爸爸和爺爺壹起搗,爸爸拿了個木杵用力搡,爺爺站在邊上壹邊蘸水,壹邊翻,父子倆配合得可默契了。不壹會兒,糯米和艾草就合二為壹變成了壹個大

大的青團了。最後終於輪到我了!等爺爺把艾草團壹塊塊地擰下來,我就把它搓圓、壓扁,再撒上松花粉。壹個裏青外黃,散發著濃郁清香的麻糍就這樣完成了!

2. 寧海麻糍作文

清明節又到了,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祭祖掃墓,按照我們寧海的習俗,當然不能缺少麻糍。星期六,媽媽提起籃子,帶我到田間地頭挑“青”。“青”的學名就是艾草,葉子像豆瓣兒,撥開草叢,到處可見。

回到家,我和媽媽把壹大籃的“青”擇了,清洗幾遍,然後放進鍋裏加點水煮。不壹會兒,媽媽揭開鍋,只見大堆的“青”已經蔫了,榨出綠綠的汁水。她用勺子撈起“青”擰幹,切碎盛到大碗裏。

爸爸把米淘洗幹凈,放進大蒸籠裏。旺火壹燒,鍋裏壹下子變得熱氣騰騰的,水泡壹個接著壹個冒出來。我站在壹旁,聞著米飯散發的清香,饞得直流口水。鄰居叔叔呢,清洗石臼,準備搗麻糍。

不壹會,爸爸端起那籠已經蒸熟的米飯,往石臼裏倒,然後舉起搗杵,用力地砸呀碾呀,那軟軟的米團壹下子就變形了。爸爸幹得滿頭大汗,叔叔在旁邊添水,左鄰右舍的小夥伴都趕來了,圍著石臼嘰嘰喳喳,我也像小尾巴,緊緊地跟著大家,看見白白的米團興奮地說:“我要甜的。”媽媽拿來青和糖,均勻地撒在米團裏,爸爸用壹根粗粗的木棍在粉團上來回地滾動,直到壓成平整的薄片為止。

壹個大大的“圓盤”呈現在眼前,色如碧玉,香氣四溢。我更饞了,在旁邊不停地催促:“好了嗎?我都快餓扁了。”阿姨說:“馬上就好了,第壹塊肯定給妳!”她邊說邊往粉盤上均勻地撒些松花,然後拿起菜刀,壹塊壹塊地切起來,有的長,有的方,還有菱形……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壹塊往嘴裏送,滑溜溜、軟綿綿的,甜到心底!旁邊的小朋友也妳爭我搶地吃起來,好不開心!

3. 廈門小吃作文

廈門小吃來到廈門,不但可以看到大海,而且廈門小吃聞名中外,可謂是色香味俱全,讓人壹飽眼福,大飽口福!人們磨肩接踵,舉袂成雲,揮汗如雨,各種小吃攤前被人流圍得水泄不通。

在小吃街上,紅殼大海蟹新鮮出爐,香味撲鼻而來,那香味仿佛壹只魔爪,引誘著我們的食欲,讓人非要嘗嘗不可。海蟹足足有菜碟子那麽大,打開蟹殼吃海蟹肉,就算是沒加壹丁點兒作料,也是我們當地海鮮比不上的。

蟹肉非常軟,還有些鮮味的汁,吃起來很嫩,就像吃白豆腐壹樣,蟹腿很長,我如同壹只貪吃的小老鼠,使勁咬開蟹殼,吸著“白豆腐”。橙汁好像在向我們招手,我們買了幾杯,這些橙汁是純天然的,不加水,不加糖,現榨的,四個橙子才能榨成壹杯,酸酸甜甜,果真味美。

挺著滿肚子橙汁,我又嘗了餡餅,它是鼓浪嶼很有名氣的小吃,口味有很多,有水果餅、香芋餅、蛋黃餅、綠豆餅……分為甜、鹹、葷、素四種。餡餅是壹層壹層的,薄如紙,又叫千層酥。

肚子已經飽了,可媽媽還在嘀咕:“還是慢慢吃,多吃點,回長沙就沒有這些小吃了。”於是,我們又買了壹盒麻糍,麻糍是傳統美食,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它是用熟糯米粉為皮,內包貢糖、外粘芝麻制成。

