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與黃鱔的區別
1、品種不同:
泥鰍屬於鰍科,我國南方分布較多,北方不常見。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鰍捕捉後,可鮮用或烘幹用。可食用、入藥。泥鰍被稱為“水中之參”。
而鱔魚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黃鱔、羅鱔、蛇魚、血鱔、常魚、長魚等。
2、體型不同:
泥鰍體為長圓柱形,尾部側扁,口下位,呈馬蹄形。口須5對,上頜3對,較大,下頜2對,壹大壹小。尾鰭圓形,鱗片細小,埋於皮下。體背及背側灰黑色,並有黑色小斑點。體側下半部白色或淺黃色。
黃鱔體細長呈蛇形,體前圓後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唇頗發達。
3.營養成分不同:
泥鰍每100g泥鰍熱量15.00大卡,碳水化合物2.90g,脂肪0.20g,蛋白質0.80g,纖維素0.50g,泥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還有多種維生素,並具有藥用價值,是人們所喜愛的水產佳品。
黃鱔每100g含水分80g,蛋白質18.8g,脂肪0.9g,灰分1g,鈣38mg,磷150mg,鐵1.6mg。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收益:兩者都有壹定的營養價值,而且成活率高,養殖可以用來銷售。
黃鱔為經濟性食用魚,壹般以活魚販售,市場上的黃鱔多是人工養殖,以南部養殖較多。泥鰍的人工養殖隨著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全國也都大體呈現這種趨勢。泥鰍群體數量大,是壹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
擴展資料:
池塘養鰍,壹般選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鋪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積可大可小,以2~3畝為好。池塘應排灌方便,進出水口均用鐵絲網防逃。放養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與魚苗池相同。
如無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畝用量4~5千克。有條件的話,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設置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泥鰍苗入池前,也應施肥以促使水中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後2~5天,鰍種即可下塘。每畝放養30~50公斤,有豐富水源條件的可增加放養量。要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投施壹些有機和無機肥料,以培肥水質。
另外,每日還要投餵壹定數量的人工餌料。投餵的餌料種類有蠅蛆、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菜餅等。投餵量可根據不同季節而不同。5~6月為鰍體重的4%~5%;7~8月為8%~10%;9~10月為5%~6%。池塘內要搭設餌料臺,餌料要投到食臺上,每池可根據大小設3~4個餌料臺。
投餌前應檢查吃食情況,如發現未吃完,應減少其投量。壹般以投餌後2~4小時吃完為度,還要每隔3~5天清洗壹次餌料臺,以防疾病發生。池塘要經常註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為6.5~7.2),並每隔壹定時間(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壹下,以達到滅菌防病目的。
百度百科:泥鰍
百度百科:黃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