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條件有哪幾點?
1.氣候條件
此病是壹種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氣候條件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當條件適於發病時,病害可迅速暴發,從開始發病到田間枯死,最快不到半個月。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災,忽冷、忽暖,多露、多霧或陰雨有利發病。病菌孢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不低於85%,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對濕度在90%以上,而以飽和濕度為最適。因此,孢囊梗常在夜間大量形成。孢子囊在葉片上必須有水滴或水膜才能萌發侵入。孢子囊萌發的方式和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10~13℃時,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3~5h即可侵入;溫度高於15℃時則直接萌發產生芽管,速度較慢,需5~10h才能侵入。病菌侵入寄主體內後,以20~23℃菌絲在寄主體內蔓延最快,潛育期最短;溫度低,菌絲生長發育速度減緩,同時也減少孢子囊的產生量。因此,當夜間較冷涼,氣溫為10℃左右,重霧或有雨,促進菌絲產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較溫和,16~24℃,伴有高濕,則促進孢子囊迅速萌發、侵入以及菌絲的生長發育,病害極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溫度高,病害發生輕。
我國大部分馬鈴薯種植區生長期的溫度均適合於該病發生,所以病害的發生輕重主要取決於濕度。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馬鈴薯是春播秋收,7、8月份的降雨量對病害發生影響很大。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發生早而重。長江流域各省壹年兩季,前季正遇梅雨季節,病害常嚴重發生。
2.品種抗病性
馬鈴薯的不同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異。克新1號、克新2號、克新3號、躍進、克疫等較抗病,男爵、白頭翁等高度感病。馬鈴薯對晚疫病菌的抗病性有兩種類型。壹種是寡基因遺傳的小種專化性抗病性,其表現形式為過敏性壞死反應,由來自S.demissum的R-基因所控制,這種抗病性容易利用,但不持久。因為它只能抗非匹配的小種,這種抗病性較易因病原菌突變或有性重組而被克服。另壹種類型是非小種專化性的,多基因遺傳的部分抗病性或田間抗病性,是持久的,它與某些環境組分如日長度、溫度、光強度等互作。在某壹環境下表現具有足夠抗性水平的品種在另壹環境下變得感病。
3.耕作與栽培措施
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重,平地較壟地重。密度大或株型大可使小氣候濕度增加,也利於發病。施肥與發病有關。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等使植株生長衰弱,有利病害發生。增施鉀肥可減輕危害。