麻糍制作很細致,吃在嘴中不膩,很香甜。廈門小吃還有鹹甜交加的黃金肉松、清香爽口的椰子餅,讓人吃得滿口流油的鮮肉粽,令人垂涎欲滴的魚丸,還有風味獨特的五香蒜茸花生……夕陽西下時,我坐在海邊,吹著微熏的海風,聽著海浪撲打礁石聲,嘴裏咀嚼著生蠔肉,身邊是壹大袋各種廈門小吃。

在廈門,吃吃吃,除了吃還是吃!妳的嘴巴可以永不停止,但是肚子卻裝不下了。

4. 美食作文

家鄉的麻糍

又是壹年春,我不由得想念起家鄉的麻糍來。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麻糍在金華永康是別具壹格的壹種糯米食品,民間建房、種田和農歷七月半幾乎家家戶戶都要食用。市場上也常有出售,但唯獨城郊的田宅麻糍最負盛名。它種類很多,有麻糍瀉、麻糍滑、米篩花、麻糍食果等等,成品潔白如雪,柔軟如綿,光滑細膩,不粘碗,不釘牙糊口,老小皆宜,食者無所禁忌,倍受人們歡迎.

麻糍的制作在浙、贛、閩交界壹帶,已經有悠久歷史。在冬閑、逢年過節的時候,親人和朋友總是熱熱鬧鬧聚集在壹起,小孩更是急不可待,看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麻糍 ,都搶著、爭著要。極好吃的呀。

農家秋收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麻糍,稱之為“洗桶”(過去脫粒用的谷桶)。意思是說,秋收時節莊稼人遍身粘著谷殼芒屑,使人皮膚發癢,甚至難免將谷殼芒屑吸入肚裏以至發病,通過吃麻糍,就能將這些谷殼芒屑粘走排凈。剛出臼的麻糍可用豆粉、芝麻蘸著吃,其味香甜、柔韌,深受人們喜愛。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稱年糕。清明做麻糍,過年做年糕,這是新昌民間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過去,清明祭掃太公墳時有分麻糕的習慣。輪到作祭主的必須預先作好準備,待祭掃分,在墳壇前當場按人分麻糍。民間所講的“清明拿麻糍,見人頭分麻糍”之說蓋出於此。新昌縣誌載:“宗族的太公墳,掃墓人多……祭掃會餐後,分胙肉和麻糍。”建國後,清明分麻糍的習慣已屬少見,可是清明節做麻糍卻更為普遍了。但它的意義並非單壹為掃墓。 在新昌還有清明送麻糍的習慣。這是兩家聯姻後嫁娶前的壹種禮儀。這壹禮俗很早以前便在全縣各地農村中流行。在嵊州市與新昌毗鄰的農村中也如此。誰家要娶媳婦了,男家壹般都要在清明節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預示在下壹個清明節前將要來娶新媳婦過門了。女兒出嫁後,女家父母到了清明節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據說這是預祝小倆口結成夫妻日子能過得糯滋滋、甜絲絲。 送清明麻糍最為講究的是回山壹帶。春分後壹星期便開始打算好辦齊所用的作料。離清明節還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寧可早壹天,不能遲壹日。送的時間必須是上午,於是頭壹天下午或晚上壹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禮儀麻糍都須嵌過餡,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壹般精細壹些、搗得透壹些,外形盡量做得樣子好壹些。大小要勻稱,長短要致,餡的甜度也總是足壹些。用來送麻糍的家夥也有壹套講究。大多用團空(用篾編成,工藝精細,形似鞋籃)或切籃。把麻糍壹段壹段分層次整齊地碼放在裏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後打好牢固的結(表示吉慶、結親)。向女家送,壹般都應由新女婿親自挑著去,以表誠意。如新女婿因故無法新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婦的兄弟送。 麻糍送到後,還應將送來的麻糍馬上分別向鄰裏家分過去,以表熱情大方。這時鄰裏鄉親便會圍上來看壹看新上門的“毛腳女婿”,相互認識壹番,大家也便知道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眾中還有“吃過清明糕,囡便養勿牢”之說。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壹樣,總得分給鄰裏鄉親***享口福,鄉親們接過贈送的麻糍,總是樂呵呵地還要回敬幾句客套。 關於送清明麻糍,新縣誌中有“鄉下有些男家給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實”的記載。這是過去的事,現在大多只送過壹年就算了。

做麻糍得先將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脹足後淘盡瀝幹、上蒸桶蒸熟後,放在石臼內搗爛成團後起舂,再趁熱拉成厚薄相當的粉團,然後嵌以餡。做清明麻糍時間遲早因用場而異。要上新墳的最早,春分後三天就要做了。 做麻糍時需要壹定的人手和勞力。因此,常常與兄弟叔伯或鄰居相約在壹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獻身手,既忙碌又鬧熱。年輕力壯的男子在輪番用搗杵(有檀樹和石頭兩種)用力搗麻糍,還有壹人專門負責在搗的時候掭麻糍,搗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熱得不時發出噝噝聲。主婦和幫忙的女人們也在張羅著燒火上蒸,準備好攤麻糍用的團背(竹籩)、面板以及調理好餡等。在這裏最湊熱鬧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們硬是擠在壹起圍在石臼邊看熱鬧,等著吃熱麻糍。年紀大壹點的長輩也大多在那裏,抽著煙,喝著茶談笑風生…… 用來嵌麻糍的餡種類不少。有豆沙、豇豆、油麻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用鹹菜餡或其它混合餡,也有將山裏的棉花青(紹興稱艾)預先剁成碎末搗進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如今,家鄉已經很少有人會做這種麻糍了,它也只能成為我的壹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回憶了

5. 求壹篇舌尖上的中國2的觀後感,要求以地理角度來寫,500字以上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變革體,是世界上最註重家庭觀念的國度,食物背後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各個地域的人們在穿、住、用、行上愈發的相似,似乎當下的中國食物是最能區分壹個地域特點的了.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日常生活中飲食行為習慣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時空相互作用的產物.自然環境對人們獲得的食物種類起到很大的影響,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環境使得人們為了生存而對飲食結構和食物做出選擇.貯存、腌漬、晾曬、冷凍等諸多方式被使用來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同風味的食物.舌尖2中說“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麽不由自主.總有壹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白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樹為弟弟獲取蜂蜜,歸鄉華僑的壹頓蘿蔔飯,為女兒苦練抓跳跳魚技巧的父親,養蜂父親顛簸路途中的患難與***等等,通過食物所承載的那份親情,是更重要的.這世間最好的廚師,最好的食物永遠都是父母和愛著的人.這不僅在於食物,更是那份親情.因為中年人外出務工而造成的“鄉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隊,麥客們低下的效率與現代化社會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斷進程,裹挾著壹些人們走進城市,進入高樓,而他們是否能夠適應?市場化的大潮,是否會讓那些記憶中的味道不復存在?所以中國這輛列車,請慢點走,讓每壹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壹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壹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

6. 家鄉的糯米糍粑作文600字

作文如下:

過新年了,在新年裏我們老家都有吃年糕、糍粑的傳統習俗,它們有年年高的寓意。它們有各種吃法,今天我向大家介紹壹種新吃法——烤糍粑。媽媽告訴我,烤糍粑是她們小時候經常吃的東西,烤糍粑需要準備:壹盆炭火、壹把火鉗和糍粑。說幹就幹,先把火鉗架在火盆上,好似天邊架起了壹道彩虹橋。然後把糍粑放在火鉗上,烤上幾分鐘後會發出劈啪劈啪的聲音,就說明快好了,我拿起來看壹下,亮閃閃的金色中帶著壹些棕色,香味撲鼻,我都等不及想吃了,就問媽媽:“好了沒?”

“早得很呢,別急。”

可是我實在太想吃了,幹脆不想了,嘴裏念道:“不想、不想……”這時,不可抵抗的香味又直往我鼻子裏鉆,於是我保佑:快好,快好。媽媽坐在那裏,手裏不時的翻動著,前後左右。“好了”“啊,太好了。”我仿佛嘗到了糍粑外面嘎崩脆,裏面軟軟的嫩嫩的,真香!“耶,終於好了。”我叫道。這時媽媽拿來白糖,我拿著烤好的糍粑粘白糖大口大口的吃起來,那味道真是太美了。

吃完烤糍粑,我深有感觸:幹什麽事都不能心急,要有耐心。

7. 浙江民風民俗 作文

直到把這個糯米團打糊了,主人很客氣的把多放了些紅糖的麻糍分給傍邊的小朋友每人壹塊,我也分到了壹塊香噴噴的麻糍,我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才把這個糯米團放到竹匾上,我還發現竹匾的底面上鋪了壹層粉,爸爸說這是玉米粉和黃豆粉,也能讓我了解家鄉的風俗,看見火爐上正用木桶蒸著熱氣騰騰的糯米飯我和許多小朋友壹樣,只吃過麻糍沒見過麻糍是怎麽做的。

今天晚上。爸爸很興奮地說他小時候爺爺家每到冬至前夕,都有“搡麻糍”的風俗習慣。

吃完晚飯,爸爸興高采烈地帶著媽媽和我奔向村裏那戶打麻糍的人家,壹進那戶農民伯伯的家裏,我聞到了壹股香噴噴的味道,這是爸爸童年的美好回憶,兩個大人迅速地用雙手把這個糯米團攤成薄薄的壹張大圓餅,然後在上面灑了壹層芝麻和紅糖。爸爸說等會兒我們去看看,幾個大人輪流用木槌擊打這個糯米團,壹個大人的手壹邊沾著水壹邊不斷的翻動著這個糯米團,讓我去見識壹下,過了壹會,他們把蒸熟的糯米飯倒進石臼裏,有壹個爺爺的朋友來串門,等待享受這香噴噴的麻糍,再用菜刀把大圓餅切成壹塊壹塊的麻糍,告訴我們他們晚飯後要“搡麻糍”,那時爸爸和他的同伴壹起圍著大人們“搡麻糍”,在鄉下老家我終於看見別人怎麽做麻糍了。

我們在爺爺家吃晚飯時。

8. 作文家鄉的小吃黑糯米飯

在我小的時候,家鄉有壹個風俗,每當農歷十月半的時候,全村每家每戶都會煮好糯米飯,然後每家派出壹個有力氣的男人,聚在壹起,說說笑笑,輪流著打麻糍。先把煮好的糯米飯倒入石臼裏,然後用特制的丁子形的木棍,壹舉壹落,壹錘壹錘敲打至糯米飯完全變成軟糯的糕狀,沒有任何米粒。在敲打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糯米飯粘在工具上,還要壹個人在石臼旁,偶爾用手蘸著水,翻動石臼裏的糯米飯,並且要與敲打的人配合好,才不會被敲到手。敲打好以後的糯米糕放入盆中,用手擠成壹個壹個的小團,然後蘸著碾碎的芝麻糖吃。(芝麻糖是炒熟的黑芝麻加上白糖壹起放入壹個小小的,像碗壹般大小的石臼裏,然後用石棒碾成末。在碾芝麻糖的過程中,那香味,可以飄出十裏。碾芝麻的人,更是陶醉此中),這是最早的,也是真正的手工麻糍。

但在平時,我們嘴讒想吃的時候,因為操作上的辛苦與麻煩,所以父母會選擇用糯米粉來簡便制作,雖然沒有手工敲打的麻糍那種超強的軟糯,但口感也壹樣特別好。

9. 作文 花樣的美食

如果妳問我最愛吃什麽?我壹定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小籠湯包嘍!”妳吃過小籠湯包嗎?可好吃了,聽我來介紹介紹吧。

小籠湯包小巧玲瓏,看相很好。遠看,十幾個潔白無瑕小籠湯包緊緊地簇擁在壹起,妳挨著我,我挨著妳,好像春天那活潑可愛的小桃花。在裊裊的“薄霧”中,小籠湯包似乎更惹人喜愛了。近看,白 *** 嫩的小籠湯包飽滿,潤澤,嗯,看起來就很好吃。瞧,那皮兒是多麽的嬌嫩呀,嬌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臉蛋兒,輕輕壹捏就破碎了。透過外皮兒,妳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裏面那純美的湯汁兒,怎麽樣,想吃了吧,別急,裏面還有壹顆如翡翠般潤滑的牛肉呢!

小籠湯包不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錯呢。俗話說得好:“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後喝湯。”不過我餓管不了那麽多,望著那麽美味的小籠湯包,我的口水早就“飛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顧不得什麽淑女形象,抓起湯包就往嘴裏塞,好燙,我捂著嘴巴叫了起來,這次我吸取教訓,先輕輕地咬壹口皮,頓時,汁兒湧進了我的嘴裏,好醇,好潤,好香,我沈浸在美妙的世界裏,待我反應過來,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裏塞湯包了。

小籠湯包真的很好吃,大家都來嘗壹嘗!

這是關於小籠包的作文,咋樣夠花樣了吧?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